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偉娥
【摘要】只有讓學生課前、課中、課后隨時質疑,真正做到問題讓學生提出,知識讓學生自己去歸納,規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學法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才能把閱讀教學變為學生不斷質疑、解疑的過程,學生的探究能力才能得以發展。在質疑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激發的是求知欲,發展的是思維,提高的是能力。
【關鍵詞】質疑方法;探究能力;課題;課文;課外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眾多研究說明: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索,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它能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在狀態轉入活躍狀態,它對于提高學生探究學習能力的重要性是不容質疑的。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教師正應借此抓住質疑的契機,引導學生找準質疑點,學會質疑的方法,讓學生的探究能力插上飛翔的翅膀。
一、針對“課題” 質疑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從課題入手質疑,往往能“牽一發而動全身。”《燕子》(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1課)是篇文質兼具抒情的文章,作者借燕子贊美了美麗的春天,在教師不斷引導、拓寬思路前提下,學生都能從課題出發,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①燕子有哪些特點?
②它的生活習性是怎樣的?
③文題為“燕子”,可是文中有很多句子描寫春天,為何不改題為“春天的燕子”?……
二、根據“課文”質疑
在學習《祁黃羊》(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9課)一課中,了解課文大意后,讓學生找出文中最能說明祁黃羊矛盾做法的一句話:“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抓住這句話進行思維的輻射,由此得出:
①祁黃羊為什么“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
②他“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說明了什么?……課文是疑難問題的主陣地,其中的質疑點隨處可見,只有在教師的提示下,才能幫助學生針對課文提出有效的問題。
三、延伸“課外”質疑
在教學中,拓展激疑環節能讓學生開啟思維之窗,更為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恐龍》(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第20課)一課簡潔地舉了幾種恐龍的例子,學完了課文,學生對恐龍依然興致盎然,“你還想了解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腦中許許多多的問題又冒了出來:
①“恐龍是怎樣出現在地球上的?又怎樣消失的?”
②“恐龍的家族到底有多少成員呢?”
③“恐龍的生活習性是怎樣的?”……
四、引導“多角度、多層次”質疑
引導學生,要堅持面向全體,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在質疑時,就要讓學生發散思維,開拓思路,挖掘疑難。《推敲》(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9課)一課,通過一個故事生動地說明了推敲的故事,作為遷移運用,一位教者設計巧妙,在教學中設計了探究性練習:
春風吹綠了柳梢,吹( )了小草,吹皺了河水,吹鼓了杏樹的花苞。讓學生在括號中填上合適的字。
教師設計此項訓練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像文中的賈島一樣潛心推敲,質疑用哪些字合適。
幾分鐘后,學生A站起來說填“綠”,理由是:春天來了,柳梢發現了綠芽,小草也長出了嫩綠的葉子。
剛說完,學生B就站起來也說是填“綠”,理由是:冬天小草是枯黃的,春風一吹,又煥發了新的生命力,而綠色正是植物的生命色。
學生C說也填字同上,但說法卻與前面兩位學生不同。僅僅一個“綠”字,學生的思維被充分地激活了,不時地閃現出創新的火花。
學生D認為此處填“醒”較好,因為春天來了,熟睡了整個冬天的小草蘇醒了,有了勃勃的生機。
學生E顯然經過了仔細的推敲,站起來高聲說:“我認為填‘俏字更妙。原句中已出現‘吹綠‘吹鼓‘吹皺等詞語,‘吹俏既避免了詞意的重復,又把小草當人來寫,春天里的小草猶如俏麗的小姑娘,一個‘俏字就把小草寫活了。”
課堂上,正是由于這精心的設計,才會碰撞出學生思維的火花,才會使學生的質疑探究異彩紛呈。
只有讓學生課前、課中、課后隨時質疑,真正做到問題讓學生提出,知識讓學生自己去歸納,規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學法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才能把閱讀教學變為學生不斷質疑、解疑的過程,學生的探究能力才能得以發展。在質疑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激發的是求知欲,發展的是思維,提高的是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桂英.淺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29).
[2]曲立霞.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質疑[J].中國校外教育,2014(5).
[3]谷生華.探究性學習應處理好幾個關系[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5(2).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