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關鍵詞】 閱讀教學;感悟能力;興趣;方法;個性
【中圖分類號】 G623.24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7—0087—01
小學語文新課標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怎樣在閱讀教學中,做到以“讀”為主線,以疑促讀,以讀促思,讀思結合呢?筆者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進行了一些嘗試,也從中獲得了一些體會。
一、培養閱讀興趣
語文的閱讀教學不僅是學生對文本的認識過程,也是情感的活動過程。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抓住上課開始的有利時機,以精彩的開場白或話題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從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增強氣氛,鋪設場景,激發閱讀興趣,使學生在樂中學、在做中學。如,在教學《月光曲》一課之前,播放音樂《月光曲》,讓學生聆聽美妙的音樂,這是“感”,是使學生通過各種感官獲得感性體驗。之后引導學生回到抽象的文本,把音樂的起伏與課文所描寫的畫面對照起來感受, 體會貝多芬譜曲時心中所蘊含的情感,這就是悟,是理性思考的過程。這樣,學生能比較自如地體會到貝多芬創作《月光曲》時的思想境界。利用這種直覺反饋讓學生入情入境,在讀中感悟,把作者的感悟轉化為學生自己的感悟,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從而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
二、掌握閱讀方法
閱讀有范讀、講讀、朗讀、默讀等。范讀是給學生的閱讀做示范,激發學生的摹仿興趣。如,筆者在教學《畫家和牧童》一文時,不同的人在評論戴嵩的畫時會有不同的語氣,商人大肆渲染,教書先生極力贊揚肯定,小牧童直言面對,戴嵩則對小牧童態度和藹,誠懇地對待牧童的問題。這些都是通過反復閱讀才得到,可見,教師讀好了,才能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講讀是從教材的整體出發,采用 “整體感知——具體分析——總結深化”三個環節完成的。“整體感知”就是著眼于整體,指導學生初讀課文,掌握梗概,對課文的內容有一個整體印象。“具體分析”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剖析重點詞、句、段的內涵,使其為突出文章中心這個“整體”服務。“總結深化”就是再回到整體進行強化訓練,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促成知識向智能的轉化。
朗讀是一種有聲語言的藝術,徐世榮先生說,朗讀就是把書面語言變為口頭語言,把無聲語言變為更能表情達意的有聲語言。因此,在朗讀過程中要發揮“有聲語言”的藝術作用,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作品的思想內容,從而打動學生的情感。
默讀是讓學生在閱讀中不僅學會眼到、口到、心到,而且養成一邊讀一邊動筆圈、點、畫、記的習慣,從而使學生做到在讀中求知,在讀中求解。默讀能使學生在閱讀中了解課文內容,學習生字新詞,理解作者的思路、寫作方法和課文中心,借鑒寫作技巧。
三、尊重個性感悟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無論是初讀整體感知,還是精讀細細品味,教師都要讓學生盡情讀書,邊讀邊思,入景生情,情動辭發,而后讓其暢談所感所悟。學生的感悟雖有深有淺,或多或少,但只要是真實的感受,教師都應加以保護。如,筆者在教學《放棄射門》這課時,提出了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福勒算不算一個優秀的運動員”。這樣一個問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理解、感悟、個性化的閱讀落到實處,使兩種不同的意見產生了交鋒。大部分學生都覺得福勒是一個優秀的運動員,也有個別學生認為他不是一個優秀的運動員。這些與眾不同的想法出乎筆者的意料,但筆者沒有否定這些想法,而是給予其積極探索的肯定。在教學中,教師不能用自己的感悟標準去簡單評判,而要以“尊重、相信、欣賞”的心態,讓學生享受有所感悟的樂趣,要盡量多地創設競爭和成功的機會,充分滿足學生敘述的愿望,讓學生體會成功。因為成功次數越多,興趣越大,動力越大。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感悟能力,尊重學生獨特的感悟、體驗,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讓學生主宰課堂,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樣的課堂才能吸引學生,才能讓學生凸現出鮮明的個性,才能讓學生在“讀”中“悟”,在“悟”中“讀”,在“悟”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悟”中提高自己對文本的感悟能力。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