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媛媛
摘 要: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與2014年10月份在北京召開,主要的議題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會議中,環境保護部專門研討了“依法治國與生態環境法治建設”,針對于將環境保護落實到依法治國中進行了討論,并提出了環境法治的思想。福建莆田市秀嶼區位于福建省東南沿海中部,與臺灣省隔海相望。這里環境優美,成為了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區域。為了倡導中共黨的十八大的環境法治的知道思想,開展了生態環境法治建設。本論文針對完善生態環境法治建設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行探究。
關鍵詞:生態環境;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生態環境保護
福建莆田市秀嶼區是一個風景秀美的地方。作為沿海地區,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并逐漸地延伸到旅游經濟。但是,自然資源的過渡開發和利用,對這里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威脅。中共黨的十八大對于環境保護問題提出了法制建設的指導思想,要求制定“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法”,將生態保護納入東岸文明建設中,同時環境保護部門參與立法。福建莆田市秀嶼區基于這一思想,結合生態自然環境保護要建立在政治經濟環境的基礎上,融入到社會環境保護中的指導方針,實施了必要的保護措施。
1 實施生態環境法制建設的必要性
1.1 生態環境法制建設可以促進經濟管理與環境保護的協調性
早期的生態環境立法以單向的自然資源保護為主,對于環境污染問題具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沒有采取生態自然資源的整體性保護方案,使得環境污染問題無法得到全面控制。按照中共黨的十八大四中全會環境法治建設的精神,生態環境需要實施法律治理。但是,福建莆田市秀嶼區在具體實施中依然秉持著傳統觀念,經濟管理重于環境保護。由于環境建設的觀念沒有扭轉,導致行為上都是將生態環境利用以創造經濟效益為首,由此而與環境保護法制化形成了矛盾沖突。將自然資源保護納入到《環保法》當中,將環境保護制度化、法制化,有關部門就有必要會啟動監督管理機制,并與經濟部門協調環境利用的決策機制,經濟管理與環境保護的協調性得以實現。
1.2 生態環境法制建設可以促進生態環境立法的可操作性
中國生態環境立法體現在《環保法》上,但是法律條文中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條文過于抽象化,使得實際操作中難以順利展開。比如,在《環保法》中明確地規定了企事業單位如果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就要在規定的期限內開展治理工作。但是,對于嚴重污染并沒有具體化,且相關的環境污染控制制度還存在著可利用空間,導致環保法在實踐中有效運用是很難的。環境保護程序法是環境糾紛非訴訟案件處理的重要解決方式。但是包括環境仲裁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在內,都沒有對操作程序統一化,其內容模糊化,因而無法發揮立法效果。實施生態環境立法,將宏觀的法律條文從實踐的角度以細化,是立法操作有法可依、有據可循。
1.3 生態環境法制建設可以促進生態環境執法更為嚴格
福建莆田市秀嶼區對已生態環境執法更為傾向于本地區的經濟發展,使得有關部門對生態環境立法出現了曲解,導致“重開發,輕保護”的現象出現,甚至于在一些地區出現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福建莆田市秀嶼區在重大的區域經濟發展決策中,甚至于沒有將環境影響評價注入到經濟發展固化中,使得經濟發展決策與環境法律規范出現了相違背的現象,由此而導致生態自然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法制建設,可以提高生態環境執法力度,且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提升環境保護意識。
2 生態環境立法要能夠維護生態環境保護的可持續性
2.1 生態環境立法要基于已有的《環保法》建立起來
法律具有邏輯性和一致性。要使生態環境立法有效實施,就要對于現有的相關法律重新整合,其中協調自然資源法與環境保護法是非常必要的。雖然在目前的《環保法》中對于生態環境保護有所規范,但是并沒有形成體系化,使得環保法與自然資源保護、環境污染的預防和治理都沒有處于同等的立法層次上。即便是在《環保法》中存在著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污染防治內容,也并沒有指定基本原則,且監督管理機制沒有從法律的層面規范化,使得自然資源的綜合性保護無法實現。環境立法,將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到法律體系中,就是要根據目前的生態環境保護需求對于《環保法》中的相關內容以補充和完善,將自然資源保護的原則、制度融入其中,并明確建立監督管理機制的必要性。將適合于中國目前自然環境保護的《環境資源法》建立起來,將環境保護部門的監督職能突出,與經濟管理部門相互協調,以推進經濟與環保協調發展。
2.2 生態環境立法要注重生態環境保護的現實性
生態環境立法關乎到中國未來社會經濟發展中,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性。生態環境法律對環境污染的懲罰措施有所明確規定,但是難以在具體實施中落實。特別是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在具體操作中存在矛盾現象。比如,福建莆田市秀嶼區存在著污染物排放的問題,按照《環保法》中規定,污染防治設施不可以擅自拆除,如果由此而導致污染物排放超標,就要責令有關單位承擔責任,并給予罰款處置。那么,也可以理解為,如果沒有將污染防治設施拆除,所排放的污染物是允許超標的,即即便是污染物超標,也不是排放單位的責任。但是,關于污染物排放標準,在《標準化法》中規定為“強制性標準”。由于兩者之間表達不夠準確,福建莆田市秀嶼區對于法律運用缺乏現實性。
2.3 生態環境立法可以促進立法思想的轉變
關于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國外的環境保護研究專家提出了環境質量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即當處于社會經濟發展初期時,經濟的增長過程中,環境質量也會發生變化。當經濟增長處于臨界點,環境質量也會處于“拐點”,此時就需要對環境質量從經濟學角度以研究,并啟動環境治理措施。這就意味著,社會經濟依然是有限考慮的問題,導致“先污染,后治理”的“經濟建設”路線形成。福建莆田市秀嶼區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生態環境污染以及自然資源過度消耗等等問題。要真正意義地促進生態環境保護,按照生態環境立法,就要促進立法意識的轉變,并訴諸到立法活動中。在立法思想的促動下,生態環境立法更具有時代性,發揮其前瞻性。所謂的生態環境保護,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保護自然環境,而是要對于自然資源合理利用,以改善促保護,并建立起循環經濟活動模式,將生態環境保護與高效益節約能源、改善資源使用方式、提升環境質量等等納入其中,建立起密切聯系,,以使環境污染得以有效控制。
3 開展全社會普法教育,提升公眾環境守法意識
對于生態環境立法,需要人民遵守才能夠發揮其環境保護的效能,所以,福建莆田市秀嶼區要落實生態環境法制建設,適應目前中國的依法治國方略,就要提升公眾環境守法意識。
3.1 開展普法教育從嚴格執法做起
要使生態環境法制建設發揮作用,首先要做到嚴格執法,然后才能夠從經濟的角度出發,維護社會環境穩定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法制建設的基本原則要建立在政府行為與法律執行一致的基礎上,運用政府的權威加大生態環境執法力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環境污染惡化。福建莆田市秀嶼區對于環境立法的具體實施中,要對有關部門的職能范圍不斷完善,加大權力機關對生態環境的執法力度和監督力度,確保環境執法能夠依法執行。強化社會監督效應,要注重生態環境法制建設的宣傳力度,并以多種形式展開,使廣大的人民群眾對于生態環境立法有所接受、有所認識,并自覺地維護,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履行以監督,可以有效地杜絕保護主義。
3.2 普法教育注重提升人民群眾的守法意識
福建莆田市秀嶼區開展普法教育,重點是要提升人民群眾的守法意識。法律的有效性并不是強制性執行,而是在社會中形成普遍意識,使得個體能夠自覺地遵守法律,且參與到維護法律秩序中來。全社會的遵法、手法氛圍濃厚,社會就會在良性的法制環境中穩定發展。在普法教育具體實施中,要讓人民群眾了解不愛護生態環境和恣意破壞生態環境的危害,不僅會導致環境惡化,而且還會危及到人的生命。當人意識到生命危及的時候,就會提升環境保護意識。此時,人民群眾就會自覺地接受環境保護法律,并自覺地參與到有關宣傳活動中。法律是人的法律,也是社會的法律,法律作為道德底線,對于人民群眾的環境保護法制教育,要從道德層面展開。隨著教育的不斷深入,將環境保護與人的切身利益相聯系,讓人們體會到生態保護并不是自然界本身的治理,而是要為所有人提供更為健康、舒適的環境。此時,人們就會從自身的切身利益出發自覺地行動起來,不僅依照環境保護法的規定執行,還會采取各種有效措施進行生態環境保護,使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制建設建立在道德約束的基礎上,最終將環境守法內化為自覺的生態環境保護行動。
4 總結
綜上所述,中共黨的十八大四中全會中強調中國未來的發展中,要走依法治國道路。面對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要實現低碳發展、綠色發展,就要實施生態環境法制建設,對于生態環境運用法律手段加以保護。福建莆田市秀嶼區支持國家生態環境法制建設,要依賴于運用道德教育提升人民群眾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意識。隨著人們守法意識的提升,就會自覺地行動起來,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中,在保護切身利益的同時,對公眾的利益也實施了有效保護。強化生態環境立法,為人們提供高質量的生存空間,社會得以和諧穩定地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金鳳.論述加強生態環境法治建設和提高公眾環境守法意識的重要意義[J].中國科技博覽, 2010(12).
[2]趙海軍.試論我國生態環境法治建設[J].銅仁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 2006.8(06).
[3]梁倉香.加強生態環境法治建設促進生態文明發展[J].中國化工貿易, 2012(11).
[4]李義賢,王吉明.強化環境法制建設 依法管理城市環境[J].陜西環境, 2012(03).
[5]姜津津.試論環境執法與環保產業的相互作用 [C].水資源、水環境與水法制建設問題研究——2003年中國環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下冊), 2003.
[6]呂建華.中國環境執法的效能問題及對策[A]. 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水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2008年全國環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 2008.
[7]毛如柏.中國環境法制建設對環保投資和環保產業的影響[J].北京大學學報 ( 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10.47(02).
[8]黃德林,王國飛 .論科學技術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沖突與協調[C].生態安全與環境風險防范法治建設——2011年全國環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一冊), 2011.
[9]廖旺榮.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的地方生態環境法制建設——以廣西生態環境保護為例[J].科技信息, 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