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波普藝術家們通常選擇人人都熟悉的事物作為他們作品的主題。到21世紀,波普藝術仍舊沒有衰落,不斷活躍在我們身邊。21世紀我們最常談論的詞 “活在當下”“珍惜當下”,“當下”這個詞被越來越多的人應用、描述,那么如今的波普藝術是否被“當下化”,波普藝術發展到當代與當下場景又有何關聯成為本文關注的一個焦點。
關鍵詞:波普藝術;情感投入;當下場景
作者簡介:楊佩佩(1989-),女,漢族,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專業: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中圖分類號]:J110.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5--02
一、波普藝術
波普藝術最開始盛行的兩個國家是英國和美國。上世紀50年代中后期,波普藝術首先是在英國的一批藝術家、建筑大師、批評家中引發,這一群人通常自稱為“獨立團體”,這群人的顯著特點是對于新出現的大眾文化饒有興趣,并且擅長從大眾的消費需求中找到自己的創作靈感,從而進行相關的創作。他們創作出來的作品都是取材于同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物件或者事物,比如:罐頭、面包這些普通民眾日常生活的常用品;或者創造的作品是根據一些常見的如:加油站、風向標、店家招牌等引發而作。波普藝術在這一時代十分盛行,波普藝術大家們創作的作品風格都不是統一的,都有自己的特點。
譬如:波普藝術大家奇特斯坦,他創作的作品展示的是一種平滑的筆觸,把很多獨立的單一色塊的東西拼湊在一起,從而用來展示出漫畫和廣告中的一些常見藝術風格。安迪.沃霍爾的創造經常把自己喜歡的明星還有一些自己食品包裝上的形象一起印在畫布上面。此外,還有一些藝術家們喜歡把粗細不等的線條拼湊在一起來進行作品創造。波普藝術家們普遍認為自己的作品需要呈現的是當前人們密切關聯的一些東西,而不是過去的一些東西。
二、波普藝術家們的當下選擇
大家不禁會問,為什么波普藝術是在上世紀50年代得到了發展,當時的社會環境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帶著這樣子的一些問題,敲打著我們對于“波普藝術”重溫與探索。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多在1945年左右結束,二戰結束后,世界各國都致力于本國戰后的重建工作,到50年代歐洲諸國都還沒從戰后的衰敗走出,但是英國和美國的戰后重建卻在這一時期得到迅速的提高。隨著本國經濟、交通、政治等各項事業正在如火如荼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社會各個領域的變革,也催生了文化藝術的不斷變革,波普運動就在此背景下得到衍生和發展。這一時期的美國和英國因為本國經濟建設得到極大的發展,工業發展也朝氣蓬勃,人口得到大幅度的增加。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收入也得到增加,工業的繁榮也給人們生活提供了更多的產品,這時期的人們對于生活的需求也更多地傾向于精神藝術層面。因為工業的發展,人們生活的物質水平不斷提高,人們追求新奇、便捷的產品,比如;追求更大的電視、汽車、電動剃須刀,很多之前沒有的產品也出現在商店的貨柜上(如:圓珠筆、冷凍食品等)。隨著人們收入增加,購買力的提升,企業和企業之間的競爭也不斷加劇,此時的產品品牌構建對于減少顧客流失,增強客戶忠誠度至關重要,商家也十分需要繪畫技巧的人創造相關的商業藝術,廣告的醒目、獨特可以吸引到更多顧客的關注。
波普藝術從一開始出現就與商業盤根錯節,因為商業和人們的日常生活聯系最為緊密,作為反映大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波普藝術也有這樣的特點,一點都不奇怪。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大眾認識如何提高,只要公眾消費活動沒有終止,商家的商業活動沒有終止,“波普藝術”就永遠有發展的一席之地。其實在20世紀50年代甚至之前,波普藝術家們就已經有了“當下”選擇,堅定而符合時代潮流的選擇。
三、波普藝術作品的“當下”場景
本文將從四個方面具體談談波普藝術作品中的“當下”情節
(1)波普藝術圖片:波普藝術表現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從在畫布上創造到泥土的模型,波普藝術的創造大家們其實更喜歡在墻壁、畫廊或者自己的家里展示自己的作品,他們創作喜歡以自己為創作參照或者對象來進行。這一點在21世界的歐美,包括中國都經常會出現,我們在國內許多高校的涂鴉墻,798藝術中心的墻面繪畫無不是對波普藝術繪畫風格的一種借鑒和發展。
(2)繪畫風格:總的來說波普風格創作的作品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非個人化。波普藝術家們在進行創造的時候,其產品中都不會添加自己的個人情感的,沒有姿態的標記。波普藝術家們他們比較青睞的和看重的是:自己的藝術創造需要和工業生產過程一般,可以反映出人們日常的生活所需,為此他們可以使用50年代生產的顏料進行繪畫創造,還有一些波普藝術家喜歡用釉類的顏料在鋼鐵上進行創造,可見其特立獨行的創造風格。
波普藝術創造的一個特點是;創造的作品具有時代背景的印記,這一點在我國波普藝術的發展上也能得到印證。我國的波普藝術家---畫家大王王廣義,在進行波普藝術作品創造的時候,曾經把文革期間具有濃厚政治色彩的工農兵大批判的圖像,直接和當時世界上最負流行的可口可樂的廣告符號相互結合,從而向世人展示出這一時代我們國家的消費傾向。在作品的具體表現上,王廣義盡可能地減少“繪畫性”的延續,他的作品,強調的是一種震撼力和視覺沖擊力,他將工業用磁性油漆在巨型畫布上做了大面積的平涂處理,用來突出作品的一些主題。王廣義結合波普藝術的特點成功地處理了我國紅色經驗,所以其創造的《大批判》是我國波普藝術發展前沿的代表作品之一。
(3)波普印刷:波普藝術家喜歡印刷圖像來制作出復制品甚至是獨一無二的原創作品,因為印刷術通常是一種間接的、機械的過程。這種印刷包括把原版的設計或圖形從一種藝術形式轉換成另一種。有很多種方法可以為這種印刷創造出一個原始圖形,比如在金屬板上刮出一個設計圖形,或是用蠟筆在石塊上畫出一個圖形。但是,最受歡迎的波普復制技術是絲網印刷術。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這是商業生產里的一道程序,人們用這種方法在海報和t恤衫上印制圖像。波普藝術家也用這種方法創作標志,當前市場中流行的各種各樣的文化衫的創意圖案、卡通人物、網絡潮語等商業手法表現形式就是對波普藝術印刷的傳承和發展,它展示出當前社會的意識形態的相關走向和流行元素。
(4)波普電影:新時代背景下,波普藝術家們把自己的創作舞臺也增添上了電影等新媒介。他們意識到,新時期下,波普藝術的發展也需要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并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也方便了他們日常創作元素的收集,比如;便攜式電影攝像機可以幫助波普藝術家們快速的記錄下日常的一些活動,而這些作品也可以在墻壁、畫廊、自己的家中展示出來。2013年大熱的網絡微電影《萬萬沒想到》憑借風趣的臺詞,荒誕不經的劇情,一經推出便在年輕人中掀起一陣強勁的“王大錘”風暴。這種草根文化的迅速發展就是對精英文化的一種挑戰,雅與俗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它用獨特的后現代表現語言完全顛覆了我們眼中的傳統電影,片中那些反常的角色、雜糅的時空和片段化的敘事等后現代語言先一次次粉碎了人們記憶中的經典故事,再用戲謔的形式拼貼重構起來,把狂歡式的網絡時代大眾文化帶到電影藝術中,具有典型的波普藝術氣質。
波普藝術從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開始后使得畫廊的經營者有了更多的選擇,他們不僅僅出現在出售波普藝術作品了。但是波普這種藝術形式并沒有完全消失,它適應了時代環境的變化,并且適應了社會發展的要求,開始在世界各個地方風靡。直至今日,波普藝術仍隨著人物、事件和物品的改變而不斷變化著,波普藝術也隨著這些變化而不斷改變著自己,并且越來越為人所熟知,如今,大眾對波普藝術的興趣仍像以往那樣高。另外一個方面,波普藝術其實是人們內心需求的一個表達載體,通過藝術的手法,再向世人傳遞著當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意識形態中人們訴求的一些表達。
參考文獻:
[1]巫明.波普藝術在中國的發展[J].巢湖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2]徐盛,楊維民.湖北波普藝術的興起及創作[J].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08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