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琴
摘 要:理工科院校學生的特點決定了上好《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門課,必須從以下四個方面努力:一是教師的綜合素質是上好這門課的關鍵;二是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是學好這門課的基礎;三是多媒體教學是上好這門課的重要媒介;四是實踐教學是上好這門課的深化。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增強教學感染力、影響力和實效性,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理工科院校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1(c)-0135-02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是全國高校學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其教學目的是讓青年大學生認識近現代中國社會的發展、革命進程及其內在規律,幫助他們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理工科院校作為培養祖國未來工程師、科學家的搖籃,其學生在學習這門課時具有兩個特點,一是絕大多數理工科學生的歷史知識比較欠缺,據調查很多理工科學生當初選理科時就是因為對文科特別是歷史不感興趣。二是在當前市場經濟的影響下,歷史被大多數學生認為是沒有任何實用價值的。理工科學生的這兩個特點決定了在理工科院校上好《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門課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很多學生對這門課沒有多大興趣,只希望能通過考試。如何克服理工科學生的特點,上好這門課,切實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使這門課真正成為理工科學生喜愛的一門公共理論課,是一個亟需探討的課題。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和教學反思,就如何提高《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教學效果,提出一些實踐性的建議與方法。
1 教師的綜合素質是上好這門課的關鍵
教學的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要想上好《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到達預期的教學效果,首先,需要教師具有堅定的政治素養。因為這門課不是單純的歷史課,它又是高校的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求學生在正確了解國史國情的基礎上,掌握近現代社會發展規律,革命進程及其規律,理解“三個選擇”的歷史原因。這就首先要求教師對“三個選擇”有個正確的認識,并對“三個選擇”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只有思政課教師真懂、真信,才能在教學中以自己飽滿的熱情感染學生真懂、真信,才會使學生真正堅定“三個選擇”的歷史性和正確性,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其次,教師除了需要具有堅定的政治素養外,還需要教師具有良好的師德,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教師必須自覺加強道德品質修養,嚴于律己,以德施教,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質和學識學風上,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以自身的高尚情操和無言的身教來感化學生,影響學生,塑造學生,教給他們做人做事做學問的道理。[1]教師只有具有良好的師德,才能將滿腔的愛投入到教學工作中,熱愛學生,才會為了學生的成長而默默奉獻自己的光和熱。具有良好師德的教師,他們熱愛學生,對學生負責,把學生的進步和成長看作是最快樂的事,所以他們認真備好每一次課,以滿腔的熱情上好每一節課,以自己對黨的教育事業和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感染所有的學生。在理工科院校里,特別需要思政課教師上課有激情,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他們喜歡這門課,堅定他們對黨、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信仰。再次,需要教師具有歷史學的專業知識,特別是要有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方向的專業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對教材有個全方位的把握,才能夠更好的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才能更好的理解教學內容,在教學中實現教學目的?,F在有的高校從事《中國近現代史》課教學的是老師原來不是學習歷史的,他們沒有經過歷史專業的培養和教育,在把握整體歷史上是有所欠缺的。非專業歷史出身的教師在上這門課時,由于本身知識結構的欠缺,要想把這門課上好是有一定難度的,對于本身就對歷史不感興趣的理工科學生來說,教學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教師作為教學中的主導者,其綜合素質在教學過程起關鍵性作用。為此,高校要特別重視思政課教師的培養和培訓工作,不斷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為學生喜歡這門課打下堅實的師資隊伍。
2 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是學好這門課的基礎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2]。由此可見,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特別強調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是非常重要的。在課堂上,大多是教師在講臺上唱獨角戲,學生幾乎都是被動的受眾,其主體性地位得不到體現,學生沒有任何學習熱情。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成為學習的主體者,需要教師想辦法的積極引導。本身就對歷史沒有多少興趣的理工科學生來說,更需要教師調動一切積極的因素激發學生的學習《綱要》課的熱情。
一是通過問題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讓他們動手、動腦、動嘴,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上課前要對班級同學情況做一個調查,了解他們對歷史的喜歡程度,并出一些簡單的歷史知識給他們測試一下。在調查的基礎上,了解班級同學歷史知識掌握情況,有針對性的分成幾個小組。在上課過程中,教師對班級同學歷史知識掌握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實行因材施教原則,積極引導,飽含激情的講解后,結合教材提出難易程度不同的問題,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幾分鐘后要求學生回答問題。這時候教師根據事先調查好的學生的歷史知識水平,有針對性的要求學生回答難易不同的問題。在回答問題環節積極鼓勵曾經不喜歡歷史,而歷史基礎知識又不好的同學。根據同學的不同情況,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激發同學們學習本課程的積極性。經過多次訓練,讓每一個同學都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讓他們切身感受到原來學習《綱要》課還這么有趣,從而喜歡上這門課,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是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一些和現實聯系較密切的歷史問題,展開小組討論的形式。事先將討論題目分給各組準備。同學們通過課前查閱大量的資料,帶著這些問題在課堂上和教師與學生展開充分的交流。這樣經過思考而掌握了的理論知識逐漸內化為學生自身知識體系的一部分,學生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識。如在講到第二章“對國家出路早期探索的探索”“洋務運動”時,可布置學生查閱日本明治維新運動的相關資料,學生在此過程中會發現為什么同是在被西方堅船利炮敲開國門后,同是向西方學習,同是先從器物之變開始的向西方學習的一場運動,但是結果卻是天壤之別,日本一躍成為世界強國之一,中國卻是更加貧弱。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中日兩國同途殊歸?中國洋務運動和日本明治維新運動有什么不同呢?同學們通過討論了解到當時的晚清政府已經是腐朽沒落至極,無可救藥了。中國社會要想發展進步,只有進行社會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統治,才有出路,才有希望。怎樣推翻這個政府呢?同學們在討論過程中自然而然引出辛亥革命的內容。同學們通過事先在搜集資料、討論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激發問題的火花,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激發他們學習《綱要課》的熱情。
三是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即每學期留出兩節課時間讓學生當老師,給大家上課,然后根據各組上課情況評選優秀小組及個人。這一過程積極地激發了學生學習這門課的熱情,各個小組為了上好課,課下各小組成員積極配合,找材料的、備課的、上課的及制作幻燈片的,大家都忙得不亦樂乎,都希望自己小組表現最好。讓同學們參與教學的過程極大的激發了他們學習《綱要》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合作能力,讓他們體會到做教師的不易與辛苦。同學們說經過自己備課上課準備的內容記得特別深刻特別牢固。
3 多媒體教學是上好這門課的重要媒介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作為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雙重性,既具有歷史課的一些特點,又具有政治理論課的特征。對于歷史課來說,它所講述的是已經發生過的人和事,這些人和事大多都發生在遙遠的過去,遠離了我們的生活,但同時歷史又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學科,歷史尤其是近現代史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實物、圖片、影像資料等,教師完全可以把這些豐富的歷史資料以多媒體的形式展現給學生,激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這個時候教師利用多媒體在教學過程中展示一些真實的歷史圖片資料及歷史影響資料將極大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每次課剩余時間,放一些有關近現代史的影像資料,如《百年中國》《復興之路》等,學生都非常感興趣而且看得十分投入。一學期下來要求學生將看過的影像資料寫一篇觀后感交上來,收上來之后教師認真檢查,發現學生都寫得很真實,對整個中國近現代歷史進程、基本規律都有所掌握,對“三個選擇”也有自己深刻理解。通過多媒體輔助技術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這門課的興趣,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4 實踐教學是上好這門課的深化
思想理論課理論性較強,學生覺得與自己的實際生活太遙遠,都不愿意學,而《綱要》課雖是思政課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是它又不是純粹的思政課,它是一門通過近現代中國活生生的歷史現象、歷史事實而發揮著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課。近現代歷史的發展給后人留下了很多珍貴的歷史遺址,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加切身地體會到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為了中國的出路而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根據就近原則,帶領學生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中山陵、皖南事變遺址及新四軍軍部舊址等革命遺址。通過實踐教學,讓學生親臨革命現場,學生們切身感受到中國人民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不惜犧牲自己寶貴生命而努力奮斗的精神;在參觀過遺址的過程中,有的同學被革命者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感動地留下了激動的淚水,更對當年日本人對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義憤填膺,他們表示一定要好好珍惜現在的和平環境,好好學習,將來把我國建設的更加繁榮富強,讓外國人再也不敢侵略中國。實踐教學讓學生在學習書本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書本知識的學習和理解,真正理解了我們現在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真正懂得了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了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社會主義,真正認識到我們國家必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指導、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要性和重要性,從而真正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理工科院校的《綱要》教師,針對理工科學生的特點,要上好這門課,提高教學實效性,讓學生真正受到教育,需要投入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不僅需要不斷加強自身的綜合素質,而且還要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各種方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還要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增強學生對這門課的直觀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為了達到理論聯系實際,教師還要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實踐教學,讓學生親身感受歷史教育,激發愛國、愛黨、愛人民情懷,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司冬梅.高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師的定位與發展[J].教育探索,2007(10):94-94.
[2] 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