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資助”。項目名稱:點染:意象派詩歌對中國古典詩歌的吸納創新;項目編號:2013-GH-417。
摘 要:本文對比賞析了“點染”法在中國古典詩歌和意象主義詩歌中的表現形式并得出結論:意象主義詩人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中國古詩“點染”的表現技巧, 但并未一味模仿, 而是吸納和創新了這一手法, 探索出一套獨特的意象主義表現手法。
關鍵詞:“點染”法;中國古典詩歌;意象主義詩歌;吸納;創新
作者簡介:杜愛平(1982-),女,河南信陽人,河南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英語教學與英美文學方面研究。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5-0-02
1. 引言
意象主義是發生在1909年至1917年間, 反對浪漫主義和后浪漫主義詩風的一場詩歌革新運動。意象主義詩人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找到了靈感源泉, 敏銳地把握了中國古詩的畫意:直接呈現當前畫面。意象主義同樣注重意象的直接呈現,強調詩歌要展現足以打動讀者的意象。通過借鑒中國古詩的表現手法,意象主義詩人成功地將中國古詩中的藝術因子融入到自己的詩歌創作中, 從而改革了傳統英美詩歌, 開出了意象主義的碩果[1]。
2. “點染法”:意象主義詩歌對中國古典詩歌的吸納與借鑒
“點染”法是中國傳統繪畫中十分重要的一種技法,即“畫的主體用點筆或清晰的線條勾出,背景用染筆出之,點綴景物與著色暈染,謂之點染”[2]唐詩宋詞中“點染”手法的運用是對繪畫技法的借鑒吸收,“點”即點明情感道理, 使讀者了然于胸;“染” 即渲染烘托所點明的情感道理。
中國古典詩歌的“點染”藝術,符合意象主義詩人的詩學主張,成為他們學習的典范,許多意象主義詩人因此創作出意象生動、語言凝練而意味深遠的詩歌。值得注意的是,意象主義詩歌雖然借鑒了中國古詩“點染”的表現手法,但由于文化的異質性和意象主義詩人的創新, 兩者在審美效果上呈現出明顯差異。
3. “點染”法在中國古典詩歌和意象主義詩歌中的審美表現
“點染”法在唐詩宋詞中的運用有一定規律,點與染之間的關系亦靈活多變,包括先點后染,先染后點,開頭一點、通篇皆染,通篇皆染、篇末一點,點少染多,染少點多等。
3.1 先點后染
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點出異土生活孤獨凄然的主旨。一個“獨”字凝聚了詩人對親人的思念和對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兩個“異”字道出了作客他鄉的感受,漂泊如一葉浮萍。佳節是團聚的日子,充滿對家鄉的美好記憶,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就十分自然了。后兩句著力渲染“少一人”的缺憾。故鄉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都佩戴了茱萸,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詩人不在其中。好像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兄弟共度佳節,自己獨在異鄉的處境也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思鄉之情呼之欲出。
希爾達·杜利特爾的《山神》:“翻騰吧, 大海一 / 卷起一排排尖聳的松柏 / 讓你那洶涌的松柏猛烈地拍打 / 我們的山石。/ 把你的綠色扔向我們?!?/p>
詩歌開篇點題,很形象地把森林和波濤洶涌的大海聯系到一起。寬廣森林中,一排排尖聳入云的松尖幻化成一望無際、咆哮洶涌的大海,林浪和波浪重疊,呈現出一幅美麗壯觀的山景圖。形象的動詞“卷起”、“拍打”、“覆蓋”合力渲染具有活力的綠色景觀。詩人捕捉到了群山林海的神韻,使讀者仿佛置身于一片松濤之中。
3.2 先染后點
宋代李清照的詞《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上片用烘托的手法描寫暮春,開篇一句“風住塵香花已盡”便展現出一幅衰敗的春日景象。風吹花落,百花盛開的景象已蕩然無存,烘托了一種悲涼氣氛。一片蕭條景象又好似眼前艱難處境,幸福生活一去不返,所以才日晚“倦梳頭”。一個“晚”字一個“倦”字,表達了詞人內心極度苦悶和百無聊賴。三四句進一步抒寫內心悲苦和緣由:春光依舊,但丈夫已故去,自己流離失所,國事今非昔比,睹物思人,悲痛斷腸。一個“休”字,道出心中的萬般無奈。下片對上片進一步抒發,雖然已是晚春,但雙溪春光尚好,詞人打算“泛輕舟”以遣心中苦悶。但人未成行,心緒又轉:“只恐”雙溪舟小,載不動那么多愁緒。最后兩句點明主旨,將愁緒推到高潮,夸張地形容“愁”用小船都載不動,悲愁之至,感人肺腑。
希爾達·杜利特爾的《海倫》:“那潔白的臉上沉靜的眼睛 / 她佇立之處 / 橄欖色的柔和的光彩 / 還有那雙潔白的手 / 整個希臘都痛斥 / 她微笑時倦怠的臉 / 而當她的面頰變得更加倦怠,更加蒼白 / 就會更加恨她 / 想起曾經的快樂 / 和曾經的不幸 / 希臘毫無感情地看著 / 這個神的女兒,她是為愛而生的 / 看著她冰冷的美麗的腳 / 看著她那最纖細的腳踝 / 他們會真的愛她 / 但只有當她躺在 / 松柏環繞的墓地化為白骨時 (高晶 譯)
海倫是希臘神話里最美的女人,但是為了她,希臘與特洛伊陷入十年戰亂,似乎是她的美麗造成了災難。所以人們有理由痛斥她,她永遠也得不到希臘人的原諒。人們冷酷地看著海倫,直到她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直到她死去后才盡情愛她。整首詩處處烘托海倫的美,極力渲染希臘人的恨。但在詩人眼中,海倫就是美與愛的象征,故而在結尾處,詩人以象征堅貞的松柏來反襯所謂戰爭禍水的海倫的無罪。
3.3 開頭一點、通篇皆染
王維的詩《鳥鳴澗》:“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p>
詩人別出心裁,以靜寫動,所寫的花落、月出、鳥鳴,都是動的景物,卻通過寫動,更加凸顯了春澗的幽靜。桂花花瓣細小,但微小的“花落”細節竟被感覺出來,一方面說明詩人內心閑靜,另一方面也因這夜晚的靜謐和山谷的空寂。在這春山中,萬物都陶醉在夜的寧靜里,因此,當月亮升起,銀輝灑滿空谷的時候,山鳥竟驚覺起來。鳥驚,一是因為它們已習慣于山谷的寂靜,故而連月出也帶有新的刺激;同時也因月光太明亮,使幽谷在月出前后瞬間發生景象的變化,使山鳥對月出感到新鮮。動的景物反能取得靜的效果,同時也給人以逼真傳神的感覺。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寡婦春怨》:
“我的庭院是哀愁/那兒初生的嫩草/依舊灼灼欲燃,像往常一般/可是今年卻以/冷冷的火焰包圍我。/我跟丈夫共度了/三十五年。/今天李樹一片白/滿樹累累的花朵 / 累累的花朵,曾壓低櫻桃樹枝/而今替不少灌木叢染色/一些染黃,一些染紅/可是我心中的悲傷/比繁花更強烈/因為雖說它們/一度是我的喜悅/今天我向它們注目/轉頭卻將它們忘記。/今天兒子告訴我/在遠方郁郁林木邊緣/青草地上他看見/一棵棵白花樹。/我覺得非常想/去那里/陷入花深處/沉人樹旁的沼澤里。”
詩歌開篇便營造了一種悲涼氣氛,為寡婦的小院定下“哀愁”的基調,接著通篇以自然景物來對比反襯寡婦的心情。開頭“初生的嫩草”和“白”、“黃”、“紅”等顏色描寫了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色,然而在寡婦看來,這景色是清冷悲傷的,反襯出她內心的孤苦。萋萋芳草蓋滿庭院,卻無法覆蓋寡婦心頭的憂傷,鮮亮草色如同火焰,激起了她對往日生活的回憶。在詩歌中間,寡婦再次抒發了心中積聚的滿腔悲哀,盡管春色滿園,但是春天濃艷的色彩遠不如她對亡夫的思念強烈,遠不能撫平她心中的創傷。結尾部分的兩個排比句深切表達出寡婦愿化作塵土和春泥,與丈夫同生共死的強烈愿望。
3.4 通篇皆染、篇末一點
元代馬致遠的小令《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在詩中,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瘦馬、夕陽,景物看似孤立, 沒有必然聯系, 卻共同渲染了一幅蕭瑟景象,讓人倍感凄涼,更因篇末“斷腸人在天涯”的感嘆而使愁情更為深切,悲傷更為凄瀝。景物看似彼此無關,游子的情緒卻是連貫的, 統帥和貫穿了一切景物, 使它們都帶上了此時此地的特定情緒。不事張揚, 不強加任何觀念的描寫, 原滋原味, 更能引人入勝【3】。
艾略特的詩《序曲》(I):
冬天的黃昏降臨 / 伴隨著路邊的牛排味, / 六點鐘。/ 燃盡了的煙頭的一天。/ 此刻, 突然而來的陣雨覆蓋/圍繞腳下敗葉的 / 骯臟碎屑 / 和空地上的碎報紙; / 陣雨撲打著 / 破碎的窗簾和煙囪的頂端, / 街道角落旁 / 一匹孤獨的馬, 喘氣、頓蹄。/ 這時, 街燈點亮了。
這首詩羅列了黃昏余光下的種種景物:牛排味、陣雨、敗葉、碎屑、破窗簾、孤馬、街燈。作品未加任何渲染評價, 只是順次呈現一系列孤立景象, 但在結尾點亮的街燈的映襯下,撲面而來的種種景象都給人一種壓抑頹喪感,反映出現代城市生活的無聊和丑惡。
點與染的結合可以營造出優美的意境,抒發強烈的情感,給讀者留下想象空間,增強詩歌的藝術張力,呈現詩歌的含蓄美、朦朧美。
4. 結語
英美意象主義詩人推崇中國古典詩歌, 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中國古詩“點染”的表現技巧, 但是他們并未一味模仿, 而是創新和探索出一套獨特的意象主義表現手法。
參考文獻:
[1] 袁欣. 意象主義之橋—中西文化交流的范式[J]. 外國文學評論, 2004 (2)
[2] 陶文鵬. 點染結合 情景相生[J]. 古典文學知識, 2003 (6).
[3] 蔡苗. 淺析威廉斯的意象主義詩歌[J]. 西安航空技術高等??茖W校學報, 200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