李真
摘 要:近代實業家盛宣懷出生于常州官宦世家,作為李鴻章的幕友,是洋務運動的實際參與者。他在輪船、電報、紡織、礦業、鐵路等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1908年,經朝廷許可,休假赴日。在日期間,迎賓訪友,游覽名勝古跡,視察工業化內容及進展,并將見聞據悉記錄在《愚斎東游日記》中。日記和譯本于2008年出版。盛宣懷與日本關系密切,赴日體驗對之后其決策產生了極大影響。因此,通過日記分析其日本觀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關鍵詞:和譯本;《愚齋東游日記》;盛宣懷;日本觀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5--01
先行研究:
有關中國人日本觀的研究,日本要早于中國。二戰后,中日兩國對中國人日本觀的研究更加深入,成果頗多。比較:山口一郎的《近代中國對日觀的研究》(亞洲經濟研究所,1970)、王勇的《中國史のなかの日本像》(農山漁村文化協會,2000)等。論文數量更多。如:王曉秋的《近代中國人日本觀的變遷》(《日本學》第三輯,北大出版社,1991)等。
中國史學界對盛宣懷給予了過多負面評價,對盛的平生所知較多,但對他1908年的日本行關注甚少。王爾敏卻給予了其極高的評價—中國近代產業創始人。夏東元強調,盛宣懷的所有企業、事業都居中國首次,高度評價了其對中國近代化所做的貢獻。近年來中國年輕一代學者在日本也正在進行詳細且具體的盛宣懷研究。比如:彭曦的《盛宣懐実業活動研究》(東京外國語大學博士論文,2000)等。
1、盛宣懷日本觀的研究意義
盛宣懷的《愚齋東游日記》于2008年被譯成日文出版,這是近代中日兩國實業界的親善交流和相互研究的重要史料。日記的翻譯、刊行有利于開展盛宣懷研究繼而深入了解中日關系史。因此,通過日記分析其日本觀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而這方面的研究一直以來都是欠缺的。
1895-1914年間,日本成為中國學習西方的媒介,盛宣懷赴日的1908年也正處于這個時期內,那么,作為持有中國古典素養、儒家思想的封建官僚、中國實業的開創者,他對日本的認識是有一定代表性的,通過分析他的日本觀,可以完善中國人日本觀的研究史,更完整的呈現晚清時代中國人對日本的認知,也可為當今國人如何看待日本和日本人提供借鑒。
2、盛宣懷的日本視察內容及其日本觀
1908年盛宣懷赴日,為期3個月。期間所見所聞均記于《愚齋東游日記》。通讀日記,可以明確看出:赴日期間,盛宣懷會見朝野知名人士六十余人,和銀行家、實業家等多次會談,足見盛之精心用意。因日記按時間序寫成,內容交錯,沒有按領域整理,筆者在閱讀日記過程中對其在實業界的考察做了概要歸納,可分為五點:
(一)視察貨幣制度。詳細了解日本貨幣制度改革的起首和經過、困難所在和改革成果等事宜。
(二)視察制鐵所。盛提到漢陽鐵廠應效仿日本生產利潤大、實用性強的產品;焦炭提煉和廢棄物回收利用有可借鑒之處。
(三)視察川崎造船所和三菱造船所。由松方幸次郎社長陪同參觀川崎造船所。后在歸國時,在巖崎久彌社長的引導下,參觀三菱造船所。
(四)參考三井礦山的收支預算。盛讓經營萍鄉煤礦的王勳將三井采礦預算表譯成中文作為公司經營參考。
(五)視察鐘淵藍魚紡織工廠。日記中記載:公司章程、規則與中國幾乎相同,日本優于中國的地方是經營,特別是工廠內清潔的車間、有條不紊的生產工序。
他不僅進行了實業視察,還參觀吳服店、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設施,頻繁地與日本知識分子交流。日記中特意書寫了正金銀行副總裁高橋是清男爵的發展旅游業的“先明之見”。通過日記還可看出當時日本人對中國文化受容程度之深。
3、結論
通過對《愚齋東游日記》的解讀分析,可以看出盛宣懷的日本觀如下:
(一)作為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和實業經營者,盛宣懷在實業和金融等方面將日本當作學習的榜樣,對比兩國之優劣,以圖為我所用。但是,他不單純地把日本看作是“西學之師”,在視察中對本國實業有一定的肯定,尤其在開辦鐵廠等方面,更能看出他把中日兩國看作比肩合作的伙伴關系。這是其異于旁人的日本觀。
(二)贊賞日本的工廠制度、設備完善,重實務輕形式,不依賴外國人,注重培養、重用本國人才,教育為事業服務,稱贊日本的清潔。
(三)雖然當時中日國力懸殊,但盛對待日本各界人士,毫無自卑之處,也沒有以大國自居的驕傲自大。對當時日本人對中國文化的受容程度有一定了解。詩興大發時吟誦古詩,也即興作詩,展露了他作為文人的一面。
(四)在日期間搜集中日書籍,對中國古籍在日本的情況有所了解,并表露出想在中國開辦圖書館的想法。另外關注正金銀行副總裁高橋是清男爵的學習西歐、發展旅游觀光業的觀點,稱其為“先明之見”,從中可看出盛宣懷通過訪日,開拓了視野,于1908年時他就留意到了無煙產業(第三產業)。
參考文獻:
[1]王韜.扶桑游記[M].岳麓書社,1985.
[2]E.H.????.日本における近代國家の成立[M].東京:巖波書店,1993.
[3]王勇.中國史のなかの日本像[M].農山漁村文化協會,2000.
[4]戴季陶.日本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5]藤田雄二.????における文明の対抗[M].東京:御茶の水書房,2008.
[6]久保田文次.中國近代化の開拓者·盛宣懐[M].東京:中央公論事業出版,2008.
[7]彭雷霆.近代中國人的日本認識[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