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輝
【關鍵詞】 新課改;班主任;角色轉換
【中圖分類號】 G6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5—0028—01
新課程改革對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任務和新的目標。筆者認為,班主任應從“管理者”向“指導者”、從“主角”向“配角”、從“訓斥者”向“鼓勵者”轉變,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新課改的需要,成為一名優秀的班主任。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班主任要從“管理者”轉變為“指導者”
班主任是“學校中全面負責班級工作的教師”。班主任的角色經常被狹義為“管理者”。那么,班主任如何才能從“管理者”轉變為真正的“指導者”,全面有效地履行其指導職能呢?第一,要確立面向全體學生和實施主體教育的核心觀念。雖然在現實的社會環境和教育條件下,班級規模過大、管理頭緒過多、工作任務過重、論分排隊的壓力不減諸多因素,依然是困擾大多數學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難題,是難以對班級教育與管理工作進行實質性調整的客觀原因,但這并未阻滯班主任在思想意識和教育觀念上的自我提高與自我更新。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整體環境下,面向全體學生、實施主體教育,正是班主任由管理者轉向指導者首先應當確立的基本觀念。第二,要增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主體互動,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學生的自主發展,有賴于學生主體性的尊重和發揮;而學生主體性的尊重和發揮,則有賴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主體互動,即雙方通過真實的交往(與角色扮演式的交往相對應)過程而產生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第三,要把握人際溝通與互動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指導工作的藝術性。真正的指導必須建立在有效的人際溝通與互動基礎之上,班級指導自然也不例外。在班級指導中,班主任要盡可能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感受他們的處境,體會他們的心情,由此而理解他們的態度、情感和觀念,分析他們如此表現的原因,以及預測他們在某些狀態下的心理反應和行為方式,從而提供切實、有效的指導。
二、班主任要從“主角”轉變為“配角”
班主任是班集體的組織者、指導者和領航者,要著眼未來,采取科學的方式方法,構建良好的班集體。班主任為了管好班中的事務工作,要先培養好班干部,再讓班干部帶領全班同學扮好他們的“主角”,讓他們去做該做的事情。例如,輪值打掃校園時,就讓班干部分工組織;每次的班級墻報工作,放手讓他們出版;班際球賽、拔河活動、學雷鋒活動都由他們去組織、去開展,堅持讓他們去唱好“主角”,班主任只是在一旁適當給他們一些幫助、建議,做好“配角”。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組織能力。
三、班主任要從“訓斥者”轉變為“鼓勵者”
當學生有了過失或者是成績考得不理想,班主任不能急躁甚至暴跳,要引導他們認識到問題出在哪里,鼓勵他們努力找出差距,加倍努力學習。班主任應該注意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幫助學生樹立信心,鼓勵、激勵學生成才。俗話說:沒有不合格的學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師。教師要把學生真正當成人,當成正在學習承當社會人的人,當成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自覺的學習主體,當成正在學習選擇、學習提高社會責任的未來的國家的主人。發展只能是他們的主動行為,沒有個性就沒有發展。每個學生都有某些方面的優勢和愛好,珍惜這些特點,發展每個學生的優勢,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為此,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權,承認學生的智力差異,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四、班主任要從“權威者”轉變為“對話者”
傳統觀念里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擁有絕對權威,學生對班主任必須絕對服從。權威型班主任培養出來的學生固然守紀、順從,但他們亦步亦趨,依賴性強,獨立性差,缺乏主動性、創造性,更談不上具備時代所要求的創新精神。時代呼喚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這就要求班主任拋棄原來絕對權威的角色形象,代之以“對話者”角色出現,與學生建立起平等關系,不斷提高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自主性與參與程度,樹立起新時代“生活導師”的形象。班主任要經常關心過問學生的身體發展和心理發展,采取有效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的教育,引導他們全面發展,真正成長為道德優秀、才智卓越、體魄強健、情感豐富的一流人才。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