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綜合國力及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對于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也不斷增大,但總體呈現“重物輕人”的狀態。文章對農村教師的生存現狀進行分析,發現農村教師在存在收入低、社會地位低、職務晉升困難、職業發展機會少以及職業倦怠等問題不容忽視。在分析這些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一些相關建議,如提升收入、加大教育、關懷生活和規范職稱評定。
關鍵詞:農村教師;生存狀態;隊伍建設
作者簡介:尚弦(1991-),男,河南信陽人,信陽師范學院教育碩士,小學一級教師。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2
一、研究緣由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作為生產資本的重要部門,對一個國家長期發展和國際地位有著決定性影響。[1]自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取得了十分巨大的進步。全國實現“兩基”的地區人口覆蓋率達到了95%以上,我國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了99.15%,初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了95%。① 但是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極度不平衡,尤其城鄉之間教育失衡問題十分嚴重。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村地區超過城市地區。但長期以來,由于城鄉教育的差距導致城鄉教師差距也越來越大,
二、農村小學教師生存現狀及成因分析
(一)農村教師經濟待遇與社會地位
近年來,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發展迅速,政府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越來越大,許多村小、教學點都建起了新教學樓,教學設施也逐漸齊全。不過,相比之下農村教師的收入偏低,城鄉之間收入差距更有持續擴大的趨勢。一般情況下,同等職稱和工齡的農村教師和城市教師,工資要相差500元到1000元左右。此外,加上城市教師的非貨幣性收入,城市教師與農村教師收入差距可能達到四到五倍。[2]
城鄉教師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對于城鄉教育投入的差距。據中國社科院的調查,2002年全社會的各項教育投資是5800多億元,其中用在占總人口數不到40%的城市人口上的投資占77%,而占總人口數60%以上的農村人口只獲得23%的教育投資。[3]
這些原因造成了城鄉教師收入的巨大差距,收入的差距導致農村教師們對自己職業認同感較低,這些情況導致一大批優秀教師不斷從農村學校流失。尤其是相對偏遠、環境較差的農村教學點,更是嚴重。許多農村地區學校出現了教師“留不住,進不來”的現象,大大阻礙了農村中小學的發展。
(二)農村教師職業倦怠
職業倦怠是指個體不能有效的緩解工作壓力或妥善地應付工作中的挫折所經歷的身心疲憊的狀態。[4]由于農村學校多屬于偏遠地區很少有人愿意來,所以農村學校師資力量十分緊缺,許多學校實行“包班制”。筆者所在的小學共六個年級八個教學班,教師總人數20人,平均每班能夠分配的教師不到3個,但是平均每個班級所開設的科目為6門,這樣一來多數教師都是“身兼數職”,加上每個班級有一名老師擔任班主任,老師們的工作量可謂巨大。當然,這種情況并不是個別情況,據了解,全鄉除中心學校外,所有學校基本上都是平均兩位教師包一個班級的所有科目,有些師資緊缺的學校(教學點)一名老師就要包攬班級全部科目。
農村教師工作量如此之重,又拿著微薄的薪水,造成農村教師們的工作熱情不高,一部分教師抱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想法來進行工作,把教師這份工作僅僅當做養家的保障,一旦察覺到有更好的工作崗位就會跳槽。這樣一來,農村基礎教育的就毫無質量可言。
(三)農村教師專業發展
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教師教育有了較大發展,有了較為完備的制度體系。近年來我國實施了多種措施促進農村教師隊伍發展,如2003年的“三支一扶”計劃”,2004年的“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2006年“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及“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2007年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等措施吸引了大批大學畢業生前往農村地區從事教育工作。另外,2006年2月,《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工作的意見》強調,“城鎮中小學教師晉升高級教師職務以及參評優秀教師和特級教師應有到農村任一年以上的經歷”[5]。
但是,這些措施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教師隊伍的問題,在封閉僵化的教師管理體制及城鄉差距的大背景下,許多地區農村學校中堅力量仍然是那些老牌的中師畢業生。特別是農村“村小”教師重“用”少“訓”,甚至只“用”不“訓”,不僅原有的教師得不到培訓與提高的機會,而且新教師也面臨著知識陳舊、老化的困境。[6]尤其近年來,農村學校大量缺乏體音美教師,雖然通過各種措施招聘到了一些大學畢業生,但是這些大學生實際教學實踐能力不強,可以說僅僅是一個半成品,還需要一些時間來進行培訓、磨練,這樣就大大影響了相關課程的教學質量。
(四)農村教師職務晉升
目前中小學教師工資主要包括崗位工資、薪級工資和績效工資幾個方面,而這三方面的工資又都與教師的職稱掛鉤,所以職稱在教師們的工資收入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7]
我國于1986年建立教師職稱制度,主要目的是為了促進教師們的工作積極性,雖然實施初期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隨著目前教師職稱評定的不公平、不公正、不公開,甚至有“量身定做”的一些腐敗現象。由于不同層級的學校能夠獲得的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比例不同,農村學校的辦學水平較低,農村教師們評上職稱更加困難,大大挫傷了農村教師的工作積極性。[8]
三、解決農村小學教師隊伍發展問題的對策
(一)提高教師收入,縮小城鄉教師收入差距
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最大的困境在于農村教師的收入過低,因此,政府要改變當前對于農村教育“重物輕人”的狀態,大力提升農村教師收入。雖然中央實施了一系列政策鼓勵大學生投身于農村教育中去,但只有整體提升農村教師的收入才能使得農村學校教師“留得住,進得來”。
此外,在提升農村教師的收入上,不僅要注意到城鄉教師之間的收入差距,也要注意到村小與教學點尤其是偏遠地區教學點教師收入之間的差距,要對農村教師的情況整體照顧,越是偏遠困難地區,教師收入更要適當增加。這樣才能使得廣大農村教師安心從教,樂于鉆研。[9]
(二)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關注農村教師身心健康
農村教師也是普通人,并不是神,繁重的工作壓力加之教育改革的不確定性,使得他們身心疲憊。要改善農村教師的職業倦怠問題,就必須加大對農村教師的關懷,并且要提升農村教師的自我調節能力。政府與社會不能單方面對農村教師甚至所有教師一味要求與限制,要提升他們的社會地位。在教育改革方面,“以人為本”不僅要關注的學生,同時也要關注到教師,造就更廣泛的平等,師生的平等,城鄉教師也要平等。
(三)完善農村教師教育機制,促進教師不斷發展
目前農村學校教師普遍年齡較大,學歷較低,尤其是偏遠地區更是如此。因此,農村教師隊伍建設不僅要有大量優惠政策能夠吸引到大學生的加入,更要加強對當前的農村教師隊伍繼續教育。
對于理論知識較強的大學生,多給予機會聽優質課的機會,多給予講優質課的機會,讓他們從中能夠發現不足,提升自己實踐能力。對于教學經驗強而理論不足的老教師,要多給予機會進行教育理論以及專業知識的學習機會,使他們能夠運用教育理論及最新的專業知識進行授課,提升教學質量。
(四)合理分配職稱數目,促進農村教師職務晉升公平
由于職稱對于農村教師意義重大,因此完善職稱評定機制十分有必要。一方面要合理分配職稱指標,讓農村教師與城市教師享受同等的機會評定職稱;另一方面,要對于職稱評定中的腐敗現象堅決打擊,創造公平公正公開的教師職稱晉升環境。
注釋:
①教育部2005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參考文獻:
[1] 王德文.教育在中國經濟增長和社會轉型中的作用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03,(1):22-31.
[2] 樊香蘭.城鄉中小學教師收入差距原因分析及建議[J].中國農業教育,2009.2.,(1).
[3] 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ED/OL].[2006-9-14].http//news.xinhuanet.com/edu/content_5088573.htm.
[4] 楊秀玉,楊秀梅.教師職業倦怠解析[J].外國教育研究,2002(2):56-60.
[5] 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工作的意見[R].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06(Z2).
[6] 李尚衛,袁桂林.我國農村教師教育制度反思[J].教師教育研究,2009(3):36-36.
[7] 李紅超,于啟新.我國現行中小學教師工資制度探析[J].教育財會研究,2009 ,2:54-57.
[8] 鄭是勇.中小學教師職稱評聘改革的問題與出路[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6:259-259.
[9] 雷萬鵬.整體提升農村教師收入刻不容緩[J].中國農業教育,2014(1):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