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摘要:
“訴苦”原本是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在軍隊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方法,但這種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在和平年代重新思考“訴苦”話題仍然有著一定的意義。筆者認為,利用“訴苦”教育在大學生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必要性和現實性。“訴苦”教育注重形式和內容,強調的是一種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對大學生思想中存在的責任淡化等意識問題能夠起到重要作用。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訴苦”教育;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
10052909(2015)02016603
“訴苦”原本是戰爭年代我們黨在軍隊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方法,然而這種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早已淡出人們的視野。在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創新中發現有很多問題需要運用新的方法和途徑來解決,重新翻開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結合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現實思考,以此來尋求新的突破。
一、“訴苦”的簡介和相關研究
“訴苦”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軍隊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獨創的一種方法。解放戰爭初期,由于軍隊中出現了思想混亂、觀念沖突、階級覺悟低等問題,影響了人民解放軍的素質和戰斗力,黨中央、中央軍委在總結軍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總結出了一套非常有效的方法——“訴苦”[1]教育,這對解放戰爭的勝利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訴苦”教育最早發起在駐黑龍江部隊—黑龍江軍區海倫警備二旅和后來的三縱七師,當時被稱為“訴苦復仇運動”。由于“訴苦”有效地提高了干部戰士的階級覺悟和戰斗力,使他們樹立起“為人民扛槍打仗”的思想,培養了部隊敢打大仗、打硬仗、打惡仗的硬骨頭作風,于是“訴苦”慢慢開始在部隊推廣。1947年9月28日毛澤東親自修改、批轉了遼東三縱隊訴苦教育經驗的報告,并隨后在開展“新式整軍運動”中把“訴苦三查”[2](即訴舊社會和反動派所給予的勞動人民之苦,“三查”是查階級、查工作、查斗志)作為主要的教育方法。1949年1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起草的黨內指示《目前形勢和黨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務》中,要求在軍委總政治部領導下總結好新式整軍運動經驗,并制成條例
或章程,以便普及全軍,成為定制。新式整軍運動中“訴苦與三查”是進行階級教育、純潔思想與組織、鞏固部隊、提高戰斗力的一種有效方式,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有史以來第一次偉大的群眾運動”。在朝鮮戰爭爆發后,中國共產黨運用“訴苦”的方法對軍隊和民眾進行教育。針對當時民眾存在的種種消極心態(比如“恐美”、“親美”等)開展訴苦運動,充分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對激發民眾的愛國熱情,提高軍隊的凝聚力起到了較好的思想動員作用,使軍民在思想上對黨的抗美援朝決策保持了統一,并在實際行動上積極支援抗美援朝戰爭,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隨著戰爭年代的遠去,祖國日益繁榮富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沒有了革命年代的艱難困苦,沒有了戰火硝煙,這種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早已淡出人們的視野。有少部分學者或涉及或專門研究過“訴苦”,如張永[3]在《解放戰爭中以訴苦會為中心的新式整軍運動》一文中,認為中共軍隊在解放戰爭中迅速擊敗國民黨軍隊的根本原因是因為“訴苦”堅定了軍隊和人民的信仰,在精神上戰勝了國民黨軍隊。肖華、湯從列(《遼東軍區三縱隊的訴苦運動》)[4],以及孫成武[5](《訴苦運動——解放戰爭時期東北戰場重要的建軍經驗》)等也對此開展了相關研究。有結合“訴苦”與現代教育的學者,如李衛東、夏娟在《從新式整軍運動談起——策劃“群眾性自我教育”活動實現“信仰培育”效果末端落實》一文中,結合“訴苦”,強調要在當前開展群眾性自我教育[6]。而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開展“訴苦”教育的研究比較少見。
二、在當代大學生中開展“訴苦”教育的必要性
(一)當代大學生思想中存在的問題
面對經濟全球化、國際形勢復雜以及各種文化思潮、價值觀念沖擊的挑戰,高校大學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政治信仰不堅定、理想信念模糊、價值觀定位扭曲、社會責任感缺失等問題。李正軍[7]曾調查研究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問題,結果顯示48.4%的人認為大學生群體中存在普遍的信仰危機。同濟大學邵龍寶認為當代大學生中一部分人存在理想信念缺失等問題,倡導要尊重和引導大學生的訴求。理想信念的缺失,就會導致大學生的目標不明確,不知道如何給自己的人生定位,不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這對于大學生的成長是極為有害的。
盡管絕大部分大學生已經成年,從法律意義上,已經具備了獨立的民事行為能力,但是是非分辨能力還比較欠缺。有的大學生對社會上出現的新鮮事物缺乏判斷能力,思想觀點比較偏激,對外來文化不加以分析求證一味吸收,有的甚至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誤入歧途。
古語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當代大學生很多都是80后、90后的獨生子女,他們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甚至有的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安逸生活,責任觀念逐漸淡化。
此外,思想包袱重,壓力大,也是當代大學生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主要體現在就業和考研升學中。一方面,來自社會就業的壓力,許多面臨畢業的大學生奔波于各地面試求職,“一畢業就失業”
引起了部分學生的心理恐慌。另一方面,無論是迫于就業壓力而考慮考研,還是一心考研的學生,他們都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精神包袱沉重,思想壓力較大,久而久之,就易出現心理問題。
(二)“訴苦”教育在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用
“訴苦”教育既要講究形式又要講究內容。“訴苦”教育的“訴”苦,能從形式上促進大學生思想問題的解決。“訴”是傾訴、申述、訴說和表達。這是一種教育形式。通過“訴”,使大學生表達出他們心中的想法和訴求,方便在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找準具體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有個別大學生心里有疑問和困惑,又不愿表達,借鑒“訴”的形式,創造條件,讓他在無形中表露其問題和困惑
,從而有針對地幫助學生找到解決措施,最終有效解決問題。比如,有的大學生在進行畢業規劃時,往往苦于考研和就業的兩難境地,無從選擇,這就需要借助傾“訴”的形式讓其得到發泄,擺出問題,對癥下藥,從而克服困難。
“訴苦”教育的訴“苦”,能從內容上促進大學生思想問題的解決。“訴苦”教育中的“苦”不是以前戰爭年代的“苦”。訴的“苦”不僅有個人的,還有國家和社會的“苦”。這些“苦”不是倒苦水,更不是非議,而是強調的一種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提高是非分辨能力。通過訴國家的“苦”,明白國家面臨巨大的挑戰和復雜的國際形勢,強化大學生的國家責任感和歸屬感,激勵愛國主義精神;通過訴社會的“苦”,認清大學生在社會中的地位,明白個人和社會的辯證關系,以提高社會責任感;通過訴家庭長輩的“苦”,深化大學生對家庭的理解,懂得自己要承擔的家庭責任,從而孝順長輩,促進家庭和睦融洽,最終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將“訴苦”教育引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訴苦”教育借鑒新式整軍運動中“訴苦”教育的方法和經驗,這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來說是一種新的教育方法。
“訴苦”教育要注重環境的塑造,營造情感認同氛圍。發生情感認同必須要有一個認同的氛圍,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氛圍,不同的氛圍又會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應。古語云“借山光以悅人性,借湖水以靜心情”。在開展大學生“訴苦”教育時,要注重環境的塑造,比如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就要注重塑造大學生群體教育環境,營造莊重、嚴肅的教育氛圍;而在進行個別大學生心理輔導時,就要注意塑造個體教育環境,營造和諧融洽的教育氛圍。
“訴苦”教育要講究“訴”的靈活形式。“訴”是傾訴、申述、訴說和表達。“訴苦”教育中的“訴”形式不能拘泥于口頭訴說,還可以書面表達,借助網絡、手機、媒體等渠道進行“訴”;同時,不僅僅是學生的“訴”,還可以是領導、教師或輔導員的“訴”,這種“訴”帶有很好的導向性和目的性,能增強“訴”的效果;此外,“訴”的規模可大可小,大到群體會議或活動,小到個別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傾訴。
“訴苦”教育要突出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大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教育對象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選擇、自我教育。在進行大學生“訴苦”教育過程中,突出大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充分發揮其自主性和創造性,充分調動大學生思想的活躍性,使其進行自我反思,在反思的過程中,也就是自我教育的過程。“訴苦”教育的主體是大學生,而非教師,教師主要起引導作用。引導大學生自己“訴苦”,把遇到的困難、心理問題、壓力發泄出來,自我總結,自我思考,最終達到釋放壓力,調整情緒,解決問題。
“訴苦”教育要精選內容。“訴苦”教育中的“苦”具有選擇性和針對性,不是隨隨便便地發牢騷,而是要精挑細選與訴苦相關的案例。在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時,就要挑選與理想信念相關的“苦”的具體例子,例如:如果理想信念缺失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在進行責任感教育時,就要挑選與責任感相關的內容;在進行就業指導時,就要挑選與就業形勢、就業面試技巧等內容進行疏導,讓學生通過訴“苦”,反過來思考如何揚長避短,如何修煉和提高自身的能力,以順利就業。參考文獻:
[1]陳萬柏 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張耀燦.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史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張永.解放戰爭中以訴苦會為中心的新式整軍運動[J].中共黨史研究,2010(6).
[4]孫成武.訴苦運動——解放戰爭時期東北戰場重要的建軍經驗[J].龍江志史,1994(4).
[5]肖華、湯從列.遼東軍區三縱隊的訴苦運動[J].軍事歷史,1994(6).
[6]姜曉麗、唐明勇.情感認同:中共處理危機事件的法寶——以抗美援朝期間的訴苦運動為例[J].天中學刊,2011,26(3):38-41.
[7]李正軍.大學生信仰問題的調查與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6,127(1):36-38.
Abstract:
Expressing suffering was a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sed in the CPC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P. R. China) army during the wartime. As time goes by, this kind of education method has been away from the public eyes. However, revaluing the education method in the peace time has a profound significance. The education of expressing suffering can be applied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undergraduates, which is necessary and feasible. The education of expressing suffering emphasizes on the form and contents, and highlights the consciousness of adversity and responsibility,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elping undergraduates to establish core values of society and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ducation of expressing suffering; undergraduates
(編輯梁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