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漠月小說的生態意義

2015-05-12 10:20:07趙炳鑫
鄱陽湖學刊 2015年2期

[摘 要]漠月的小說打破了西部作家特別是寧夏本土作家的“鄉土詩意”,或者說挽歌式鄉村敘事的思維定勢和創作慣性,以豐富的想像力和富有特色的本土話語,直面現代工業化迅猛發展之后西部鄉村作為“荒野”的最后存在以及家園被毀的現實。作者通過鄉村小人物的無力反抗,通過人與動物緊張的生存關系,通過對大自然母親的體認與理解,表達了對生態危機的反思。

[關鍵詞]漠月;《遍地香草》;生態批評

[中圖分類號]I20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848(2015)02-0122-07

[作者簡介]趙炳鑫(1967—),男,寧夏西吉人,寧夏回族自治區黨校辦公室副主任,《寧夏黨校報》副總編,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批評研究。(寧夏銀川 750021)

生態環境問題是21世紀發展中國家一個繞不開的重大現實問題,它關系到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關系到人類的命運。大自然是中外文學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也是文學描述、吟誦、觀照的對象。漠月的小說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這一領域,這是作家的使命,也是作家的責任,更是漠月小說的意義所在。

《遍地香草》①是漠月近年來小說創作的新收獲,代表了他小說創作達到的新高度。讀過這些小說后,筆者認為漠月有理由為這些作品得意,不僅是因為這些作品引起的好評和反響,更為重要的是這些作品打破了西部作家特別是寧夏本土作家的“鄉土詩意”,或者說挽歌式鄉村敘事的思維定勢和創作慣性。這些作品以豐富的想像力和富有特色的本土話語,從社會生活的細部入手,直面現代工業化迅猛發展之后西部鄉村作為“荒野”的最后存在以及家園被毀的現實。評論家李敬澤說過,小說需要切入生活的細部,特別是中短篇小說,“它要求我們必須凝聚注意力,它是以小見大的,它是以少許勝多許的,它是如此地短,它不可能從表象上模仿生活,它必須提煉和關注細節,它必須相信,世界的某種本質正在這細節之中閃耀。”①作者通過深入鄉村社會的細部,通過描寫鄉村小人物的命運,通過他們的無力反抗,通過人與動物緊張的生存關系,通過對大自然母親的體認與理解,表達了對生態危機的反思與擔憂。小說所蘊涵的生態價值和意義,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一、文學的生態維度

自從人類社會進入大機器工業時代以來,生態環境問題就一直是人類繞不開的話題。特別是進入20世紀中葉,西方工業化高速發展,工業生產及其增長率達到了最高點,出現了經濟增長和高消費的空前繁榮的“黃金時代”,但同時生態環境問題也隨之開始凸顯。以“世界八大公害事件”為代表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為全球所關注。在這樣一個大變革時期,哲學家們首先紛紛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這一領域。美國哲學家納什指出:“哲學是人類最古老的精神事業,但是傳統的道德哲學很少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隨著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高度關注,哲學家們期望解決這一社會問題的熱情普遍高漲,在20世紀70年代,一門全新的哲學學科——環境哲學,就此誕生。

其實,文學家們作為對社會問題反應極為敏感的群體,對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和環境的關注,就一直沒有中斷過。在這方面,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山水詩”作為古代文學藝術的最高形式,從《詩經》肇始,經歷魏晉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一路走來,綿延不絕。只不過,古代山水詩中的“山水”,更多的是作為審美的對象進入文學視界的。當代中國,關注生態環境問題的作家作品也有不少,如梁曉聲的小說《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張承志的小說《黑駿馬》《北方的河》,鄧剛的小說《迷人的海》,李杭育的小說《最后一個漁佬兒》,孔捷生的小說《大林莽》,郭雪波的小說《沙狐》《大漠狼孩》,周濤的散文《鞏乃斯的馬》,馮驥才的散文《珍珠鳥》,于堅的詩歌《作品57號》《那人站在河岸》,扎西達娃的小說《西藏:系在皮繩扣上的魂》,海子的詩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張抗抗的小說《沙暴》,哲夫的小說《天獵》《地獵》,張煒的小說《懷念黑潭中的黑魚》,陳應松的小說《豹子最后的舞蹈》《松鴉為什么鳴叫》《云彩擦過懸崖》《獨搖草》,溫亞軍的小說《馱水的日子》,哲夫的長篇紀實作品《長江生態報告》《黃河生態報告》《淮河生態報告》,姜戎的小說《狼圖騰》等。當然,也包括漠月的小說集《放羊的女人》《遍地香草》等。

在西方自然文學中,以美國的自然文學最為人們所關注,如愛默生的《論自然》、惠特曼的《典型的日子》、奧爾多·利奧波德的《沙鄉年鑒》等,其中最為著名、傳播最為久遠的是美國超驗主義作家亨利·戴維·梭羅的杰作《瓦爾登湖》。瓦爾登湖畔,是梭羅的精神福地。在那里,他過著一種簡單、充實而極富詩意的生活,提倡短暫人生因思想的豐盈而臻于完美。他在一種親近大地、親近自然的簡單生活中,挖掘著生活所蘊涵的真理,表達著自己獨特的關于世界的審美思考和深刻的悲憫情懷。在19世紀后期到20世紀初期的英國文學中,對自然的關注同樣涌現出了一批文學大家,比如勃朗特姐妹、哈代、勞倫斯、艾略特等。不論是在他們的生命歷程中,還是在他們的文學創作中,荒原是他們文學創作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他們文學實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構成因素。“沒有荒原,成就不了艾米麗的《呼嘯山莊》;沒有埃格敦荒原,也成就不了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說,沒有對荒原的追求和向往,也不會有艾略特的《荒原》。”①

這正如魯樞元先生所說:“在人類社會那個最初的‘元點,詩歌、藝術曾經就是人類的生長、繁衍、創造、自娛、憧憬、期盼,就是人類生活本身,就是吹拂在天地神人之間的和風,就是貫注在自然萬物之中的靈氣,就是人生的‘絕對使命‘最高存在。人類曾經與詩歌、藝術一道成長發育,憑靠著詩歌與藝術棲居于天地自然之中而不是凌駕于天地自然之上或對峙于天地自然之外。”②文學從來沒有放棄過對自然生態的觀照。

二、人與動物的生存倫理

作家由于受到成長環境和生活環境的影響,對荒野的情感各有差異。漠月生于內蒙古阿拉善盟,雖然這里有美麗富饒且讓人自豪的通湖大草原,但這里也有令人生畏的巴丹吉林、騰格里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縱橫其間,還有亞瑪雷克、本巴臺沙漠,沙漠總面積近8萬平方公里,居國內第2位、世界第4位。特別是近年來,由于人為因素的破壞,特別是現代工業化進程中人們對自然資源的無度開發,土地沙化、草場荒蕪等環境不斷惡化的問題也是不爭的事實。作為一位在那片土地上生活多年的作家,他對那片屬于自己的家園的歷史和現狀有著深層的了解和體認,而讓他不能辭懷的正是現代工業化和城市化浪潮下那片土地上發生的生態危機,這決定了他將創作的重心聚焦于那片生于斯、長于斯、讓他魂牽夢縈的土地以及那里的父老鄉親。他在自己的文學創作中不斷地觀照那里的變遷,這是文學給予他的使命,同時也是他的文學自覺。

《老狐》寫了獵人喜順老漢與老紅狐的故事。喜順老漢作為漫水灘的獵人,用一桿老舊的獵槍打出了威風。他有一個理想,就是獵殺一千只紅狐。他已經獵殺了九百九十九只,離勝利的目標只差一步之遙。但喜順老漢在與狡猾的老紅狐無數次斗法而不得的過程中,漸漸心力交瘁,失敗得一塌糊涂。喜順老漢是一個宿命論者,他自知狐貍是禽獸里古怪的精靈,遲早會報復他。他殺了那么多紅狐,知道自己的罪惡,特別是當老紅狐光顧他的屋子,打碎碗盤,撕爛被褥,吃掉獾豬油,并且把臊尿撒在羊毛氈上時,他的屈辱和憤怒達到了極點。最后,無望的喜順老漢把老獵槍的槍口對準了自己,這是何等的驚心動魄。如果說這是因為絕望,還不如說是他完成了自己靈魂的救贖。動物的神性,促使人對自己的罪惡進行反思,最終完成靈魂的自救。《老狐》寫得節制而悲壯。從這個短篇可以看出漠月的功力,特別是寫喜順老漢與老紅狐的堅執對抗,細膩而生動,畫面感很強,如精美的油畫。這種堅執的對抗被作者不動聲色地一步步推進、強化,表現得驚心動魄。這讓我想到了黑澤明在電影《隧道》中的一個情節:一個軍官與陣亡將士的對陣,是何等的沉默而堅執。生存還是死亡?生命的臨界狀態,讓人尤為震撼于這樣的對陣,進而凸顯生態危機的深刻寓意。

霍爾姆斯·羅爾斯頓在《哲學走向荒野》中說:“荒野是我們在現象世界中能體驗到的生命最原初的基礎,也是生命最原初的動力。荒野的價值在于它生發出人類在荒野上的各種奇特體驗,還在于它在各種荒原土地上不斷發生各種各樣的地形特征與獨特故事。雖然我們常常求助科學,以獲得對有價值的荒野事件的洞見,但說到底,荒野具有一種科學所不能把握的價值。”①這就是荒野的人文價值,就是羅爾斯頓所說的:“荒野是一個活的博物館,展示著我們生命的根”;“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大概,這也是狼的嗥叫中隱藏的內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卻還極少為人類所領悟。”②《老狐》把羅爾斯頓的哲學命題和拷問體現得很深刻。正是在這樣一個人與狐的荒野大戰中,凸現了漠月對人類命運的思考,對生命的人文情懷的觀照。老狐、獵人與荒原三者之間構成了小說的“在場”。在荒原之上,老狐和獵人的生存和死亡,這一對矛盾沖突,構成了小說內在的邏輯起點。作者是一位寫細節的高手,不動聲色,堅執突進,一步步把二者的生存較量,演繹得嚴絲合縫、一波三折,最終推向高潮。在此過程中,作為“在場”的生態背景——漫水灘,早已被頻繁涉足的人類掠奪性經營,被干旱的風沙肆虐,千瘡百孔,殘朽衰敗,草木凋蔽,一片荒蕪。在這樣的環境中,人與狐都在為生存作著最后的抗爭。在這里,獵人與老狐的尖銳沖突,其實是人類與大自然矛盾沖突的一個隱喻,老狐和獵人都是生態惡化的受害者。

存在主義哲學家把19世紀至20世紀命名為工具理性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人類中心主義盛行導致的結果,是人類家園的毀棄和喪失。它把自然界看做是與人類相對立的物質世界,是供人類征服、為人類所用的對象世界,因此,征服自然成了人類雄心勃勃不斷索取物質財富的驕傲。這種傲慢和貪婪的索取,結果使資源枯竭、環境惡化,使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面臨危機。在《老狐》中,生態價值倫理在小說挑戰人與動物的生存倫理中被不斷地強化,帶給人關于生存、命運和死亡的哲學思考。

《孤樹》同樣寫得直指人心。男孩是漠野里來的孩子,為了不受同學的輕視,他要出色地完成老師布置的暑假作業——開學時帶回一個動物標本。這讓他想到了漠野里的一棵孤樹,樹上有一個鷹窩,他要到孤樹上去套鷹,把鷹作為最好的標本交給老師。但不巧的是,當他爬上樹準備下套時,老鷹回來了。發怒的老鷹發現自己的家園遭遇“強盜”的入侵,向男孩發起了攻擊。于是,一場驚心動魄而慘烈的人鷹搏斗就此展開,最后以人鷹兩亡收場。《孤樹》寫出了一個少年的夢,而這個夢的實現帶來的是無可挽回的悲劇,這個人鷹共毀的結局帶著強烈的生存悖論:你不讓它活,它就讓你也活不成。為什么非要讓學生弄一個動物的標本?而對于獲取標本的危險,孩子根本沒有想到。

與《孤樹》可以放在一起來比較著讀的是《夏日的草灘》,這也是一個孩子與動物的故事。木子放假回家,跟著爹去東沙灣套獾豬,這讓他想起了小城里街面上的“野味火鍋”。獾豬被套住了,爹讓他去踢獾豬的頭,弄死它。木子拗不過爹,但那獾豬揪人魂魄的慘叫,讓木子渾身冒虛汗,淚流滿面。本來東沙灣很靜,靜得像一個優美的童話故事,但都被這獾豬的慘叫打破了。東沙灣的白色帳蓬里住著一對蒙古族母女,小姑娘的譴責讓木子更加明白,爹和他都在“犯罪”。最后他在爹不在的時候,把籠子里的八只獾豬都放了。

這兩篇小說的主題不單指向大自然作為眾多生命形式的家園,人與自然必須和諧相處,同時還指向我們的教育,特別是生態教育、生命教育的缺失。同樣是兩個孩子,結局卻不一樣。前者有不忍卒讀的“痛”,后者則多了一些人性的溫暖。英國哲學家洛克有一個著名的“白板說”。他說:“我們可以假定人心如白紙似的,沒有一切標記,沒有一切觀念……我們底一切知識都是建立在經驗上的,而且最后是導源于經驗的。”①人一生下來,心靈如同白板,在上面涂上什么色彩,它就會成為什么樣子。世界上最大的權利,莫過于生存權,生存權至高無上。對待人和動物是同樣的道理。兩個孩子對待生命的不同表現,不禁讓我們深思:我們該給他們的靈魂涂上怎樣的色彩?

在荒野生態哲學的視界之內,人、動物、自然界都是上帝的子民,他們生而平等。動物永遠是自然界生物鏈中的一環,它們同樣享有與人一樣生存的權利。小說的背后,隱喻著一個深刻的主題。它把人與自然的尖銳矛盾和沖突,具體到人對動物生存權的肆意踐踏。人類毀棄家園時帶有無意識的傲慢與暴虐,當然,遭遇報復也具有血腥的殘酷。

漠月的這些小說讓人想到了一個詞:尊嚴。不單人有尊嚴,動物們也有。動物可否談尊嚴?大自然是否有尊嚴?在主客對立的二元世界里,這個命題肯定不成立,但在荒野哲學的視界內,包括動物、植物、大自然均有尊嚴。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要去尊重它、呵護它、愛惜它,并與它們和諧地共生共處。

這讓筆者想到了1923年施韋茲出版的《文明的哲學:文化與倫理學》一書。他在這本著作中提出了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倫理學,即“把愛的原則擴展到動物”。1986年,美國環境哲學家泰勒在《尊重自然:一種環境倫理學理論》中,從尊重生命出發,提出尊重生命倫理的四個原則:一是不作惡的原則,二是不干涉的原則,三是忠誠的原則,四是補償正義的原則。我們必須認識到,生命是神圣的,所有生命是休戚與共的整體;所有生命卻具有生存的愿望,我們要尊重這種愿望,人類需要有大愛情懷,這也是漠月小說的意義所在。

三、荒野是人類文化的根源和心靈福地

羅爾斯頓曾經說過:“荒野是一個偉大的生命之源,我們都是由它產生出來的。”“文化容易使我忘記自然中有著我的根,而在荒野中旅行則會使我又想到這一點……在歷史上是荒野產生了我,而且現在荒野代表的生態過程也還在造就著我。想到我們遺傳上的根,這是一個極有價值的體驗,而荒野正能迫使我們想到這一點。但在這里,荒野并不僅僅是作為一種資源,對我們的體驗有工具性價值:我們發現,荒野乃是人類經驗最重要的‘源,而人類體驗是被我們視作具有內在價值的。”②荒野作為人類一切生命形式和人類文化的根源和起點,不僅在哲學領域需要深入探討,文學家們同樣也需要持續關注。

漠月的生態文學作品,有很大一部分均指向人類精神家園的毀棄,比如《眺望女兒山》《巴音溫都爾》《蘆草谷》《老麻和老德》等,這些作品讓人想到了魏晉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想到了海德格爾“詩意的棲居”,以及美國著名生物學家萊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在《寂靜的春天》里,萊切爾·卡遜虛構了一個美國中部的城鎮,這個城鎮曾經是綠樹成蔭,百鳥齊鳴,生機盎然,人與自然相和諧,但是,突然間,“一個奇怪的寂靜籠罩了這個地方”③,植物、動物都在寂靜中死去,大地了無生機。作者以農藥隱喻現代科技導致的生態危機。而在漠月筆下,“女兒山”、“巴音溫都爾”等則隱喻著人類生命的最后花園。伴隨著工業化的到來,現代社會物質至上和資本技術邏輯使人類貪婪地向大自然瘋狂索取,開金礦、炸石淘金等掠奪式開采,使“女兒山”、“巴音溫都爾”的生態之美被毀壞殆盡。然而,更為可怕的是人類的精神家園也同樣遭遇毀壞,呈現給我們的不單是花草凋零、樹木枯萎、環境惡劣的景象,還有人與人之間的疏遠、冷漠,人的貪婪,人性的扭曲和異化,信仰的缺失,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惡化,人類心靈家園的毀壞。這何嘗不是漠月筆下《寂靜的春天》。1973年,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在《人類與大地母親》中寫道:“如果克服了那導致自我毀滅的放肆的貪欲,人類則能夠使她重返青春。如果濫用日益增長的技術力量,人類將置大地母親于死地。……而人類的貪欲正在使偉大母親的生命之果——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生命造物付出代價。何去何從,這就是今天人類所面臨的斯芬克斯之謎。”①漠月用這樣的小說低吟出一曲心靈的挽歌,被他視為天堂圣地、畢生向往膜拜的地方,終成桃源之夢。

如果說,《眺望女兒山》《巴音溫都爾》等小說更多地把批判的鋒芒指向當下不合理的經濟制度的話,那么《香草遍地》則是在人類文化之“根”的意義上,寫出了對“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的向往和渴望,寫出了“存在”意義上的人與自然的同構和審美。

十年九旱的阿拉善盟大高原上,只有雨水的滋潤,才會有遍地香草,那是漠月的生態美學。“天旱了,人的心情當然會變得很不好,就得干點別的什么事情。有云了,有雨了,草灘上生長出大片大片的草,屋里就會變得安靜了。”漠月寫雨水豐沛的秋天,父親收割香草的情景。“身邊的草灘是那么遼遠,那么開闊,香草長得沒過了林子的膝蓋。在乍起的秋風中,草浪掠來掠去的,搖蕩出濃釅的草香。這時,林子一步一步地走近了父親。有那么一陣子,林子感到自己的腳步有些虛幻,在一望無際的香草的包圍中,往前走也不是,往后退也不是,像是不由自主地在香草的浪尖上浮游。”而此刻,父親脫得一絲不掛,在草灘揮汗如雨。“灼熱的陽光打在父親青銅一樣的肌膚上,泛出金屬般的光芒,圍繞在父親身邊的同樣是金黃的一望無際的香草。”豐收的秋天,在廣闊而遼遠的草灘上,就有了香草堆起來的山一樣的草垛。這時候,母親懷孕了,生出了一個帶著香草氣息的美麗女孩子——香草。這是作者巧設的一個隱喻。作者編織了一個近似烏托邦的理想世界,那個盼了十年才在野草灘上出現的盛景,象征性地表達了作者渴望回歸人類精神家園的美麗夢想,展示了一幅令人向往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優美畫卷。

這里,長滿豐茂香草的大地,就是孕育生命的母體。漠月的生態大地意識,就是他的生命意識,更高層次上也就是他的哲學意識和人類意識。英國作家勞倫斯曾說過:“小說是生命的一本光輝的書籍”,“除了生命之外,沒有任何重要的東西。”②而人的生命存在是由自然存在、社會存在和精神存在的塔形層次結構而成,三者之間的和諧才標志著生命的和諧與健全,三者之間的偏廢則預示著生命的殘缺與破損,意味著人的非人狀態。所以,對于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作家來說,他所關注的生命不但是自然存在意義上的生命,同時還必須是社會存在、精神存在意義上的生命。漠月所企盼的既是生命“自然存在”意義上的“遍地香草”,同時也是社會關系和精神主體存在意義上的“遍地香草”。

米蘭·昆德拉在寫出了一系列重要作品之后曾深切地感悟到:“小說不研究現實,而是研究存在。存在并不是已經發生的,存在是人的可能的場所,是一切人可以成為的,一切人所能夠的。小說家發現人們這種或那種可能,畫出‘存在的圖。”③這種對精神內在的“可能性”的勘探與關注,在本質上就是對生命內在的種種心靈模式的發掘與重構。漠月不斷地在十年九旱的荒原上,在大自然中尋找著生命的源泉、失落的智慧和同情之心。從對人的自然存在意義上的關注,到對人的精神內在的“可能性”的勘探與關注,他把對自然存在的召喚,通過一種隱喻的方式,上升為對社會存在的召喚,對人心靈家園的召喚,對人的精神主體的召喚。通過這樣一種勘探和召喚,他畫出自己理想的作為人的精神主體的“存在的圖”。“無家可歸”是海德格爾關于現代性的一個基本命題,也是他對現代人命運的一個基本判斷。他指出,人之所以淪入這樣一種悲劇性的狀態,根子在于他們離開了存在,忘記了存在的意義。《遍地香草》完成了作者作為一個“自然生態朝圣者”的精神皈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還鄉,當然這也是對人真正意義上的“存在”的深情呼喚。

自然文學古已有之,現代意義上的生態文學,或者說文學中對生態環境的觀照和書寫,則是現代工業化迅猛發展之后,人類對自身生存危機體認和反思的結果。生態文學作品,一反傳統文學中“自然”被借用的狀態(要么是文人騷客抒情言志、感時傷懷的工具,要么是詠史懷古、氣氛渲染的“用物”),確立了自然生態的主體性地位,以自然生態的“在場”,去展示工業化進程中,在人類中心主義和工具理性的支配下,技術“座架”一切以及人與自然生態的尖銳對立所導致的人類深刻的生態危機,從而呼喚生態倫理道德的重建。漠月正是在這樣的理念之上,致力于反抗被“宏大敘事”所遮蔽或壓抑的現實結構的細部,為底層代言,直指關乎人類生存的世紀命題,寫出了那些不為主流意識形態所關注的“黑暗存在”。

“自然文學從古至今都是人類的共同語言,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語。”①因為當經濟全球化把我們每一個國家、每一個人悉數卷入之后,當地球在時空意義上成為一個“村落”的時候,全人類都面臨著共同的環境壓力。莎士比亞借哈姆雷特之口發出的世紀拷問“生存還是毀滅”,在當今仍然具有現實意義,我們必須作出選擇。

《香草遍地》大部分篇什的主人公都是底層的牧民、獵人、婦女、兒童、老人……這些底層小人物因為與生活的那片土地貼得最緊,因此對那片土地上的變化感受最深。雖然這些小人物的故事各不相同,但他們都構成了一個整體,共同見證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如何瓦解的歷程,反映了人類深刻的生存危機。漠月的諸多中短篇小說,都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這些現實問題,存在于宏大敘事的背后,存在于個體精神的夾縫之中。他作為一位從這個地域共同體走出的作家,有著不同于一般作家的敏感,有著作為作家的道義和責任,并有著為底層代言的沖動,這也是一位作家創作動力的源泉,也是衡量一個作家是否成熟的標準之一,當然也是這一類作品的生命力所在。愿漠月創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

責任編輯:胡穎峰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久久99这里只有免费的精品| 91精品专区|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 91人妻在线视频|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亚洲国产日韩视频观看| 精品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 欧美狠狠干| 欧美午夜网| 午夜视频日本| 美女裸体18禁网站| 中文字幕首页系列人妻| 网久久综合| 91成人在线观看视频| 福利在线不卡一区| 91精品国产91久无码网站| 亚洲AV无码精品无码久久蜜桃| 在线五月婷婷|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色呦呦手机在线精品| 日韩在线第三页| 国产精品尹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网站| 手机看片1024久久精品你懂的|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app|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国产| 色香蕉影院| 亚洲一区二区成人| 婷婷激情亚洲| 久久成人免费| 中文成人在线视频| 伊人蕉久影院|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54pao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色播五月婷婷|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制服| 91色国产在线|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毛片基地美国正在播放亚洲|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 亚洲一区黄色| 日韩在线影院|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野外拍在线| 伊人久综合|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下载|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 亚洲男女在线|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久网址| 欧美a级完整在线观看|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 天堂va亚洲va欧美va国产 | 蝌蚪国产精品视频第一页|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好吊日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自拍视频|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国产女主播一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三级av及在线观看| 亚洲国语自产一区第二页| 国产在线精品人成导航| 亚洲最大情网站在线观看| 色成人亚洲|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日韩视频免费| 欧美在线一二区|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91在线中文| 成人韩免费网站| 手机在线看片不卡中文字幕| 午夜福利无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