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雯
摘 要:在本科院校英語專業二外日語課程,并不適應社會的實際需要,因此切實有效的二外日語教學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在調查、分析陜南地方院校二外日語課程的實施現狀后,頓悟淺薄思考,以期達到更好教學效果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日語;二外;課程;教學現狀
注:安康學院院級教改項目:安康學院英語專業第二外語課程教學體系改革與發展研究,項目編號:jg07227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問交往的增多,外國語在對外交往中顯得越來越重要。作為當代大學生僅僅掌握一門外語已不能適應時代要求。因此高校開設第二外語顯得十分必要,而提高第二外語的教學質量的問題也越來越值得我們關注。在新時代特色下,高校外語教學的現代化改革勢在必行。
第二外語教學是對已經掌握有一門外語知識的學生所實施的教學。日語二外的學習對象多為英語專業的三、四年級學生,他們中的絕大部分是沒有任何日語基礎的。在正式接觸日語之前,出于對日語文字中的部分漢語字型的自然親近感,往往以為日語是一門很容易掌握的語言,及至深入進來,才感受到日語的難度,因此思想容易產生波動,出現畏難情緒。所以也有人說學習日語是“笑著進來、哭著出去”。大部分高校英語專業的學生第二外國語都選擇日語,日語和英語從屬于兩個不同的語言體系,從外形到內涵,從語音到語法都迥然不同。英語專業的學生許多人是從中學、甚至小學開始學習英語的,相對于日語,英語處于一種成熟的第一語言地位,在日語學習中,學生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與英語作比較。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英語學習中的一些方法和習慣遷移過來。那么在教學伊始,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善于了解和體察學生在日語學習過程中的這種思想波動,培養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注意幫助他們把英語學習過程中所掌握的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引入到日語學習中去,達到正向遷移的效果。
在開設外語專業的院校中,本科學習的第一外語是在四個學年完成的,而且在進入大學學習以前,很多人已有多年學習該語言的基礎。但是第二外語一般是在第三學年開始設置的,從入門到畢業,總計只有兩學年時間,而且對絕大多數人來說,第二外語基本都是“零基礎”語言。為了便于說明問題,這里作一個統計比較。英語專業第二外語課程設置以安康學院為例,使用教材為《05版標日》,以新版的《英語本科專業教學大綱》來看,二外日語課程開設分別在5。6。7學期(英語本科專業學生)每學期相應學時分別為48。48。32(共計128學時)。一般教學為16課時學習《標日》一單元內容,即4學時完成一課。(具體時間分配:單詞1課時,文法1課時,課文梳理,表達與詞語解釋1課時,習題處理及課堂答疑1課時。)如此計算,學生零基礎開始的發音課時需要12-16課時,那么2學期完成后就也只最多能上到第16課(這還是除開法定節假日休息、學生正常教學的實習/見習而占用課時的理想狀態下);課時少的學校在2學期完成后卻最多只能上到第12課左右。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要學生從無任何基礎的程度跨越到能進行基本的讀、聽、寫能力確實不符合實際。只相當于本科日語課時總量的十分之一,而作為在大學期間應該完成的一門獨立語言的水平要求,卻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二外日語語言水平相當于本科日語語言水平的十分之一。在四個學年中。本科外語的學習可以按照語言學習自身的特點要求,劃分課型,泛讀、精讀、聽力、會話、作文、文學等等合理組合,循序漸進,逐步深化。而在兩個學年時間中,由于課時限制,二外日語的學習雖然仍然要遵循語言學習自身的特點要求。卻難以細致地劃分課型,所有在課型方面應該兼顧的特點,都要集中到不作課型劃分的課堂上來體現。因此,第二外語的教學在時間上是緊湊的,在內容上是綜合的,在縱向和橫向深化語言學習上是同時展開的,這便要求二外日語的教師在教學上要適應教學的特點要求,重點把握好課堂。
由于大部分的英語專業學生認為日語不是其主修專業,能感到總體上對待日語二外的積極性普遍不高,學習態度也較為敷衍。且在上大學之前,幾乎對日語是沒有什么接觸和概念,對于能否在較少時間內掌握日語也沒有足夠的自信心。在總體積極性不高的背景下,又有著微小的起伏變化。大多數學生剛開始時還抱著藝多不壓身,增強自我就業竟爭力的想法。因此在發音階段學習積極性還比較高。但由于發音階段的枯燥和乏味,學生迫不及待的想學習更加有趣及實用的內容,反而造成發音階段的假名書寫困難和興趣的逐漸降低。當正式進入句式及詞匯的學習時,由于大量內容需要記憶,致使學生的熱情逐漸降低。眾所周知,日語與英語的句式有著很大的差別,而學生在學習日語時非常容易用英語的思維方式來理解日語,這就增加了日語學習的困難度。因此,隨著日語學習的進步推進,學習日語的熱情進步減弱,加上不需要參加任何國家等級考試,沒有什么學習壓力等原因,到日語學習的后半階段,大部分學生對日語的學習己失去信心。所以針對學生階段性的心理變化,應適當改變教學方法。
培養學生語言綜合應用能力, 特別是第二外語, 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2門甚至是多種語言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 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 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然而,第二外語能力一直是大多數學生最感頭痛的問題, 大學生普遍存在重視程度偏低以的問題。而在考研中第二外語成績也也占據了很大比重。此外,多年以來學生的啞巴外語情況也并未有改善。目前我省乃至全國第二外語教學整體情況不容樂觀,仍以傳統教學模式為主,即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體,學生被動參與聽力學習。第二外語課因受時間和地點限制,往往成了期末水平測試課,教學效果未能令人滿意。因此在英語專業的二外教學中,探究新的教學模式,以期提高教學效果,成為了當前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
陜南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地處偏遠,師資力量比較薄弱,要全面推行這種教學理念有一定難度。許多外語專業尤其是英語專業的學生的二外首選是日語,但作為選修課,在教學手段上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作為試點的第一步,經過一年多的教學實踐,我們仍然發現了不少問題,如:如何有效調整二外課程的學時比例,做到兩方面能力培養兼顧;如何優化資源,實現課內學習與課外自學相銜接;如何實現課堂表現與考核相掛鉤,使二外課堂真正成為能力培養的有效場所。因此,從教學實踐出發,探索適合我校具體情況的視聽說教學模式就顯得極其重要,特別是聽說能力的教學目標落實到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從教學內容、教師角色轉變、學生自主學習以及開展課堂內外互動教學等方面出發。
參考文獻
[1]石田敏子.日本語教授法「M」.日本株式會社:大修館書店 1996.
[2]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梁鏞.跨文化的外語教學與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