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
【摘要】教師若能在班隊活動中有獨具匠心的設計、別出心裁的安排、周密細致的組織,讓學生閱覽心明眼亮的“菜譜”,咀嚼津津有味的“佳肴”,回味沁入心田的“可樂”,一定會有一箭雙雕的喜悅,必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碩果。
【關鍵詞】素質教育;教師;組織;活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素質教育的日益推進,對如何更加有效地開展班隊活動,把課堂教學恰當地延伸到課外,讓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得到提高,這一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已被廣大教師所重視。就小學階段的班隊活動而言,許多老師都有自己的設計模式與組織形式,或多或少地都會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不過,教師若能在班隊活動中有獨具匠心的設計、別出心裁的安排、周密細致的組織,讓學生閱覽心明眼亮的“菜譜”,咀嚼津津有味的“佳肴”,回味沁入心田的“可樂”,一定會有一箭雙雕的喜悅,必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碩果。
一、獨具匠心,安排魅力無窮的活動內容
(一)以語文為中心,開展“啄木鳥”行動,讓學生樂于習作
我是一名語文老師,平時特別留心生活中語言文字的運用。當我在教四年級語文上冊“語文園地”時,就結合習作的內容——“了解自然奇觀”“留心觀察事物”“學寫導游詞”“廣告亂改成語”等教學生如何學會觀察。班隊活動時我就讓學生帶著紙筆、詞典到居民住宅、大街小巷、集貿市場、名勝景點等地去摘錄對聯,并要學生給上下聯的末字注上拼音,尋找異同點。
回到課堂后,我讓學生把觀察、記錄、學習到的知識整理成卡片,把活動內容以《一次啄木鳥行動》為題目進行習作。這一次的作文課,每一個學生都覺得寫作文真有趣,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習作比以前的半頁、一頁長了好多倍。其中一個平時就是習作高手的鄢曉嬙這一次更是妙語連篇。我作了點評后把它推薦給了《福州日報·作文園地版》。半個月后一天,當學生們看到自己同窗的文章發表后,一個個欣喜若狂,都向老師嚷嚷:“老師怎么沒把我的文章也寄去刊登?那一次我寫得比她還好呢!”老師只好安慰說:“下一次老師就把你們的好習作都推薦給各類報刊,讓你們的鼎鼎大名也一個個閃亮登場!”從此,學生們對習作的興趣有增無減,有了長足的進步,像一股噴泉,按捺不?。凰埔汇迦遒裏o暇;如一道彩虹,夢幻斑斕。
十幾年來的班隊活動,我都適時地結合“語文園地”的內容而設計,帶領學生領略了始建于唐朝的庵前宮;游覽了古色古香的德星樓;觀賞了古民居下坂厝……還進行了大樟溪水質調查等一系列實踐性的科技活動。每次活動都引導學生以“觀賞——筆記——寫作”為目的開展得有聲有色,有行有果。因此,一篇篇童真稚趣、膾炙人口的佳作在全國各地CN報刊上相繼刊發,創造了單個教師指導學生發表習作達300篇以上的奇跡。
(二)以趣味為載體,編織“夢幻般”的花籃,讓學生享受樂趣
基于小學生好奇樂動的特點,我就投其所好、因地制宜地為學生創造動手的條件。農村到處是荒原草地,山巒溝壑,生長著各種奇花異草、果樹雜木,這就為開展班隊活動提供了天然的條件。我讓學生準備好A4紙、雙面膠、彩色筆和剪刀,先制作一本“植物標本”的空冊子,然后先嘗試在校園里撿(或用剪刀剪)樹木和草類的葉片。我讓學生選擇幾種自己喜歡的植物葉片,然后洗凈、吸干、抹平,分門別類地貼在標本冊中,還要在葉片的旁邊注明植物的科目、名稱、形狀、功用等要素。學生們理得有條不紊,貼得津津有味,寫得認認真真。他們還相互交換所得,一起查找資料,忙得不亦樂乎,整個活動都沉浸在歡聲笑語中。我還帶領過學生野外寫生、實地考察、植樹種草;組織過學生在溪岸邊打水漂、放風箏、收藏奇石等,把“課余玩樂——文化知識——思想品德”三位一體的教育理念貫穿在趣味橫生的班隊活動中,成為自己頗具特色的教育品牌。
二、組織縝密,確保萬無一失的活動安全
學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須建立在確保學生安全的前提下開展,特別是組織班隊活動要把學生帶到校外去,必須是慎之又慎。無論是活動的內容還是活動的形式,既又安全可靠,又科學實效;既有童真志趣,又要操作簡便。幾年來,我利用雙休日的時間走遍家鄉的各處景點,研究過多處古民居的木雕、匾額、石碑;搜集了嵩口鎮歷史名人的資料;走訪過當地的傳奇人物;拜望過解放戰爭時期的老英雄;采訪過藝人和當代勞模,整理了許多有實用價值的信息、圖片、數據,為組織班隊活動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資料。當我計劃要組織學生走出校門的某一個地方,總是非常細致地對實地事先進行考察:看一看景點建筑物的路基、走廊、門柱、橫梁、屋檐等是否有危險。出行時老師還一前一后護送隊伍。如果是在溪邊活動,就在有危險的地方拉上警戒線,不留下一絲一毫的安全隱患。真正做到了校外班隊活動既鍛煉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又確保了活動的萬無一失。
三、反思總結
第一,以激趣組織班隊活動,用童心體驗生活之美。愛因斯坦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把學生的熱情激發出來,那么學校所規定的功課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領受?!边@句話說得很有道理。作為教育者,我們的任務一方面在傳授給受教育者知識的同時,另一方面是要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學會做人。在小學階段的班隊活動課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去培養學生獨立觀察事物、正確認識社會、分析社會現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得到不斷的提高。
第二,班隊活動開展得成功與否,效果如何,就取決于教師有沒有別出心裁的內容設計和恰當的行為方式。只要教師平時關注生活,關愛學生,并積極挖掘生活中蘊含的趣味的人和事,進行有機地整合,把富含情趣、生動活潑、積極向上的一面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去感悟生活、體驗激情、探索規律,那么,學生就會在活動中受益匪淺。例如,當老師告訴學生要進行一次放風箏比賽時,學生們就會欣喜若狂,躍躍欲試。這時,老師就得科學安排時間,組織學生一步步地去準備這項工作:砍來竹子、劈成篾條、制作風箏骨架、糊紙張、畫圖案等工序都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如果是制作植物標本,教師自身得學一些植物的知識,上網查閱資料,到實地去認識植物,觀察植物的外部特征。只要教師有了“一桶水”,就會滿足于學生需求的“一杯水”。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