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柏軍
摘 要 數學是研究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是高中教育的重要學科之一。隨著社會的發展,數學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也成為人們從事生產勞動和學習的基礎。高中教學目標分為三大領域,即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本文從這三大領域出發,創新教學路徑,不斷地完善高中數學教學,才能達到教學的最佳優化。
關鍵詞 高中 數學教學 路徑 創新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3.066
Path and Innovation in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XU Baijun
(Shengzhou Middle School, Shengzhou, Zhejiang 312400)
Abstract Mathematics is the science to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ce form and quanti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ubjects in high school educ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more and more widely applied mathematics, has become the basis for people to engage in productive work and learning. High school teaching objective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areas, namely, cognitive, emotional and motor skills areas of the field, this paper from the three fields of view, innovative teaching path, constantly improving teaching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best optimization teaching.
Key words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path; innovation
1 高中數學教學現狀
(1)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數學是一門相對抽象且枯燥的學科,很多高中的學生不喜歡上數學課,學生的學習興趣低、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高直接影響了高中數學課堂的效率,如何利用各種資源轉變數學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提高學生們的學習熱情成為高中數學教師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2)課堂互動不足。教師是課堂的中心,并沒有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重視“教”而忽略“學”,課堂的互動不足,有些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語言不夠親切、自然,感染力不足,更沒有了解學生們的內心世界,師生間的距離較大,教師本身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手段也有待及時的更新與調整。
(3)思維培養不足。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以應試教育為主,片面重視課本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與高中學生的生活和社會經驗聯系得不夠緊密,學生在學了數學概念和計算后,沒有及時引導學生將理論應用于實際,沒有真正做到“學以致用”。這些現象不僅會影響到學生當前的學習狀態,阻礙了數學與其他知識的有機結合,更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
2 認知領域的創新
(1)了解學生的認知需求。蘇聯心理學家教學家魯賓斯基曾經說過“對于形成任何一種能力都必須首先引起對某種類型活動的十分強烈的需要”。需要是產生動力的源泉,而布魯納的認識發展理論也表明學習本身是一種認識過程。高中數學教師只有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需求,嚴格遵循學生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充分考慮學生認知水平的個性差異,在數學教學中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滿足學生學習的好奇心,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更好地達到數學教學的目標。
(2)滲透教學的思維方法。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及內部的規律性。數學在高中學習的科目中占有重要作用,它不單純是數學學習,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而高中學生的數學思維,是指學生在對高中數學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運用比較、分析、綜合、歸納、演繹等思維的基本方法,理解并掌握高中數學內容而且能對具體的數學問題進行推論與判斷,從而獲得對高中數學知識本質和規律的認識能力。高中數學教學實踐中常用的思維方法有:轉化、類比歸納與類比聯想,分類討論,數形結合以及配方法、換元法、待定系數法、反證法等。數學思維的形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滲透教學的思維方法,培養學生數學的思維方式,幫助學生克服數學思維的障礙,進而提高學生自主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3 情感領域的創新
3.1 關心學生的心理需求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中心,教育教學活動都是圍繞著學生開展的,因此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以學生為本,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深入地了解和認識高中數學教育與高中生心理發展的關系問題,認清教育和環境因素對學生的心理發展起著決定作用,不能片面地、機械地來理解和決定他們心理的發展,必須要關心學生的心理需求,在數學教學中合理運用心理學知識,充分認識和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滿足學生想成為探索者的強烈的心理需要,精選課堂教學內容,巧妙設計教學方式,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保證高中數學教學質量的同時取得更高效的數學課堂效果。
3.1.1 開展探求性課堂
在高中數學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活動,幫助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過解決一些相對復雜而靈活的挑戰性問題來學習,摒棄落后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克服學生學習的被動性,為學生創造恰當的自主思維空間,提供學生參與的機會,滿足學生的自我表現的愿望,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提高其數學的應用水平和發散思維的能力。
3.1.2 創設多元化情境
情境教學是一種充分利用形象,創設氛圍,將教學內容和情景高度融合,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智能水平的教學組織形式。任何學科教學的外延都應該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學習應該與生活實踐相聯系,否則目的不明確,意義自然被消減,教學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多數教師在講臺上傳授書本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以應對考試外,未必有真正的收獲。高中數學教師應該從學生已有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多元化的教學情境,對于數學課程進行大膽的創新與改革,讓學生把自己的生活問題利用數學的思維進行解釋與應用,使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感知數學教材;同時提供合適的問題情景,通過一題多變,使學生能對問題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探索和思考,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主思考、自我分析、自我學習與自我進步的場所,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2 增強師生的課堂合作
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培養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的導師,教師既要關注學生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與發展。目前的高中數學教學中注重知識傳授,卻忽視情感互動,學生不愛不愿學習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障礙。數學是高中重要的學科,教師應該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師生之間的課堂合作,熱愛學生,增加情感投入,縮短師生間的距離,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通過互動教學的方式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拉近學生與所學內容的距離,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知識興 趣,才能真正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另外,對于平時數學成績較低的學生,教師要給予及時的幫助,要鼓勵他們主動參與數學的學習活動,并且要充分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善于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對于出現的錯誤要耐心地進行引導,鼓勵他們自己去改正,幫助他們樹立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使他們感到經過自己的努力是會獲得成功的,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素養,最終提高他們的數學能力。
3.3 拓展學生的課外學習
教師不僅要重視課堂時間限制內學生的學習情況,還要積極拓展學生的課外再學習,指導學生要及時回顧所學知識,及時總結與反思,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以達到鞏固課堂知識的目的。
4 動作技能領域的創新
動作技能也叫操作技能或運動技能,動作技能區別于智力技能的根本特點,在于這類技能是由一系列的外部動作構成的,是通過練習形成和鞏固起來的一種合乎法則的隨意行動方式。學校培養學生,不僅要讓其豐富的知識,更要掌握熟練的技能。技能的學習在實際高中數學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師應該以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為出發點,了解并實踐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在教學的動作技能領域也要進行一定的創新,促進學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學習內容。
4.1 重視教學中的細節處理
高中數學教師應該重視教學流程中的細節處理,如:課程導入、結課、課堂評價、問題設計等,發揮好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發展的教育教學環境,深入分析和研究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并且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具體特點不斷調整和改進教學中的細節因素,使學生在情感上引起共鳴,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數學教學效果。
4.2 注重學科知識的關聯性
高中數學教學要重視數學與其他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包括同一領域內容之間的相互連接、不同領域內容之間的實質性關聯。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有意識、有計劃地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體會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學生在獲得數學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運算能力、作圖能力、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思維能力、猜想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的和諧發展,使學生真正感受數學的整體性。同時,生活是檢驗知識應用的平臺,教師應該注重學科滲透以及知識與生活的關聯性,在教學過程中,利用經驗手段傳授書面上的知識,將數學抽象化的概念轉化為實際具體的生活內容,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的廣泛應用與實際價值,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3 豐富教學中的資源
隨著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以及網絡技術在高中課堂的廣泛應用,新時期的高中數學教學技術也應及時作出相應的優化。教師應該創新教學模式,提高自己的科技應用水平,不斷豐富或拓展課堂資源、參考資源、理論資源、校外資源和網絡資源等,應用計算機及相應的數學軟件來改進和優化數學課堂教學,制作符合網絡環境下優秀的教學課件,使學生的整個學習活動充滿興趣,使他們的學習需要得以滿足。
5 結論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隨著社會與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數學教學也應該與時俱進,打破傳統的、落后的教學模式,貫徹課改精神,推進素質教育,通過不斷地創新與改革,提高教師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同時加強師生間的交流與合作,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進一步推動高中數學教學質量和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胡紅.淺談新課改下高中數學教學方法改革[J].語數外學習(數學教育),2013(6).
[2] 楊躍鳴.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教育價值及若干策略[J].數學教育學報,2002(4).
[3] 商玉英.高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策略分析[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10).
[4] 李振國.新課改下高中數學教學方法改革初探[J].語數外學習(數學教育),2013(2).
[5] 張清明.高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