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倉金 馬廣社
【關鍵詞】 中學教育;問題學生;方法;心理矯正
【中圖分類號】 G6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6—0041—01
承認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需求,教師就必須給每個學生以成功的機會。教師所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他們都有自尊的需求,都有成功的渴望。忽視這一點,往往難以理解學生的問題,更無法給他們提供幫助。
學生的問題行為往往源于對自尊意義的錯誤理解,這也是一種自我防衛性的反應,明確這一點至關重要。一方面,教師可以據此對學生行為的原因進行調查和研究分析。但要注意,不要讓任何調查結果成為放棄對學生進行幫助的借口。另一方面,教師對問題學生行為的理解,有助于排除自己可能產生的自我防衛反應,因為學生的問題和行為往往會威脅和傷害教師的自尊心,教師會被激怒,破口大罵甚至大打出手,使事態失控。學生的問題行為如果源于長遠和刻骨銘心的原因,不能指望在短時期里受教師的影響而發生改變,能否理解學生,掌握學生,承受他們的問題行為,采取有效措施去幫助他們,是對教師自我行為修養的考驗和挑戰。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給每個人以成功的機會
承認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需求,教師就必須給每個學生以成功的機會。葉瀾在《新基礎教育實驗研究報告集》中明確指出,有效教師具有以下特點:“對所有學生抱以高期望,他們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是能學習的、有價值的和可信賴的;他們通過布置學生能夠勝任的作業從而讓其獲得成功;他們像一個有權威的領導者那樣指導學生在教室里的行為;教師對學生的高期望要明確地向學生表達,既不是嘮叨責怪,也不是長篇大論的訓話。”設法讓每一個學生獲得成功,就要靈活創設學生成功的機會。比如,在學生作業的布置方面實行分層教學,分層布置,讓問題學生知道自己該做什么,怎么去做,明白只要自己去做了,就一定會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通過教師和其他學生對問題學生的每一點進步給予充分的激勵和鞭策,使其不斷進步。
二、要用正確的方法對待問題學生
面對問題學生時,教師要特別留心自己的言行舉止,因為往往在不經意間,教師的言談舉止會傷及學生的自尊,從而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或者激化他們的情緒。在這里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給我們提出了“配合性訓練方案”:諸如,無言的注視問題學生;走近或者站在學生身邊;暗示或者發出信號;采取一個出乎意料的行為以表明問題學生的行為不為老師所鼓勵和支持;轉移問題學生的行為;對事不對人;避免叫喊、挖苦、說教,甚至以過激行為貶低學生的自尊,導致事態升級;對令人頭疼的問題學生采取“暫停”措施,待師生冷靜后再做事情的合理解決。還有一種辦法叫做“淹沒策略”,即讓行為擴展至極限,使他們對某種過激行為不被別人認可而讓問題學生覺得自己已經被淹沒,這樣他就會慢慢地冷靜下來進而開始反省自己等等。當然措施不是萬能的,作為老師應該對癥下藥,因人因事因時而異,不搞一刀切,不搞千篇一律只用一個模式。所以說,不管問題學生出于何種錯誤,教師干預時都應該注重方法,注重提高教學的效果和培養學生的自尊心。明白合理化的措施的實施,巧妙方法的應用目的在于使問題行為變得無害,幫助和引導問題學生的問題行為得以矯正和改進,進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三、提供心理矯正的支持
在某種意義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要承擔心理矯正者的工作。問題學生大多有著不同尋常的經歷。從心理學專家的學術觀點出發,我們可以認為,由于一些基本的自我需求得不到滿足,問題學生的自我發展就是殘缺不全的,他們沒有形成得以自我發展的內在力量,為了維護脆弱的自我,他們會用不正確而自認為合理的方法去追求自己的需求。在課堂教學中,心理矯正法通過強化訓練的方式來管理課堂中個體和群體的行為。心理矯正是一個教育過程,整個過程包括了諸多環節,比如問題學生基本信息的掌握、教師恰當行為的干預、行為轉變的回訪等。為此,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和學生建立信任和支持的關系,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做好學生的心理矯正,消除學生自我封閉的心理陰影,讓他們在老師恰當的心理疏導和矯正中,重拾自我,彰顯自我,完善自我。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