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官明
摘 要:該文通過對現有國內高校的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的分析,探尋一種適用于“研究型大學”建立質量管理體系并開展質量認證的通用模式,旨在通過認證模型的建立,為高校建立科學研究、產品研發、成果孵化“產學研”一體化模式提供技術支撐和認證參考。
關鍵詞:高校 質量 認證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1(c)-0192-02
1 高校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形勢
近年來,高校成為我國科學技術研究的生力軍,在經濟建設、民生領域、國防工業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高校發揮其自身多學科交融、多領域合作集成、協同創新等優勢,在推進產學研合作進程中也起到積極的作用。
質量管理體系是一種成熟的管理工具,在規范高校從事產品研發、產品市場推廣起到指導作用,高校科研引入質量管理體系已成為一種趨勢,尤其由于我國高校發展的歷史原因,許多高校還積極參與到國防建設、武器裝備研發等工作中,這就更需要有一套完善健全的制度作為保障。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有百余家高校建立了質量管理體系并通過第三方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在建立質量管理系的高校中,不乏像“同濟”這樣針對高校教學工作進行的質量體系認證的著名學府,但絕大多數高校構建的質量管理體系則主要針對高校科學研究、科研管理。而這些高校構建體系的初衷,或是自身發展的需求——提升管理水平,或是外部力量的推動——承擔科研項目的顧客方要求開展質量體系認證。無論是哪種情況,高校建立體系都需要按照《質量管理體系要求》(GB/T19001-2008或GJB9001B-2009)標準要求建立質量管理體系,并通過第三方或二方質量管理體系認證。但由于高校所承擔科研項目的種類繁多,而《質量管理體系要求》標準又是一個沒有針對高校特點的通用性的指導標準,在界定質量管理系認證范圍時,很多高校并不能很好的整合各個專業、結合學科領域發展,這就導致了“為了認證而認證”“質量管理體系建設與學校各項事務不相容”的“兩張皮”現象的出現。例如:有許多高校,為了認證工作,單獨成立部門,把需要認證的產品(或專業)從學校日常科研管理項目中“抽”出來,統一放到這個部門中進行管理,這無形中增加了學校的管理成本的提升,出現資源重復購置的浪費等現象,同時,也增加相關教師的工作負擔。那么如何建立一個既符合學校內、外部需求、又不過多增加學校成本的質量管理體系呢?個人認為,在現有的組織機構框架下,優化整合學科專業(或產品),融入質量管理體系的思路和理念,合理界定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范圍,是解決高校質量管理體系建設與科研發展“兩張皮”現象的主要途徑和手段。
2 高校科研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范圍的形式內容
“在現有的機構框架下”,很好理解,學校管理機構分為學校職能部門和專業學院兩個層級,建立質量管理體系就是不打破“校—院”兩級的框架,在現有資源情況下,規范辦事流程、工作程序;而“合理界定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范圍”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那么如何界定高校科研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范圍呢?首先,我們需要弄清楚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范圍的界定方法。通常而言,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機構針對科研項目(或產品),采取以下三種形式的認證范圍。
一是,對于某個科學技術研究進行認證,通常認證范圍的形式為“某專業(或技術)的科學研究”。
二是,針對某項實際應用技術研究的認證,通常是高校為企業、顧客研究某項應用技術,其認證范圍通常為“某技術(或產品)的設計和開發”。
三是,針對實際工程應用中需要研發的產品或樣機,通常其認證范圍描述為“某產品(或系統)的研制和(或)服務。
另外,還有一種特殊情況,認證范圍描述成“某產品的生產和(或)服務”,但由于高校事業單位法人證書的經營范圍不含“生產”內容,這種類型的認證范圍,通常不適用于高校。當然,也不乏某些與相關行業領域關系密切的高校,也能獲得“生產和(或)服務”的認證范圍。
3 結合認證范圍探尋歸類劃分科研項目方式
在了解清楚認證機構對科研產品認證范圍的主要分類方式后,接下來就要參照認證范圍類別,對高校科研項目進行劃分,有針對性的開展認證工作。相比較而言,高校所承擔的國防科研項目(軍品)管理要求較為系統和規范,因此,該文選擇軍品科研項目進行論證分析,高校承擔的其他類(如:民品類)項目可參照執行。
該文建議,可按照項目完成后的成果形式對軍品科研項目進行劃分,將軍品科研項目按如下方式劃分為三類。
第一類,科研項目成果為技術研究報告、計算書等,研究成果更偏近于基礎,貼近于學科專業。
第二類,科研項目成果為設計圖紙、圖樣、樣機、樣件等,研究成果側重于應用技術研究。
第三類,科研項目成果為型號裝備產品(工程樣機或型號產品)等,研究成果多為硬件產品。
對科研項目按照成果形式進行歸類后,更便于科研管理,同時在進行質量管理體系認證過程中,與認證機構的認證范圍界定相互對應接洽。比如,針對三類項目的認證范圍界定舉例如下。
第一類項目。所承擔的項目名稱為:專用隱身材料研究,其對應學科專業為復合材料,因此,在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時,可考慮所承擔的項目本身和該項目對應的學科專業,經學校將專業與學科整合后,認證范圍可描述為“復合材料(專用隱身材料)的科學研究”。
第二類項目。所承擔的項目名稱為:海圖作業標繪臺適應性改進設計。該類項目是針對某產品前期的設計,其成果形式為設計圖紙、圖樣或技術文件,可能還會有仿真設計模型等,在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時,其認證范圍可直接描述為“海圖作業標繪臺設計和開發”。
第三類項目。所承擔項目名稱為:柴油機電子調速器的研制,這類項目的成果形式為科研樣機或工程樣機,在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時,其認證范圍可描述為“柴油機電子調速器的研制和服務”。
通過上述事例所示,密切結合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工作,有效實施科研項目分類管理,可以解決高校多學科專業、多領域交織的科研項目質量認證的難題,從而進一步梳理清楚科研項目管理過程。
4 在質量體系認證過程中管理主體的劃分思路
通過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的單位,在認證證書中可以看到幾個要素:一是所認證的專業(或產品);二是界定該產品的許可范圍(一般為科學研究、設計和開發、研制、生產、服務這幾種形式),上述兩項的合稱為專業(或產品)認證范圍。另外一個要素為管理主體,如“XXX部門管理的XXX產品的設計開發生產服務”中“XXX部門”就是管理主體。
在上節中提到,高校所承擔的項目進行體系認證,其認證范圍通常為三類,那么,在這三類認證范圍中,管理主體定義到那個層面比較合適呢?在調研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管理主體定義到二級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的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管理主體定義到單獨成立的國防科研院,本人所在學校的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管理主體定義到學校職能部門—— 科研院,究竟上述三個示例中,那種比較科學呢?
本人認為,學校科研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根據所承擔項目的具體情況,界定管理主體更為科學合理。換句話說,發揮最優化的管理模式,即“讓最擅長的人管理最合理”。具體分析一下,對于第一類認證范圍—— 科學研究,其專業性偏強、工程管理較弱,管理主體更適合課題組或課題組所在二級學院,但是很多高校管理模式都確定到“校—院”兩級管理,課題組承擔的責任相對偏弱,因此,第一類認證范圍的管理主體建議落實到學院;再說一下第三類認證范圍—— 研制和(或)服務,其工程管理要求相對較強,通常所承擔項目的甲方要求學校承擔項目執行過程以及最終驗收的質量監控,而在高校中能夠代表學校法人資格的部門通常為職能部門,即負責加蓋合同章的部門(如科技處),因此,此類認證范圍的管理主體建議由學校主管科研的職能部門承擔;最后在討論以下第二類認證范圍—— 設計和開發,這類認證范圍對應項目的成果形式有“軟(圖紙、計算書)”有“硬(樣機、樣品等)”,建議管理主體與第三類管理主體相同,歸到學校進行管理,以體現學校管理責任主體的提升,增強顧客滿意程度。
5 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在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范圍確定上,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形式,應根據實際情況開展認證范圍的申請。建議根據學校各專業產品發展的情況,將認證范圍的確定歸為以下兩類。
(1)針對已定型或鑒定的型號產品(研制或生產,該文中描述的第二、三類項目),采取貼近專業產品名稱的形式實施認證范圍的確定。比如,消聲器產品,雖然根據不同的艦船型號產品的外形尺寸等特性不盡相同,但是總體來講都叫消聲器,這類產品在產品認證范圍確定時,就定為“消聲器的設計、開發、生產、和服務/研制和服務”即可。
(2)針對基礎研究類項目(一般由預研、科研軟課題作為支撐,該文中描述的第一類項目),可以討論確定概括性的認證范圍名稱申請認證范圍。
而上述兩類認證范圍確定后,實施管理的主體也應有所區別。建議:已經定型或鑒定的任務(該文中描述的第二、三類項目)的認證范圍,管理主體定位到學校,即“哈爾濱工程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管理的XXX產品的設計、開發、生產、和服務/研制和服務”,而基礎研究類(該文中描述的第一類項目)項目的管理主體定位到相關學院,即“哈爾濱工程大學XXX學院管理的XXX產品的科學研究”。
綜上所述,該文建議:高校中存在上述多種類型項目實施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時,采取“混合式”管理主體、“分類式”認證范圍的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