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達
摘要:本文中通過對日本與中國的電子管風琴專業教學現狀的考察,對其應用的形式和內容進行了分析,并對電子管風琴所需的應用技術進行了研究,以期對我國電子管風琴專業教學有所促進和提高。
關鍵詞:電子管風琴 樂器 表演
電子管風琴作為表演樂器,它不僅可以獨奏,還可以為其他藝術表演形式進行配樂、伴奏、合奏等,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性價值。而如何能夠很好地使其應用在所需的各個領域,對于演奏者的技術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對電子管風琴的應用性價值進行了分析并對演奏者所必備的能力進行了總結與研究。
一、電子管風琴的應用性價值
(一)電子管風琴應用性價值在音樂專業教育中的體現
日本是電子管風琴的發源地,不論是樂器制造還是音樂教育都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筆者在日本作為訪問學者學習期間,對日本的電子管風琴專業教學情況進行了全面的考察和研究。通過日本的學術權威學會《全日本電子樂器教育研究會》中定期發布的電子管風琴專業教育機構的各類學術活動動態,筆者走訪了圣德大學等專業院校以及觀摩了大量的比賽與音樂會,總結出日本的電子管風琴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方向上的具有著自身的獨特之處。
1.重視樂器的應用價值:以圣德大學為例,在本科和碩士的主要教學內容是電子管風琴的合奏訓練。由2個或2個以上的學生為一組樂隊成員共同完成一部樂隊作品。并以這樣的表演形式為音樂劇、歌劇等進行伴奏;在昭和音樂大學,由于弦樂器專業的學生人數比管樂器、打擊樂器專業的學生人數少,所以一般學生難以有條件學習和熟知各種交響樂。因此,自2007年昭和音樂大學為了應對這種現狀,采用混合交響樂團的演奏形態為管樂器、打擊樂器專業的學生開設合奏課。由于合奏團的編組方式沒有規定,所以混合方式的合奏團的演奏形式多種多樣,從由一臺電子管風琴與少數原聲樂器構成的合奏團到大型編制的合奏團都得到普遍的應用。
此外,除了以上列舉的教學應用實例外,相關應用領域的理論成果也頗為豐富。例如:阿方俊的文章《數碼鍵盤樂器時代的到來與樂際教育》對電子管風琴的應用方面的數據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采集,其中對電子管風琴的演出形式,一臺或者多臺的使用頻率,演奏了哪些作品,問卷對象的評價等等方面都進行了統計和分析。
2.重視演奏者的編曲、即興和創作能力:在電子管風琴合奏的作品中,電子管風琴的每一聲部的樂譜和音色制作都是由演奏員來完成。對于樂器功能的熟練掌握,對樂曲配器的設計以及音色制作等技術都是編曲者必備的能力。對于即興演奏和創作能力的重視從每年一屆的國際電子管風琴比賽中可以得到充分體現,比賽內容既要要求演奏者演奏自己的原創作品,還有具備高超的即興演奏水平。在電子管風琴的應用方面,這些即興演奏和創作能力對于演奏者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國電子管風琴專業始于20世紀90年代,是一支異軍突起的隊伍,發展速度相當快,在音樂教育領域形成了頗具中國特色的教學體系和發展模式。據不完全統計除9所專業音樂院校外還有40多所綜合院校開設了此專業。在專業發展的今天,我們應如何來定位電子管風琴專業,它還有哪些鄰域是我們需要探索和認知等問題等待我們來不斷思考。電子管風琴從樂器外形和演奏技術屬于鍵盤演奏專業,從發音原理屬于電子科技專業,從編創上屬于作曲專業。因此它應是一個高于鍵盤演奏,又涉及音響領域和作曲技術專業的綜合學科。電子管風琴作為一門學科它可應用的領域也很廣泛,其一是它可以增加鍵盤學習者對其它樂器的了解,也可以使作曲、指揮等專業不局限于理論的學習而具備了實踐的可行性等。此外,電子管風琴作為可替代樂隊的表演形式還可與任何表演形式和專業進行合作。因此,電子管風琴專業應是作為連接各個系別的多功能專業,應提高在藝術院校中的比例和地位。
(二)電子管風琴應用性價值對我國整體國民藝術素質提升的意義
目前,中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對文化的需求也愈加強烈,已經意識到了當今中國人對傳統藝術的缺失,因此開展了讓古典音樂走進大眾、走進校園等活動。從專業術語來說,古典音樂是指調性范圍內的古典和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的統稱,但對于泛指的意義來說,最能夠代表古典音樂的就是交響樂。
據教育部統計我國共有2198所本科大學,全國普通小學有32.01萬所,全國共有初中學校5.94萬所,高中階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職業學校)共有學校31255所,全國技工學校2995所,全國成人中等專業學校2120所,總合起來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數字。除專業音樂院校之外,在有一些省級特色的小學和中學里會有極少部分的小型交響樂隊。全國共有661個市縣,而每個市縣的學校都平均不上一個交響樂團。那么讓交響樂走近校園、走近社區,這對于龐大的交響樂隊來說是可言而不可行的。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種,例如:缺少組建交響樂團的專業教師,缺少組建交響樂團的樂手,因其成本和演出場地等制約因素過多,真正做到讓交響樂走進大眾是非常困難的。這時不得不說電子管風琴演奏是一個最為合適的表演形式,也許在不遠的未來,電子管風琴的廣泛應用對于中國專業音樂教育和中國整體藝術素質教育的提高能夠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它的表演形式雖然不能夠讓聽眾看到各種樂器的形制,但卻可以用最簡單地方法感受到它的音響特征以及交響樂的魅力。畢竟,音樂是用來聽的,是感性的。
二、電子管風琴在應用中所必備的技術
(一)編曲的類型和所需編曲能力
1.總譜改編,是通過讀總譜法來把樂譜改編成適合電子管風琴演奏的改編方式。目前在國內使用電子管風琴替代樂隊公演的音樂會中,基本上全部使用總譜改編方式。因此,具備總譜讀法能力和熟練掌握樂器各項功能尤為重要。
2.鋼琴譜改編,在很多情況下,有些作品在獲取樂隊總譜困難的情況下,僅憑鋼琴譜來進行改編。與總譜改編不同的是,改編者要用樂隊思維對鋼琴譜進行配器,根據音樂的特點對織體和音型等進行重新的設計。這需要改編者具備配器的知識,了解每件樂器的奏法特點,從而可完成此種編曲方式。
3.僅憑音頻資料改編,在無法獲得任何樂譜資料的情況下,僅憑音頻資料進行改編,也就是俗話說的靠聽覺能力扒譜子。為了進行這樣的改編方式,敏銳的聽覺至關重要,這里的敏銳聽覺既要有好的音高、和聲聽辨能力,還要對音頻資料中的配器以及色彩進行聽辨。甚至在音頻資料不具備清晰聽辨的條件下,要根據整體的音樂感覺和結構進行創造性的改編。這種改編方式是需要改編者具備音樂作品創作的能力。
4.僅憑主題旋律、歌詞或音樂意境等編曲方式,這種編曲方式,屬于即興演奏和創作領域的范疇,所改編作品限定的條件越少,所賦予改編者的創作空間就越大。相對于以上幾種改編方式,完全依靠編曲者的想法進行創作的方式,更能體現出作品的個性特點,彰顯編曲者的音樂創作功底,是電子管風琴應用中編曲能力的最高體現。
(二)合奏的形式與所需能力
在電子管風琴應用中兩種合奏形式,一種是混合形式的合奏,另一種是電子管風琴合奏的形式。而對于電子管風琴演奏者而言,不論是哪種形式,其實質都是要與其他的樂隊成員進行協作。因此,從技術角度來說都屬于合奏的范疇。但是混合合奏與電子管風琴合奏是有著不同的合作對象,一個是與傳統樂器合奏,一個是與電子樂器合作。
1.混合合奏, 其中分為以電子管風琴為主和為輔的兩種形式。在兩種形式的合奏中,因為傳統樂器的混響及音量都是有限度的。所以,電子管風琴演奏要以傳統樂器的混響狀態、音質以及音量等為前提來進行設定。例如:電子管風琴制作音色時,自身整體的音量是否平衡;最大音量和最小音量以及中間音量的比例里是否都有明確的設計;合奏中是否音量、混響不平衡諸如此類的問題,是需要在多次的合作中進行排練和調整的。
2.電子管風琴合奏,因全部為電子樂器間的合奏,在編曲設定時,可統一所有聲部的混響、音量、相位等因素,在合奏中只需微調聲部間的平衡即可。所有演奏員在合奏中可集中精力在相互間的協作上。
3.電子管風琴在應用中所必備的即興能力,當電子管風琴為歌劇、音樂劇、舞劇、話劇等表演形式進行配樂時,在演出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演奏員或是歌劇、舞劇演員等因狀態和實際環境因素而突發的各種狀況,這時作為電子管風琴的成員要具備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即興演奏能力在此時會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