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樂?毛傳海
【摘要】古詩詞以其精煉的語言、豐富的想象、真摯的情愫傳唱千年不衰。現代的中學生升學壓力重,沒有充裕的時間去閱讀與考試無關的書籍,但只要我們教師善于激發,進行多樣化教學,詩歌教學就能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學生的文素養和科學素養。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自主探究、點撥啟發
在我們平時的詩歌教學中依然存在著重理性而輕感覺的傾向。教師按部就班地講解方式,往往導致詩歌的意向、詩人的形象無法在學生心中留下鮮活的印象,阻礙了學生自由思考的空間。因而,我們在詩歌的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要善于在詩歌的關鍵之處、難點之處、意向繁復之處以及表達的精彩之處畫龍點睛,使學生舉一反三。
月亮是中國古代詩歌中運用最廣泛的意象之一,月亮在古代詩歌中最常見的主題有三個:望月懷人、望月思鄉、望月感慨,分別表現出人們的別離情、故鄉情和滄桑感。如李白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此處月亮是詩人的知音,是善解人意的信使,它把詩人滿腔的牽掛和思念帶給遠隔數千里的天涯淪落人。杜甫《月夜憶舍弟》中“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明明是普天之下共有的明月,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這種看似情理不合的情感突出了詩人對故鄉的感懷。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一彎殘月映照著詩人的孑然一身,如鉤的殘月,承載著他多少人生無常之悲和難言的亡國之痛!
這種授之以漁的點撥,遠遠勝過支離破碎的分析,能起到觸類旁通的作用,達到“教,不是為了教”的目的。教師在教學古詩的過程中,變傳授者為服務者,讓學生在合作討論、相互補充的參與過程中獲得知識。“詩無達詁”,詩歌的語言在所有文學體裁中是最凝練、最含蓄的,需要借助于想象和聯想,不能整齊劃一,搞標準答案。教師應鼓勵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調查問詢等方式去尋找最言之有據的解答。
二、比較鑒賞,尋求異同
新課改特別注重培養學生在比較探究質疑中形成自己觀點的能力,教師在詩歌閱讀和鑒賞的教學中,如果經常采用比較法,不僅有利于調動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有利于學生對詩歌內涵及藝術美的理解,提高對詩歌的欣賞水平。我們可以就同一個詩人的詩歌進行補充和比較,如學了李清照的《武陵春》,再補充一首她早期的《如夢令》和中年的《醉花陰》,學生就可以了解一個完整的李清照:少年的活潑率真、中年的落寞憂傷和晚年的悲苦滄桑。
就構思和情感而言,也可以進行引申比較。如把孟浩然的《過故人莊》和陸游的《游山西村》放在一起學習。兩首詩無論基本思路還是思想感情都非常相似:在農家廣闊的田野里、優美的景色中,他們找到了心靈的皈依。農村的美景,農民樸實的友情,使他們倍感輕松快樂,還沒有離開,就已經想到下次再來。這種“未辭先約”的寫法在兩首詩的尾聯中都出現了。兩位詩人都歌詠了田園鄉村生活,語言風格都樸素平實。
就同一題材的詩歌我們也可以進行比較。在教學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時,我把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和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拿來比較鑒賞,學生通過自主探討,比較出這三首愛國詞作的不同風格:一個因壯志難酬而感慨悲愴;一個抒發了殺敵衛國的雄心壯志,慷慨激昂;一個表達既想建功立業但又思念家鄉親人的復雜情緒。三位詩人同是抒寫報國情懷,卻是不同的心境、態度和性情。
比較閱讀,可以變線狀為網狀,起到牽一而動百的作用。
三、以畫析意,以畫解詩
詩和畫都是視覺想象為主導的,這就啟示我們:教學時以畫析意,以畫解詩,能更好地品味詩歌的繪畫美、意境美。在詩歌教學中,我鼓勵學生根據詩意進行繪畫創作。學習王灣的《次北固山下》,有些同學畫出了青山、江水等景物,但沒有畫出殘留在天空的星辰;有些同學不僅畫出了以上的景物,還畫出了依稀的星辰,表達了“海日生殘夜”的意境。在對王維的《使至塞上》的詩配畫中,有位同學則很巧妙地把詩人的馬車掩映在一座小小的沙丘后,整幅畫面以黃沙、青煙、夕陽和黃河為背景,正確地表達了“單車欲問邊”孤寂和蒼涼的意境。此項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對詩詞的進一步理解和豐富的想象力。
四、尋根探源,古為今用
詩歌對當代歌詞創作有很大的影響,同時也是現代歌詞創作的重要源泉,諸多優美的古典詩歌語意通過再加工、再創作,成為兼具古典韻味與現代氣息的經典之作。從這一點上看,優秀的現代歌詞作品可以引入課堂教學中,一方面借助流行歌曲對學生的強大吸引力,另一方面借助歌詞中蘊含的古典詩歌韻味,提升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和運用。如毛寧的《濤聲依舊》是化用了張繼的《楓橋夜泊》,歌詞中“帶來一盞漁火,讓他溫暖我的雙眼”很古典又很現代;鄧麗君的《在水一方》化用了《詩經》中的《蒹葭》。在這些爭論之中,學生對古典詩歌的興趣濃了,理解更深了。
通過尋根探源,學生們發現時尚來源于古典文化,必將激發他們對古典詩歌的興趣和愛好,使他們自發、積極主動地鑒賞和學習古典詩歌。學生通過深入地體會和感悟古典詩歌的內在美,領略其所蘊含的古典魅力,能夠激發他們的現代創作靈感,打開他們的思想之門,使詩歌古為今用,重新給詩歌注入活力。
古典詩歌的篇幅短小,教師應盡量避免簡單、孤立和靜止的教學方法,在詩歌教學中,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潛能,鼓起學生藝術思維的風帆。
(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