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宏宇
摘 要:人物形象是雕塑的靈魂所在,筆者的淺見是在雕塑實踐中總結出的關于人物形象把握的經驗,也是對當下雕塑藝術領域中“形與神”的關系進行討論。
關鍵詞:雕塑;人物形象;形;神;位置關系;圖形化;主觀性
[中圖分類號]:J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5--02
關于“形”與“神”的問題我們可以先看一下羅丹的雕塑《巴爾扎克》。從形象上來說,其更像是一塊磐石,它的形體沉重,敦厚,神態堅定,這座雕塑更像是一大塊黑影矗立在寂靜的早晨,他披著睡衣在進行一次頭腦風暴。巴爾扎克這樣的形象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為他的整體性,而這種整體性是以一種詩性的感受而存在,是形與神的完美結合表達出來的。
“神”就整體性的最高境界,“形”是“神”的載體,通過“形”來展示“神”,就是對整體性的一種把握。其實所謂整體性就是各個方面能夠和諧統一,形體成一種特定的規律,可以說整體性是各個學科的根本所在,主要表現為系統性和完整性:系統性可以理解成縱向的層次關系,在藝術作品中可以看成是形象主次關系,包括完成的步驟,尤其是以雕塑來講,則更注重科學性,需要一步一步地往里深入,可以說是從骨到肉的過程。這一點我們可以具體看看泥塑大形的制作過程,首先是觀察形象的輪廓線特點。抓住輪廓線的特點,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在逆光中去觀察,如同我們遠看熟悉的人,或背影就知道是誰。其次就是建立大的體塊及體面關系,這個過程就需要通過整體形象的簡影關系來進行要求多角度檢查。再次將形體階梯化,從而明確體塊與體塊之間的穿插關系。簡單講縱向性就是形體的物理結構化過程,其作用如同房屋建筑中的梁柱效果;完整性則是整體及各細節的完善,是橫向的,它以縱向完成的基礎上進行橫面的拓寬,可以存在多種形式與內容。如同建筑風格的多樣性,裝飾樣式的豐富性。如我們看到雕塑作品后就會對其進行風格定義,是寫實的、寫意的、意象的諸如此類。再細致些如五官的局部刻畫風格,及五官特征在整體中的對比關系。如剛毅、柔情這種感覺的塑造,就可以通過處理手法的粗糙、細致以及線條的曲直來進行表達。可以說整體就是把握各部分的位置關系,及各部分機能是否符合整體,并得以彰顯。
敦煌的藝術是世界的文化瑰寶,它的題材大都來自民間的故事。我記得有一幅壁畫是這樣描繪的,有三只怪獸在佛家的感化下,變得善良溫馴,它們虔誠的趴在佛堂里認真地聽經,雖然它不是文字描繪的,但是卻非常的傳神。這幅壁畫在藝術方面體現主要是物象的抽象性,體現為點、線、面的關系,并沒有向西方的繪畫一樣畫的面面俱到。這都是受我們中國的傳統美學思想所影響,其美學思想核心是“傳神”。明確提出“傳神”這一美學思想的是東晉時期的畫家顧愷之,他的“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深刻的體現出“傳神”在藝術作品中的重要性,換而言之“傳神”是作品對于整體性把握的體現。這里的整體不僅僅是大的形象特點把握,還有通過細節的推敲來描繪對象的心理特征與精神風貌。如他畫的裴楷像,將對象的臉頰處理上加了三毫,頓覺神采殊勝。這三毫米是形的變化,但卻能夠凸顯出他對“神”的把握。三毫米所產生的藝術效果,其實是對位置與比例關系的處理。所以之后稍晚一些的南齊畫家謝赫對繪畫追求與技法做出了總結,并提出了“六法”論,用以作為繪畫的理論及其品評標準。“氣韻生動”作為最高的品評標準,用以描繪精神的寫照,其他幾法都是應對具體的造型,經營位置則是對構圖的要求,六法至今仍有深刻的影響。
在六法論中的“經營位置”,原意是指對構圖布局的調整,而今天我們亦可以用于調整藝術作品中坐標點的位置關系,所謂坐標點就是在畫面中標記處凸顯特點的點。物象抽象成幾何形體將其結構化、階梯化,專業上稱之為“形體”。“形體”是雕塑專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同時也起著梁柱的關系作用。明確幾何形體的方式就是在物體上標注多個結構點,有些類似于地理中的等高線,或者是經緯坐標關系。只是雕塑中的坐標點是在三維空間中的,所以可稱為“空間結構坐標點”。而在制作雕塑的過程中,基礎的結構是符合科學的基本結構,我們要做的是發現形象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就是通過調整結構坐標點在空間中的相對位置關系。而除了這些基礎的形體結構和基本結構點外,我們還可以主觀細化形體的特點,即在思想上打破主要的形體關系圖形結構,建立相關的關系圖形,用以輔助形象特點,可以呈現多關系圖形的復疊,最終確定在空間中的形體特點。具體的調整方式是將物象看成三維立體掃描的多點圖,然后根據物象特點在整體中進行調整點與點的位置關系,從而確定點與點所形成的線段比例,以及線段形成的多邊形特點。簡單而言,像我們初學人像繪畫時,為把握人物特點及記憶,結合已有的漢字知識對人的臉型做出了臉型的字形分類法,通常分為八種:田字形臉型、國字形臉型、由字形臉型、甲字形臉型、目字形臉型、申字形臉型、風字形臉型、用字形臉型。通過字形的描繪我們在頭腦中會形成形象特點,同樣還有用圖形的方式總結臉型特點如:三角形臉型、卵圓形臉型、圓形臉型、方形臉型、杏仁形臉型、菱形臉型、長方形臉型。以及側面臉型也分為凸側臉、平側臉、凹側臉。這些都是方便記憶采用的一些形象性方法。包括像中國古代畫論中提出的“三庭五眼”法,就是將面部正面分成縱向與橫向的比例關系。這對研究美的行業影響很深,如現代的美容行業就根據“美”的標準整改五官的比例位置關系,還會包含下頜與臉型美的關系,以及額頭與臉型美的關系,顴與臉型美的關系。改變形象就是改變點與點的位置關系,拉長、縮短、變大、變小。如一個人胖就拉寬橫向點的關系,使橫向的線段與縱向的線段接近,在這樣的比例關系就會給人以胖的感覺,可能位置變化不大,但其所形成的心理感受卻截然不同。這就如上文所提顧愷之畫的裴楷像,臉頰加了三毫,頓覺神采殊勝的藝術效果。
通過以上的描述我們可以知道比例與圖形化記憶是調整形象特征的關鍵要素。同時我們要注重主觀性。主觀的歸納圖形特點,傳統的歸納是在描繪主體時進行的應用,并會出現程式化特征。因此在完成主體的把握時,細節特征就尤其重要,這需要我們重新的體會形象特點,體會局部形象在整體形象中的作用,重新將局部形象特點進行形象化、圖形化、符號化。如傳統文學、評書之中經常會對人物的形象進行描述,用以通過形象特征及服裝特點來了解角色人物的個性與處事風格,從而確定故事在偶然與必然中發生。其中典型的如:櫻桃小口、柳葉彎眉、瓜子臉等,這些都我們最常聽到的是對古代女性形象一種美的評判標準,還有如鷹鉤鼻、丹鳳眼等對于鼻與眼的描述,這些都是有利于加深對形象的印象,因此如果創作者有主觀的語言描述和圖形描述則可以更好地把握形象特點,可以從整體到局部把握每一部分的比例關系與圖形關系。在形象的把握上我們可以更多的應用中國的傳統相學對五官及面相的總結特點,也可自行總結特點,形成特有的符號圖形。觀看雕塑大師羅丹的繪畫作品時就會有這種感受。初接觸時覺得抽象,不易看懂,接觸雕塑時間久了會發現,他的雕塑作品的與繪畫作品是相輔相成的,都展示出來強烈的形體感受,及情感感受。是整體把握的一種狀態,如繪畫作品中,人物多以一種團塊的樣式呈現,但其具有強烈的情感,無過多細節的描繪,只有流暢的輪廓線呈現出空間的變化,這如同無形的泥巴變成有形的雕塑。
當代中國雕塑承載了太多的東西,現代文明漂亮而沉重的鋼筋水泥大樓中所裝的—切。這使我們感到藝術正走向僵化,背離人性本身,我們總是回到生活,回到民間尋找失落了的東西。重新回到生命的本源探尋人最本質的情感沖動。雕塑家們不可忘記雕塑是人的藝術,雕塑是個體生命真實的形體表達,雕塑的“形與神”正是一件好的作品的真諦。當下在面對生存的同時,靜下來聽聽心靈的呼喚捕捉住那些屬于某個生命的真正火花,點燃創新之火,吟唱心靈之歌。
參考文獻:
[1]《中國美術簡史》 中國青年出版社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史教研室 編著
[2]《美術概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宏建 袁寶林 主編
[3]《雙重基礎》吉林美術出版社 霍波洋 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