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國章
【關鍵詞】 語文教學;能力;興趣;習慣;作用;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6—0050—01
一、要善于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人們積極、主動地認識客觀事物的一種心理傾向,它表現為一種好學精神。因此,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是推動學生探求語文知識的動力,使學生產生學習語文的需要、樂于學習語文的情緒,推動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心里有“我要學習語文”的想法,從而為培養語文自學能力提供有利條件。通常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從課堂導入著手,比如:巧設懸念激發興趣、故事奇聞引起興趣、以美妙的音樂激發興趣、以優美的圖片引發興趣、以動畫視頻調動興趣、設疑質疑引發興趣、開展比賽激起興趣、課前演講引起興趣等等,此外,還可以通過營造寬松、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來激發興趣。如,在教學中,教師應盡最大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關愛、平等自主、尊重個性的學習氛圍,建立課堂平等交往的對話機制,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和引路人,使學生產生學習語文的需要、樂于學習語文的情緒。
二、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語文的習慣
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逐步地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利用專門時間幫助學生制定一套自學計劃,并及時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督促學生通過自評自查,揚優棄劣,調整計劃。
在此基礎上還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首先,要求備齊工具書,養成勤查字典、詞典的習慣;其次,要勤動腦、動手、動口,注重練習;再次,要善于積累有用資料,寫作素材等;第四,要勤于練筆,作文編寫提綱,認真修改,字跡清楚,符合格式。
三、要著力培養學生養成自主預習的習慣
古語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很早以前,葉圣陶先生就提出學生學習語文要預習。從教語文學科多年,筆者也深切地認識到預習是課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影響著學生的發展。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是非常必要的。筆者的具體做法是:首先,要求學生每天必須依據導學案中的“預習案”預習識讀課文,疏通文意;利用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自己解決疑難字詞;利用圈點批注的方法,參考課文的“預習提示”,理解課文內容概要,對課后習題中涉及的問題有自己的初步認識,對疑難問題作出標記。其次,在策略上要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漸進的培養措施,逐步提高學生預習的能力,引發學生主動預習的興趣。剛開始預習訓練的時候,教師可以適當降低要求,目標不要定得太高。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也要區別對待,不可“一刀切”,要保證每個層次的學生在預習的時候都有具體的事情可做。
四、要充分發揮好導學案的引領作用
首先,導學案的運用,讓學生的自學有了明確的目標和方向。眾所周知,學習目標是一堂課教學的綱領,是學生學習的指南針,只有帶著目標去學習才有可能更好地掌握它。學生手中人人都有導學案,上面清清楚楚地寫著學習目標及其重難點,哪些內容需要了解,哪些內容需要領會,哪些內容需要掌握都一目了然。學生從課開始到課結束全程都有學習目標在引領著他們的學習,只要我們注意引導,學生就能學得有的放矢。其次,導學案的運用,讓學生的自學有了具體的內容和抓手。導學案實質上是教師用以幫助學生掌握教材內容、溝通學與教的橋梁,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構建知識能力的一種重要媒介,具有“導讀、導聽、導思、導做”的作用。學生在導學案的引領下或解讀理解文本,或品味感受語言之美,或知識遷移、拓展視野,或緊扣雙基、夯實基礎,一步步走向深入,既較好地掌握了知識,又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只要我們重視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不斷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許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
五、要教給學生基本的學習方法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如果把這些古語具體到學習上,那就是在告訴我們方法在學習中的重要性。作為語文老師必須清楚指導學生掌握語文自主學習的方法,實際上就是交給學生開啟人類知識寶庫的鑰匙;指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方法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好的學習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學生只有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形成學習策略,才更有利于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在有限的時間內,更好更快更輕松地學習。所以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傳授。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