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英俊
摘要:在信仰至上的西方中世紀年代,教會統治著人們的思想,使整個中世紀都處在一種強烈的宗教普遍理性思維的統治下。這種長期的禁錮遏制使人類對音樂審美的追求越加強烈,在中世紀中后期逐漸出現音樂的自主理性并慢慢取代普遍理性成為中世紀后期乃至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的主導思想。
關鍵詞:普遍理性 自主理性 音樂審美
一、中世紀理性思維對音樂的影響
(一)基督教理性化的情感
中世紀的音樂被人認為是沒有感性的,即沒有情感的。但其實并不然,中世紀并不是沒有情感,而是在宗教嚴密的教規下的理性化的情感。這種理性化的情感將中世紀的音樂嚴格與信仰相聯系。他們崇尚虔誠、熱烈的宗教情感,極力用宗教的理念抑制人類固有的自然情感,這種情感的抑制在音樂的表現為限制一切音樂必須在教堂與修道院中進行,一切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必須與上帝關聯。例如為了配合基督教“原罪論”的思想,認為人一出生必須是贖罪的觀點基督教限制了音樂形式、內容必須要求樸素、簡約以及肅穆避免一切歡快愉悅的音樂來體現人們的贖罪的信念以及對耶穌受難的緬懷。“教會在音樂上加強的限制過分嚴厲,因為其中牽涉的是整個禮拜和儀式的內在本質。教會接受音樂,將其作為特別的奉獻藝術,而任何教會以外的音樂都遭到禁令。”所以教會音樂都以歌曲的形式出現,因為歌曲簡單的形式能傳達人與上帝之間的對話,而器樂這種帶有愉悅性質的音樂在教會中是明令禁止的。
(二)對古希臘“數理”文化的傳承
古典時代的優秀思想是個體自主理性下的產物,在基督教強權建立后,古典主義思想被認為是異教的東西而遭到排斥,然而基督教的哲學的建立離不開古典優秀文化成果的汲取及發展,盡管教會曾做過許多禁止這種思想傳播的努力,但是仍然阻擋不了這種優秀文化的傳播與滲透。在音樂之中也是如此,盡管教會限制了音樂的發展,使音樂沿著它的方向發展,但是這種發展仍然要建立在一定的理論基礎及前人的優秀成果上。在音樂領域如奧古斯丁、波埃修斯、阿奎那等優秀的哲學家、美學家卻毫不吝嗇地借鑒吸收古希臘優秀的理論成果,特別是對古希臘“數理”文化的繼承。中世紀教父運用“數”的觀點作為研究音樂理論的基礎。這種音樂的“數理性”與早期畢達哥拉斯的音樂“數理”觀點是不相同的。畢達哥拉斯運用數理來印證音樂本身存在的方式,而中世紀的“數理”只是幫助音樂更好地成為宗教統治人們思想的工具。中世紀的數集中在數字與比率之中,把實際的聲響效果排除在“音樂科學”之外。在這樣的形勢下音樂通過“數”的概念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記譜法的出現、教會調式的出現及多聲音樂的嚴格作曲法等。
(三)音樂自主理性的影響
事實上,即使在普遍的理性主義占主導地位的中世紀盛期,也一直存在著一股追求個體理性主義的潛流。12世紀的哲學家有一種大無畏的創新精神,此種精神體現在對傳統的反叛、對舊的神學權威的重新審視、對個人理性思考的提倡上,這與12世紀西方社會的蓬勃發展、文化知識的復興、宗教虔誠的演進是密切相關的。音樂領域的“冒險家”也開始挑戰教會的權威,重新審視音樂的本能審美的發展。音樂本身的審美要求音樂脫離教會的禁錮朝著自身的方向發展,這在中世紀這個教會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的年代是一項不小的挑戰,但是音樂本身的發展是無法阻擋的,它必須要求音樂跟隨著其內在邏輯發展延續。這樣一種相應著音樂本身的理論也在悄悄的成長為音樂自身的發展提供理論的基礎,這便是音樂的自主理性。例如:中世紀晚期經文歌里世俗因素對音樂的滲透本質而言便是音樂自身審美的覺醒。
二、音樂形式中的理性思維
(一)中世紀多聲音樂的出現
多聲音樂以公元九世紀開始進入音樂史,這并不意味著早前沒有多聲音樂。在民間多聲音樂很早就存在,但是這樣的多聲音樂只是在民間流傳多為口頭相授被排除在傳統之外。公元九世紀多聲音樂被納入宗教音樂的范疇里來豐富日漸平庸的單聲部圣詠。這時多聲音樂在理論上被領會,必須要求按照宗教規則系統的實施,它的發展被套上了宗教理性的枷鎖。
(二)中世紀記譜法的完善
中世紀多聲音樂的發展必然導致簡單的紐姆記譜法滿足不了日益豐富的音樂形式。記譜法的出現使得多聲音樂有了被記載的可能,它開始更加廣泛地流傳。四線譜的出現、節奏記譜法的出現以及新藝術時期的“有量記譜”都為音樂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這種對音樂的理性滲透限制了音樂的野生野長,使音樂符合藝術規則的方向自然的成長。
(三)中世紀教會調式的完善
教會調式的發展也是對古希臘調式理論的繼承與發展,波伊提烏研究古希臘的調式提出了八個教會調式:四個正調式和四個副調式,副調式音階的音域比正調式低四度。雖然在名稱上與古希臘音階相同,但實質上并不同。中世紀的音階從下至上排列。中世紀調式音樂出現后,音樂的創作必須嚴格按照調式音樂的嚴格規范進行作曲。
(四)中世紀音樂教育的理性體現
中世紀的學校和大學之中,音樂與音樂理論進行了職業分家。有專門從事禮拜歌詠學習的音樂學科以及專門從事音樂理論的專家,專門研究音樂理論基礎。這為中世紀理論的發展提供了直接現實的條件。同時,在中世紀還出現了專門的術語學,把理論上領會了音樂的創造性轉化成一種文字邏輯從而起到斡旋理論的發展也是音樂實踐發展的理論本質的體現。
三、結語
中世紀的宗教音樂所取得的成就明顯帶有理性色彩,顯然是與基督教神學內部逐漸滋生出來的理性潮流有關,也正是這種普遍理性的潮流為個體自主理性的發展提供了現實的基礎,為后世音樂藝術性發展提供了理論的基礎以及理性的思維前提。
參考文獻:
[1][美]保羅·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樂[M].楊燕迪等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
[2][美]唐納德·杰·格勞特,克勞德·帕利斯卡.西方音樂史(第六版)[M].余志剛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
[3]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