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雪平
內容摘要:漢語言文學在我國的高校專業課程中占據了一定的比重,因此如何進行課程的設置,就成為了教育要面對的重要問題。基于通識教育這個背景之下,我國高校的漢語言文學這個專業應該秉承著傳承文明、培養人格、培育治學能力的原則進行課程的設置,對于地方性的院校來說,課程的設置更應該具有其特色。本文研究了在通識教育的背景下,漢語言文學課程設置的相關理念和對策,為漢語言專業課程設置提供一定的建議。
關鍵詞:通識教育背景 漢語言專業 課程設置 對策 理念
對于漢語言專業的課程來看,不同的高校需要按照其培養目標,根據學校現有的資源,在符合公共教育的基礎理念上,進行“個性化”的課程設置。
一、通識教育在漢語言專業課程中的重要性
通識教育指的是在進行漢語言文學的范圍內,與文學、科學、古典文學等相關的一些課程內容,其是學生學習任何專業知識的基礎,其可以在學生系統學習之前,對于所學內容有一個綜合性的了解。從本質上說,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分部,其目的就是培養學生養成社會責任心,成為帶有發展意識的社會共鳴,按照內容上說,其培養學生具備一種非功利的學術態度和技能。因此在通識教育的背景下,不同高校在進行漢語言專業課程設置的時候不應雷同,而是要帶有其特色。但是課程設置的理念應該是相同的,即“培養人格,傳承文明、治學能力修為”。
高校育人的根本就是培養學生的人格,為人處事中不帶有功利的色彩,但是很多高校在育人中疏于對于人格的培養,即使在漢語言文學這種文學分為濃厚的專業中,學術中也帶有很多的功利性,其表現就是在課程的設置上,減少專業性的課程,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公共課程,比如英語、寫作、經濟知識等。這樣的課程設置使得大學對于精神方面的教育培養有所減少,功利性質增多。對于一些工科性質的學校,雖然開設了文化課程,但是并沒有起到傳承文化的作用,現代大學生對于我國文學文明的認識正在流失,這也是大學在進行課程設置的時候需要考慮的問題。關于治學能力,很多大學存在著一定的誤區認識,其強調的是學生都應該具備的普適能力,而非針對某種公司或企業存在的。學生需要具有一定的自我學習能力,在教育的過程中不應該進行灌輸式的教學,因此高校需要不斷的改進其教學的方法和理念,從而提升學生治學的修為。
二、“個性化”的地方院校課程設置
本科的地方高校在進行課程設置的時候不應該盲目的照搬高等學府,應該結合其自身的資源優勢,設置帶有自己特色的課程,其好處就是能夠有效的利用自身的教育資源,形成獨特的學術氛圍,在培養學生的基礎上,形成具有差異的學習基礎。課程的設置應該側重于漢語言和中國文學,盡量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非專業課程,從而讓學生有堅實的語言文化基礎。
另外,地方性的高校在進行課程的設置時需要結合當地的文化特色,我國具有非常深厚的歷史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因此進行地方性的歷史文化教學課程必修,也是傳承當地文明的最好體現。再有就是結合教師教學能力的不同,形成帶有學校性特色的教育資源,例如“國學導讀”“名人文化研究”等等方面內容的課程,不僅能夠擴展學生的視野,還能夠開拓教育思路,為課程體系的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漢語言專業課程設置的基本理念和對策
一個學校的課程設置往往受整個學校教育理念的影響,從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背景下看,其課程設置的重點仍然是自然科學,其根木目的是社會的需求,這點在工科高校的課程設置上尤為突出。漢語言專業課程的減少,使得學生的教育越來越缺少人文性,因此在這個背景下,想要提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育目標,需要一定的策略。首先是教學模塊的轉變,在公共性教育的課程上,灌輸人文教育。專業課程的設置要突出重點,選修課程要覆蓋面廣,這樣就可以很好的將理論實際與學術研究教好的結合。在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課程的設置中按照通識教育的理念,將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文化修養相互滲透。大學是培養學生學習和學術研究的基地,因此課程的設置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傳承我國的文化精神,讓學生的治學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
四.結語:
在通識教育的背景下,不同高校的課程應該秉承著共同的教育理念,結合地方性的文化不同,設置具有特色的課程,實踐理念和方法要靈活,不能盲目的模仿其他高等院校的課程設置。綜合的提升學生的人格教育,傳承中華文化,讓學生擁有扎實的治學能力,這才是我國高校教育的根本目標。教育在不斷發展,我國高校教育課程更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從而培養出更優秀的人才。
(作者單位: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