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玲
摘 要 混凝土結構是高校土木工程專業的主干課程,具有很強的工程應用性,課程設計是學生鞏固理論知識,提高綜合應用能力的重要環節,筆者就如何提高混凝土結構課程設計質量,進行了教學方法研究,以期為該課程的教學提供借鑒。
關鍵詞 混凝土結構 課程設計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4.064
Methods to Improve "Concrete Structures" Course Design Quality
ZHANG Yongling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Tarim University, Alar, Xinjiang 843300)
Abstract "Concrete Structures" is the main course of Civil Engineering, with strong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curriculum design students to consolidate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improve the capacity of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the author on how to improve the "Concrete Structures" course design quality, conduct the study of teaching method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Key words Concrete Structures; course design; teaching methods
混凝土結構是一門理論與工程實際緊密聯系的課程,課程涉及內容多,①教學難度大。課程設計是該課程的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②是綜合應用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解決工程問題的一項模擬設計,③是單獨設定學分和評定成績的重要教學環節,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包括課題確定、方案設計、實施細節、設計報告以及評價體系等環節。④通過課程設計可以使學生進一步鞏固課程理論知識,學會使用設計規范,掌握結構工程應用中的平法標注基本知識,為學生后續開展畢業設計及工作打下良好基礎。⑤同時課程設計可加強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也是對學生所學理論知識和基木技能的全面考核。⑥因此,如何開展混凝土結構課程設計教學,是高校該課程專任教師應該不斷完善的課題。
1 混凝土結構課程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命題單一或老化,缺乏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高校對課程設計的要求一般為一人一題,但是由于學生人數多,設計任務書資料不足,難于真正實現人手一題。導致產生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教師在同一屆學生中多采取分組方式開展不同結構類型的課程設計,在同一組內只是對部分參數做一定修改,計算過程和步驟完全相同,學生無需考慮結構布置或經濟性等要求,缺乏對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二是教師在下屆學生課程設計時會繼續使用上一屆使用過的題目,命題更新不夠,致使學生會搜集上屆學生的課程設計成果進行單純模仿或直接抄襲,學生無法通過課程設計來了解當前相關技術的最新動態,與社會生產發展中的實踐環節脫節。⑦長此以往,學生便無法真正掌握結構設計方法,更無益于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⑧
1.2 課程設計圖紙計算大多采用軟件,不利于學生基本技能的培養
隨著計算機技術普及,各大高校在土木工程教學中大多都開設了CAD、SoliWorks、PKPM、midas等用于提高制圖及計算的效率,同時有助于學生很好地與工程實際應用相結合,然而在教學中,過多地采用計算機軟件進行輔助設計,學生只知道按照軟件提示步驟操作獲取最終結果,但對其內在的制圖和識圖方法、規范依據等卻不熟悉甚至不去思考,導致工作中經常出現對于實際工程中的明顯錯誤判斷不出,圖紙識別不準確等問題,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
1.3 考核評價體系不合理,缺乏對設計過程的控制
混凝土結構課程屬于專業基礎課程,課時量大,理論授課占用時間較長,課程設計基本在學期末,學生此時面臨多門課程的期末考試,迫于對課程設計成績的追求,學生大多數會需找往屆模板,或照抄別人的成果交差。由于教師對課程設計成績的評定多以設計成果作為唯一依據,也有高校采取了抽查答辯等方式進行,但是忽視對學生設計過程的監管,缺少平時考核,日常檢查也不嚴格、不規范,最終給定的成績也不科學,甚至出現抄襲者的成績反倒高于自行完成者的成績,評定不夠客觀和公正,課程設計成果的質量自然無法保證。
2 教學方法改革
2.1 課程設計命題工程化、多元化,切實增加學生設計自由度
課程設計命題不能只是要求學生做簡單的虛擬設計,應該密切聯系現行的工程規范依托已建或在建項目資料編制多元化的課程設計題目,同時在任務書的編寫上可以適當放寬約束條件,給學生自由選擇和發揮的空間,從而激發學生設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具體做法:一是學校應該充分發揮校內外實習基地(設計院、工程單位)的作用,大量收集工程背景資料、設計圖紙等為教師開展課程設計命題提供依據;二是教師應該根據該課程設計的大綱要求科學編寫任務書,充分體現一人一題的要求,同時已知條件可適度放寬,讓學生自由選擇和發揮,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實際問題”;三是由教研室組織相關教師對擬開展的任務書進行認真審定,包括設計內容、深度、工作量、成果評定方式等,然后下發至學生開始設計。通過這種方式可切實提高課程設計科學性和工程應用性,為學生后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endprint
2.2 采取手工設計為主,軟件驗證為輔的方式開展課程設計
為杜絕學生電子文本相互抄襲的問題,該課程設計可要求學生對于結構設計及施工圖紙手工繪制,教師嚴格按照制圖規范標準進行檢查,對于不符合要求的圖紙全部返工;設計計算書要求學生先采取手工計算,然后利用軟件進行驗證。通過這種方式,既可以提高學生對基本計算公式和規范的應用能力,又可以加強學生對基本制圖、識圖能力及三維工程形構件能力的培養,真正達到理論結合實際的目的。
2.3 充分體現課程設計教師主導作用,加強過程監控
教師的實踐能力直接決定學生課程設計的質量和效果,因此,任課教師必須要具有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且熟悉現行規范。為提高課程設計質量,教師必須要積極投入到學生的設計當中去,并起到主導作用,⑨教師每天進行集中答疑,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對于共性問題采取集中講解,個別問題單獨解釋,這樣既可以保證課程設計質量,又可以檢查和督促學生的設計進度,真正達到課程設計大綱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2.4 改革課程設計成果評價機制,正確處理成績與效果的關系
課程設計的成果評價應該改變傳統的以設計成果作為唯一依據的評定方式,堅持以“考核只是手段,學習效果才是目的”的原則,充分考慮教師在指導過程中掌握的信息,既要保證對設計過程中表現積極,成果完整可靠的學生給予高分評價,又不挫傷部分成果欠佳學生的積極性,而是將最終反映出的問題必須反饋至學生,同時要求學生限時改正,最終給予合理的成績評定。因此,成果評價可采取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講評和抽查答辯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并結合教師平時指導記錄,科學設定各環節的分值比例,以實現該課程設計成果評價的客觀、公正。
3 結語
課程設計是混凝土結構課程重要的實踐環節,教師必須發揮主導作用,緊扣工程實際科學命題,最大限度激發學生設計的主動性,以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標,規范課程設計過程管理,嚴格考評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切實促進混凝土結構課程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
基金項目:塔里木大學高教研究項目“《混凝土結構》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研究”(TDGJ1301)
注釋
① 李永梅,趙均. 混凝土結構及砌體結構課程的教學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2):85-88.
② 任鳳鳴,袁兵.“混凝土結構設計”課程的教學探討[J]. 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123- 124.
③ 唐岱新,孫偉民.高等學校建筑工程專業課程設計指南[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④ 林嶸,康其桔,侯曉霞,等.課程設計教學模式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5.25:389-393.
⑤ 申向東,李平.“大土木”工程類主干課程體系整合探索[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85-86,90.
⑥ 許海霞.高校課程設計的教學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3(15):141-142.
⑦ 閆秋會,南曉紅,李安桂.課程設計教學模式的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7(4):94-97.
⑧ 解國梁,郭巍,張兆強,等.《混凝土結構》課程設計教改與實踐[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2.10(3):81-83.
⑨ 夏敏,許佳修,勞裕華,等. 混凝土結構課程設計的教學改革[J].課程建設,2009(141):23-24,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