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本教育專家郭思樂教授曾明確指出:“語文需要直接的讀和想,而不是進行語文分析、搞字詞句篇的拆零研究,前者才是人的語文素養形成的基本過程。”的確,生活的舞臺有多大,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可見語文的內涵是多么豐富。學“語文”不是學“語文課本”。教師要從單一的重視課本內容的傳授,轉化為多角度把脈課本,以課本為圓心,向四周擴散,將單一的教材跳到多元的文本,跳到適合每位學生自主發展的學習樂土,讓學生更廣、更多地接觸學習材料,海量閱讀,厚積薄發,學生才是真正學了語文,將來還會更好地用上語文。
【關鍵詞】整合教材;聯系生活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跳出課本學語文,引發學生探究
小學生年齡較小,思維還未形成定勢。我們所用的教材,不管是人教版,抑或蘇教版、北師大版等,都是經過專家們精心細選,深思熟慮后,才編進教材中來,它承載深厚的民族文化傳統,有著豐富的人文價值,對學生語言文字的積累,語文素養的提高,有著舉足輕重地位。激發學生的靈感,深度挖掘教材與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之間的結合點,引導學生多角度進行創新,是每一個語文老師的職責。教師更要發揚“不惟書”的精神,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根據需要增減內容,也把同類文章整合在一起,既拓展了知識層面,又開闊了視野,更滿足了好奇心。蘇教版第七冊課文《天安門廣場》,文章緊扣“最寬廣最壯觀”這一中心,為我們展示出一種波瀾壯闊的美,一種充滿陽剛之氣的美。無論是對建筑物的描述,還是對重要歷史時刻的記載,都給人以震撼、振奮的感覺。認識天安門是新中國的象征以及理解“五星紅旗與旭日一同升起”這句話是本課的難點,同時也是讓學生展示創造力的好時機。在原來文本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根據課文,在想象的基礎上增加內容,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自己通過閱讀看到的畫面,這里可以讓學生暢所欲言,互相補充。第一步,課前學生在前置學習研究時,通過搜集有關天安門的資料,然后任選書中的一處建筑,借助資料,把廣場上建筑、升旗情景再現;第二步,讓學生在學習小組內把自己所感興趣的部分繪聲繪色地描述給同伴聽,一定要補充自己查閱到的新中國的資料;第三步,課上讓學生在全班進行展示;第四步,將課堂延伸到學校德育基 地——“友誼國際手套廠”,天安門國旗班的戰士們每天可都是戴著他們生產的“友誼牌”手套親手升起五星紅旗的。
二、跳出課本學語文,調動學生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不止是讓學生掌握課本上的內容,更多的是讓他們養成主動閱讀,搜集與課文有關的資料的習慣,學生始終保持高昂的興趣,并能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和愉悅的情感參與學習之中,從而取得較好的效果。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幫助他們理解,教師事先讓給孩子們講了“孟母三遷”的故事,舉行“親情故事會”。學生積極性高漲,課后積極地查閱資料、練講故事,一個個至真至善故事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課上連平時不肯發言的學生也踴躍地參與到活動中,“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等名句也閃現在課堂上。一堂課結束時,學生意猶未盡,那滔滔不絕的情形真叫人感動。
三、跳出課本學語文,增強學生美感
教材是一個載體,文中既有千古流傳的經典古詩詞,也有飽含深刻道理的寓言故事,既有寫人狀物的典型,又有寫景抒情的美文,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效地利用它,增強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及優秀文化的情感。但僅憑十二冊教材,讓學生在短短六年內能全面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那還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教師在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的習慣之后,學生慢慢地發生著變化,每天自覺、主動地去看書,陶醉于書的海洋中,在讀書中去改變自己,學到了許許多多的真知灼見,而這一切都已經超越了我們以往的那種陳舊的說教。
四、跳出課本學語文,調動學生積極性
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課堂是他們的舞臺,把課堂放手、放開、放心地交給學生是每個語文老師的第一要務。一節充滿活力的課堂必定是學生做主的課堂。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以生為本,自己成為課堂討論的一分子。學生擁有了自主權后根據自己的學習實際,要求教師對教學進度、方式等進行調整。有了主體參與的愿望、能力之后的學生,自然會對教師的教學設計提出自己的想法,在“前置學習”時,依據教師提供的學習條目進行補充,真正做到“跳一跳,夠得到”。在學《奇妙的國際互聯網》這篇課文時,學生就提出,現在電腦幾乎每家都有,上網人人都會,課本上關于互聯網的構成、原理非常枯燥,還不如去微機房直接體驗網上購物、發電子郵件、閱覽來得更直接。按照學生的意愿,換到電腦教室上課。一節課教師基本不需要開講,全部是由學生邊講邊演示。
五、跳出課本學語文,滿足個體需要
小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也存在著個別差異,僅語文興趣上,也呈現著不同的傾向:有的對語言口頭表達感興趣,有的則喜歡書面描述,有的喜歡文學性描述,有的則簡潔而理性,有的學生對剛認識的事情有興趣,往往停留在認識上,缺乏實際行動,有的則會讓興趣產生有力的活動動機。課標中也提到“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就要針對學生存在的差異性,要求“吃不飽”的學生自己去獲得更多的信息量,以確保他們學得興趣盎然、趣味不減;而對“吃不了”的學生以幫助他們學會課本內的基礎知識為重,適量補充一些課外閱讀篇目。
總之,課本并不是學生學知識、培養能力的唯一途徑,它只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只是教師指導學生獲得知識、培養語文能力的其中一種憑借。打開課堂的另一扇窗,跳出教材學語文,真正從學生的角度來重審我們的課本,讓學習與生活、經驗與情感緊密相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天性得以發揚,把教師的所有的活動都變成學生得以張揚個性、以積極的心態學習的輔助力量。
作者簡介:吳益梅,女,1982年生,江蘇省揚中市人,一級教師,江蘇省揚中市油坊中心小學資格證教師,研究方向:小學低段語文教學。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