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熱潮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方式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然而我國內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仍處在起步階段。本文基于內地和臺灣地區兩種形式接近但境遇不同的戲劇——皮影戲和布袋戲,進行比較研究,探討文化遺產保護及傳承方式,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長足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渠道;傳承方式
作者簡介:宋瑛璐,講師,吉林建筑大學。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1--01
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在漫長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所產生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成果,其形式和內容具有發展性和活態性。因此,對待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應只是“臨終關懷”,而應該采取生產性方式的保護,維護和發展它的創新能力。皮影戲和布袋戲作為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典型代表,其保護與傳承方式的迥然不同,也是造成其現狀差距的重要原因。
一、傳承方式的比較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不同于物質遺產的“繼承”,它是一種“活文化”,必須由人去延續。所謂“傳承人”,是“在有重要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過程中,代表某項遺產深厚的民族民間文化傳統,掌握杰出的技術、技藝、技能,為社區、群體、族群所公認的有影響力的人物”。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中,專家學者們普遍把目光放在對傳承人的“保護”中,而筆者認為,傳承人的“選擇”亦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皮影戲和布袋戲作為傳統的民間藝術,其傳承方式大都沿用血親傳承。然而皮影戲雖在各地都有分支,但至今仍無有重大影響力和統一號召力的優秀傳承人,這正是皮影戲走向沒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再看臺灣霹靂布袋戲,從人稱“通天教主”的黃海岱,到打通布袋戲電視市場的黃俊雄,再到建立霹靂布袋戲王國的黃氏兄弟,黃家三代人無不聞名于布袋戲界,并為其傳承及推廣做出巨大貢獻。
由此可見,優秀的傳承人不僅不需要被“保護”,還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起著很大的推動作用。
二、表演內容與形式上的比較
皮影戲的演出多選擇傳統劇目,內容大多取材于歷史故事或者民間傳說,譬如《藥王登基》、《華山救母》、《韓湘子度月英》等等。現如今,原樣照搬歷史故事或民間傳說的劇情已被大部分年輕觀眾所拋棄,而在霹靂布袋戲的世界里,有論詩歌的、有論政治的、有傳統的五行方術的、有談論國際關系的、有討論古代帝王心術的。劇情天馬行空,包括回到過去的“時空圣戰”、日本忍者、妖魔鬼怪、異次元世界(如滅境、集境、道境、苦境),以及許多類似現代科技的武器、道具,如九霄鐵龍帆(飛船)、瀛幡御龍艇(潛艦)等等。
在語言表達方面,傳統皮影戲戲文過于淺顯,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人的求知需求。而在霹靂布袋戲中,人物的“詩號”和詩話的旁白、武功、地名等,為戲文增添了別樣色彩。人物出場,先用兩句詩形容,或七言或五言,音樂響起,詩號一唱,人物或是身附護體金光或是飄飄而至,煙霧一陣,打上聲像效果,氣勢非常壯觀。例如,其中的主角清香白蓮素還真的詩號:
半神半圣亦半,全儒全道是全賢。
腦中經書藏萬卷,掌握文武半邊天。
霹靂世界映射著儒、釋、道三教的正義。身為霹靂主角的素還真手持拂塵,身背寶劍,打扮偏于道家,行為頗似儒家,處處顯現出包容三教的模樣,把三教精神與武學精髓集于一身。他的招式里面有明圣劍法、吳陽震字、迷波幻影、風雷神擊、托天真陽、君子風、般若懺、日月同天、千雨破初陽、玄元一指動靈山、蒼龍一吼破云關、點化兩儀、風翼破云、劍挽天華等。
其次,在表演形式上,皮影戲至今仍無創新之處,而霹靂布袋戲卻進行了很大的改良。在布景上從早期類似于皮影戲的平面背景或小規模背景,演進至今有大型布景、隱形地道、動畫合成背景甚至實景拍攝;木偶的眼睛部分從早期的筆畫眼演化為玻璃眼;毛發部分從傳統的塑膠假發演化為真實的植發;戲偶尺寸加大、造型俊美化與擬真化;雙手從大拇指和其他四指分開、手指只能彎不能動的木手,演進到五只指頭皆能自由抓握的塑膠活手;雙腳從不能彎曲的傳統布腿,改良為裝設關節后可以飛踢或跪坐的活腳等等。在布偶的操作上,除了基本的文武戲、甩偶等,更加入了電影特有的吊鋼絲效果。2000年上映的電影《圣石傳說》里,操偶師為了拍攝主角傲笑紅塵和劍如冰乘船的畫面,甚至進行了潛水操偶。
三、傳播渠道的比較
皮影戲的數字化傳播仍處在研究階段,而霹靂布袋戲卻通過網絡傳播的方式逐漸風靡內地。在內地,各位道友(霹靂布袋戲愛好者對自己的稱呼)之間的交流主要集中在兩個地方:公共論壇和專署論壇。公共論壇主要是一些與影視、動漫、文學等相關的娛樂資訊論壇。以有“全球華人之家”之稱的的天涯論壇為例,在論壇里搜索關鍵字“霹靂布袋戲”,共能找到帖子256個,最高訪問量750047,回復數34045,平均回復數500條以上,并且發表新帖、新回復的行為一直在持續。眾多道友通過瀏覽、發表與霹靂布袋戲相關的帖子,來尋找興趣相同的朋友,同時也吸引了更多新道友的加入。
參考文獻:
[1]祁慶富.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傳承及傳承人.載于《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平3月
[2] 倪慧敏.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載于《檔案學研究》2008年平5月
[3]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8年10月
[4]劉錫誠.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與實踐.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9年5月
[5]林永昌,臺灣布袋戲通天教主黃海岱家族的“霹靂”王國,福建藝術,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