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摘 要:該文主要從學習共同體產生與發展的根本原因入手,主要從社會學視角深入分析人際關系、社會交往、共同的社會文化背景,思考在學習共同體這個特殊的環境中學習者通過公開個體知識實現知識的共享,然后相互對彼此的見解進行評價、質疑、改進、豐富和匯總,并延伸出新的問題和學習領域,實現知識的社會建構過程,并從組織與管理視角提出學習共同體促進學習者知識建構的環境創設、角色定位、規范與文化、團體學習等幾種策略。
關鍵詞:學習共同體 社會動因 公共知識空間 角色定位 知識建構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1(c)-0234-02
學習共同體作為促進學習者信息交流和社會強化的學習方式,對促進當今學校教育及學習者的知識有效建構具有重大價值。學習共同體是知識的建構性、知識的社會性、知識的情景性、知識的復雜性、知識的默會性的提出。它作為人類知識建構的社會結構早已存在,從古代的集體狩獵到今天的各種社團、行會,他們扮演著知識的社會性建構角色,只是人們把關注點僅僅集中在學校情境下的學習活動,而未給予這個古老的社會結構日常化、生活化學習正式的承認和足夠的重視。隨著學習理念的變化和技術的進步,人們才重新意識到學習共同體所具有獨特的學習價值,并開始在實踐中運用和實施。
1 學習共同體的社會動因分析
1.1 從人際關系、社會交往互動關系角度分析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人需要以群體的方式生活,需要與他人交流,并參加各項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完成知識的有效建構,例如在學徒制中,學徒們聚集在以師傅為核心的群體中進行生活、學習,學徒通過觀察和被觀察而學到東西,學徒之間通過彼此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同時和其他師傅之間的相互作用來將學習機會組織起來進行分工明確的社會實踐活動,這是早期形成并一直沿用至今的一種社會學習方式。而人們正是需要這樣一種空間區域、環境作為物質條件來支持人的各項社會性實踐活動。
在任何教與學的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群體為達成一定的目標,需要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或某種情境中展開一定的交往互動,交往互動是教學活動的社會基礎。在學習與社會實踐中,學習者要不斷地對知識進行轉化,比如將某些知識綜合起來加以概括,做出解釋,生成新的理解;對某些問題進行分析、做出假設并進行檢驗等。學習作為一種知識建構活動,知識建構本身就應該是教學的著眼點。教學活動應該直接關注學習者面對各種問題所進行的思想生成和持續改進過程,在學習活動中,學生主要的心理活動應是高水平的思維活動而不只是記憶。因此,設計學習環境或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時首先應該努力引發學生的思維活動而不只是信息的傳遞和接受。
學習共同體作為一種學習方式是由學習者和助學者組成的學習團體,每個人都在學習的文化氛圍中,他們彼此之間在學習過程中圍繞問題進行溝通、交流,形成初步的見解,并將這些見解作為觀念對象在公共知識空間之中公開,而后互相對彼此的見解進行評點、質疑、改進、豐富和匯總,共同推動公共知識空間中的知識的增長,同時也借助公共知識空間促進自己的知識的增長,這樣每個參與者都會互相學習從而共同受益。因此,相對于傳統的班級授課來說,學習共同體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知識建構空間,有助于學習者學習高級知識與技能,特別是非良構知識的建構,同時在培養學生高水平思維活動及知識的有效建構與遷移方面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2 共同的興趣與社會文化背景
學習者的共同愿望和興趣來自于學習者的內在需要,我們正是要激發他們的內在需要。依靠個體的獨立學習有時不能實現學習的目標和任務,這就需要通過協作進行知識意義的共同建構。從社會學角度看,不同的人們愿意相互依賴,并在共同參與建設中產生持續的社會互動,這是任何社會生活共同體得以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因素。而共同的愿望和興趣是學習者能聚合在一起進行對話、分享、合作的前提,在問題與目標相近的學習者中更能有效地建立起穩定合作、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關系。
社會文化認知觀認為,心理活動是與一定的文化、歷史和風俗習慣密切聯系在一起的,知識與學習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中的,不同的社會實踐活動是知識的來源。學習者在學習知識或解決問題時都處于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中,而處于相同或相近的社會文化背景中的學習者,不論是在面對問題的心理上還是在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上都更有助于學習者團結在一起進行溝通、交流、達成共識、共同進行社會實踐,形成穩定的長期合作關系。因此,共同的興趣和社會文化背景是學習共同體形成的又一因素。
2 學習共同體中知識的社會建構
知識建構是建構主義學習理念中的一個核心術語。它認為,知識的獲得不是學習者簡單接受或復制的過程,而是積極主動建構的過程。社會建構論把知識的獲得基于共同體中各成員間的對話或交流這一社會關系層面上。共同體中的知識建構,可以定義為思想的形成和持續改進過程,共同體知識的構筑將超越個人貢獻的總和。
在學習共同體中,學習者圍繞共同關心的問題展開探究活動,形成初步的見解,并將這些見解作為觀念對象投放到公共知識空間中,學習者通過將個體知識的公開實現了知識的共享,而后相互對彼此的見解進行評點、質疑、改進、豐富和匯總,并延伸出新的問題和領域。這樣,學習共同體中各成員通過對話交往過程促進了公共知識空間知識的增長,同時也促進了知識本身的改進和改造。學習共同體成員在共同推動公共知識空間的知識的增長時,同時也借助公共知識空間促進個體知識的不斷增長,正是通過各成員之間的對話、交流、交往和互動促進公共知識空間和個人知識空間的不斷提升,實現了知識的社會建構。
3 學習共同體中知識建構的幾種有效策略
3.1 創建和諧、開放的共同體環境
學習需要和諧的環境和開放的氣氛。每個學習共同體都有自己獨特的環境與氣氛,激烈的或是放松的,正式的或是非正式的,等級明確的或是民主的。無論學習共同體成員們建立什么樣的準則,最關鍵的是形成一種提出問題式的集體氛圍,不同的學習環境對于不同性質知識建構具有促進作用。組織者或管理者可以通過重視學習共同體成員的學習,為他們的學習與活動提供時間、空間和其他資源,鼓勵參與,清除障礙等工作來為學習共同體創造成功的、和諧的學習環境。例如,在學習共同體中討論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成員們也非常投入地進行討論,這樣產生意見、觀點上的沖突是不可避免的,這樣共同體成員便在激烈的學習環境與氛圍中進行知識建構,有效地利用觀點上的沖突進行爭辯、討論,最終達成一致、解決問題,并深入發展成員間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的人際關系,因此,創建和諧、開放的共同體環境對于促進學習者的知識建構是十分有效的。
3.2 角色定位、給予共同體成員合法的地位
我們可以看到在某些論壇中,總有一部分學習者只瀏覽別人發表的帖子,而自己不發表任何意。在以學習為目標的共同體中也存在這一情況。學習共同體是一個微型社會,每個成員都有一定的責任和義務。因此,“在討論和其他學習活動中沒有積極的參與,這樣的學習者就不能被認同為學習共同體中真正的一員,甚至認為在學習共同體中這名學習者并不存在。積極的參與是判斷學習者是否是學習共同體成員的核心因素”。在學習共同體中,成員必須為了自身在共同體中的存在而不斷地與其他成員進行交流、討論。組織者或管理者可以用獎勵的方式來鼓勵學習共同體中的成員的參與。在形勢上,可以通過角色定位、給予共同體中不同程度的參與者合法的職位、級別來鼓勵學習者參與到學習交流活動中來,從而促進問題解決與知識建構;在內容上,可以通過分配給不同地位、級別的成員不同的特權來促進共同體成員深入的交流,從而使學習者產生歸屬感,加強學習共同體的凝聚力,進而促進學習共同體中學習者的知識的有效建構。
3.3 建立學習共同體規范、豐富的共同體文化
學習共同體規范是約束學習共同體成員行為的基本準則,也為將來所有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共同的價值觀和規范是共同體賴以生存的基石。規范內容應詳盡、易懂,如果學習共同體規范是共同體成員共同制定的,那么每個成員心中有數,并能夠定期的評審規范,這樣規范能夠有效實施,成員很少出現違規行為。學習共同體規范是指導成員們學習與互動的不可缺少的工具,另外,規范的建立有助于指導學習者的學習行為,能夠把新的學習方式、資源、文化等帶入學習共同體中來,在嚴格而又和諧的規范下進行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有助于增強成員們共同學習和工作的凝聚力和熱情。因此,規范化的學習有助于學習者的知識的有效建構。
3.4 通過學習團體進行學習
學習團體就是根據一個定期的計劃,將具有相似的興趣、水平和文化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就大家公認的問題進行學習。在學習共同體的各成員中間通常由管理者或助學者就某一主題為幫助學生發展,利用學習方法來進一步掌握學習內容而設立討論組或學習團體。在學習團體中,助學者可以讓每個成員依次充當領導角色。通過在解決問題的合作過程中,每個成員都有機會按照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和設想制定計劃,領導成員們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這樣學習團體的成員們能夠在多個領導的帶領下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不同的層面來建構知識,同時有助于發展學生的領導技能。因此,這樣的學習團體可以促進學習者之間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合作文化氛圍的發展,促進學習資料的分享和學習者知識的有效建構。
參考文獻
[1] 陳曼,張秀梅.網絡學習共同體中知識建構策略研究[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2(5):23-28.
[2] 李德泉.信息技術條件下學習環境設計的原則[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4(4):84-86.
[3] 邱相彬.淺析社會建構主義對網絡學習共同體的啟示[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20(3):98-99.
[4] 張建偉,孫燕青.建構性學習─學習科學的整合性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 Wenger Etiemne,著.實踐社團學習型組織知識管理指南[M].邊婧,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6] 蘭格,科爾頓,戈夫,著.學生學習合作分析─促進教學相長[M].方彤,羅曼丁,羅曼佳,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