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靖,肖 周
(湖南科技大學商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2013年6月13日,是互聯網金融在中國邁出巨大一步的日子,余額寶嶄露頭角。余額寶是支付寶和天弘基金一起創立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它給予中國廣大的小額資金者投資理財的機會。沒過多久,新興的互聯網金融讓傳統金融行業尤其是商業銀行開始有點焦急。從中國人民銀行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銀行存款2014年1月驟降9 400億。而互聯網金融呈現出另一番景象,余額寶在半年之內資金規模達到1 000億元。這段時間,第三方支付、P2P借貸、眾籌融資等互聯網金融產品逐漸出現于公眾的視野,人們對這些新事物的接受度高[1]。正因如此,這一金融行業發展的新趨勢給商業銀行帶來了挑戰,互聯網金融遭到了社會各界的熱議。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是否會造成沖擊,商業銀行如何應對互聯網金融,這是大家所關注的問題。
貸款屬銀行業務的資產項,客戶利用互聯網進行融資,相當于銀行貸款業務的流失。商業銀行只有把資金貸出去,才能取得利息收入,存款和貸款的利息差就是商業銀行的利潤。所以,若是互聯網金融分割了商業銀行的貸款業務,商業銀行的利潤就會減少。
影響狀況的分析。互聯網金融主要把資金貸給個人和中小微企業,對商業銀行的零售類業務如個人貸款和小微企業貸款產生影響[2]。我們認為互聯網金融的個人貸款是基于個人網貸平臺,P2P借貸和眾籌融資屬于此平臺。而互聯網金融的小微企業貸款是基于機構網貸平臺,電商信貸就屬于此平臺。
個人網貸平臺的客戶與銀行的個人貸款客戶不是相同的。個人網貸平臺的利率比較高,為16%~25%。銀行的利率較低,為5.6%~6.15%,一個理性的客戶會選擇銀行的低利率進行貸款,資金成本低,但不是人人都能取得銀行的貸款,只有不符合銀行貸款條件的客戶不能選擇銀行貸款,只能選擇高利率的個人網貸平臺,銀行的優質客戶還是會依附于銀行,因此,個人網貸平臺無法搶占銀行的優質客戶[3]。同樣,機構網貸平臺的利率也遠遠高于銀行的貸款利率,如阿里小貸。按前面的分析可知,機構網貸平臺不會對銀行貸款業務構成威脅,兩方的客戶群是分離的[4]。
綜上,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資產項和盈利狀況幾乎不會帶來消極的影響。相反,它們的關系主要是一種互補,兩方的合作也能促進商業銀行的發展,有利于商業銀行的盈利性。
商業銀行的存款是銀行的負債項,存款是商業銀行資金的主要來源。存款對商業銀行的盈利水平產生重大影響。首先,商業銀行需要支付利息給存款者,這構成了商業銀行獲取資金的成本,利息過高,商業銀行通過存貸利差獲取的利潤就會減少;其次,我國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貸款不能超過銀行存款的75%,如果存款數量減少了,商業銀行的資金運用能力就會降低,不能貸出更多的資金,從而銀行效益減少。因此本節主要研究互聯網金融是否加劇了存款競爭,從而使商業銀行提高了存款成本,存款是否從商業銀行流出。上述兩種情況都會影響商業銀行的盈利狀況。
第三方支付、P2P借貸和余額寶等互聯網金融產品能使銀行的個人存款發生流轉,即銀行的個人活期存款、個人定期存款、個人理財產品都會遭受互聯網金融的影響。下文將分別闡述第三方支付、P2P借貸和余額寶對商業銀行盈利的影響。
要分析第三方支付結算對商業銀行個人存款的影響,法律法規十分關鍵,《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辦法》它要求,第三方支付機構把資金以備付金的方式存入在一個特定的銀行,如支付寶的備付金銀行是中國工商銀行。買家先付款至第三方支付機構,其作為中介再等賣家發貨、買家收到貨款后,把資金打給賣家,這個一過程有個時間差,這筆貨款可以暫時存入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備付金賬戶中。這帶來了個人活期儲蓄存款的流轉或流失[5]。當買家付款時,存款從一家銀行轉入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備付金存款賬戶,這是活期儲蓄存款的流轉,活期儲蓄存款在整個銀行體系內沒有增減。那個人活期儲蓄存款的流失是什么呢,因為部分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備付金存款轉成了銀行的定期存款,銀行的定期存款利率高于銀行的活期存款利率,所以銀行的資金成本提高了。但是,由于銀行的存款數額巨大,第三方支付機構對商業銀行盈利性的影響不是很多。
要分析互聯網融資業務的影響可以拿P2P借貸作為代表。看上去P2P借貸對銀行的定期存款和理財產品有一定影響。因為P2P借貸的性質就是銀行的高風險理財產品,它的利率高達16%~21%,而銀行的利率不高于5%。P2P借貸的高利率是有原因的,由于缺乏監管以及借款者的違約風險大,才使利率提高吸引投資人。那么,風險規避和風險中立者仍然會選擇銀行進行投資理財,而風險愛好者可能會選擇高風險的P2P借貸,即使沒有P2P借貸等互聯網融資業務,風險愛好者也不會滿足于銀行穩定的較低收益。綜上所述,P2P借貸這樣的互聯網融資業務對銀行的盈利性影響小[6]。
余額寶等理財產品相當于貨幣基金。對銀行的小額存款者來說,銀行存款利率比較低。而余額寶是面向小額存款者的,只需投入少量資金,流程方便,收益率又高,這吞噬了銀行的部分存款。與上面的分析類似,余額寶對商業銀行負債項的影響為:銀行活期存款和銀行定期存款減少,存款流入余額寶,余額寶與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備付金類似,它也要把錢最終流入銀行,余額寶一般以大額存單等形式存放在銀行內部的,這些方式比銀行的活期與定期存款的利率高,從而使銀行的資金成本提高[7]。2014年12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余額寶也需要交納存款準備金,這會使余額寶的收益下降。我國不斷邁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加上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銀行能推出更豐富高收益的理財產品,目前,不少銀行已開始行動了。在這樣的背景下,余額寶將逐漸失去它的優勢。綜上所述,短期來看,余額寶會對商業銀行的盈利造成一定沖擊,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種影響會越來越小。
前面闡述了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資產業務和負債業務的影響。商業銀行還有個收取手續費的中間業務。第三方支付平臺與余額寶等產品影響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如第三方支付平臺影響商業銀行的支付結算業務,余額寶影響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商業銀行都可以從這兩類業務中收取手續費收入。因此,互聯網金融給商業銀行的營業收入帶來一些損失,從而影響商業銀行的盈利性。
第三方支付平臺對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影響。第三方支付平臺使銀行在轉賬業務中的手續費收入減少。如果沒有第三方支付,客戶通過商家的POS機付款,商家支付1%~2%的手續費。在這筆交易中,發卡行能獲得手續費的70%,為商家裝POS機的銀行能獲得20%,如果兩家銀行為同一家,則能獲得90%的交易費。如果有第三方支付平臺如支付寶,在這筆轉賬業務中的總的手續費約為交易額的0.4%,雖說發卡行還是能獲得70%的交易費,但總的交易費少了60%,因此發卡行的手續費少了60%。因此,商業銀行的利潤有一定下降。
1.開拓個人和小微企業業務
我國商業銀行往往重視對公業務,對公業務是利潤的主要來源。西方國家的銀行則更加看重零售業務,利潤主要來源于零售業務。如美國的花旗銀行,個人金融業務利潤占總利潤的50%。在金融領域競爭愈發激烈的環境下,商業銀行需要尋求更廣闊的利潤來源,不要把眼光只停留在對公信貸領域。因此,要積極開拓個人業務,讓利潤積少成多,加快業務轉型。
我國商業銀行如何開拓零售業務呢?商業銀行除了提供與個人消費者有關的房貸和車貸外,還要推出與消費者切身利益相關的更多產品。其不僅要滿足客戶需求,且利潤空間大。中小企業融資難是我國目前的現狀,銀行以往設立了過高的門檻,把中小企業拒之門外,這錯失了許多寶貴資源。銀行要把中小企業納入考慮的范圍之中,掌握信息技術,對中小企業的信用進行有效評估,大膽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8]。隨著央行降息以來,銀行的存貸利差縮窄,但銀行的自主定價能力得到提升,銀行要提高貸款的定價能力,根據自身情況,發揮自己的特殊優勢,推出更多創新型金融產品。
2.提高貸款工作效率
在能夠預防風險的基礎上,銀行要使客戶辦理業務的流程更加簡單方便,互聯網金融因為有此優勢,才受到普通老百姓歡迎。如客戶通過互聯網進行小額貸款,能夠及時取得資金。但是如果找商業銀行貸款,就變得麻煩些了。客戶要先向銀行申請,銀行要對客戶的資料進行審核,調查客戶的還款能力,再找客戶進行一系列合同的簽訂。一項普通貸款從申請到發放要經過很多個復雜的程序,使銀行的競爭力減弱。因此,要精簡銀行貸款的環節,刪除一些非必要的部分。要提高銀行工作人員的效率,秉持客戶是上帝的精神,減少客戶的怨言。只有這樣,銀行才能適應當今社會快節奏的變化。
1.創新金融理財產品
與貸款業務層面相似,銀行在存款業務層面也應創新理財工具。商業銀行的一大優勢是有深厚的客戶群體,使金融產品能一傳十、十傳百地介紹到越來越多的客戶,使資金能馬上聚攏。銀行只需在銀行理財產品上下更大的功夫,想客戶之所想,設計出創新合理的理財工具,再充分利用當今網絡技術與互聯網平臺。這樣,銀行的產品才能普及尋常百姓家,銀行的資金池才更加充沛。
2.重視信息技術人才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商業銀行要緊跟時代潮流,使銀行服務更加互聯網化,使銀行也能推出像余額寶之類的產品,滿足客戶日益增長的需求,與互聯網金融相抗衡。開發出新的金融理財產品需要具備信息技術專業知識的人才。目前,我國銀行招聘人員主要以經濟金融類的為主,缺乏信息技術專業人員。銀行的信息技術部門建設應提上日程,要大量引進該專業人才,設計出能為銀行盈利的金融理財產品,加速銀行盈利模式的轉型。
1.提供嵌入式金融服務
支付寶受歡迎的一個原因是,它與淘寶網站相結合,客戶購買商品后,能方便使用支付寶進行支付,如一條龍服務一樣,客戶感到十分便捷。那么銀行的服務也可以嵌入某些與客戶聯系密切的領域,如微博、微信、空間等,客戶在使用這些領域時,能方便獲得銀行服務的渠道[9]。銀行與客戶的生活要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成為客戶身邊的銀行。
2.建立自己的電商平臺
銀行能夠憑借互聯網來建立自己的電商平臺[10]。近年來,我國一些商業銀行自建了電商平臺,利用大數據,使商業銀行能夠盡快掌握客戶的情況和客戶需要辦理的業務,并且能防控風險。如建設銀行2013年推出的“善融商務”,它是電子商務金融服務平臺,能提供全方位的專業服務。
[1] 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2]宮曉林.互聯網金融模式及對傳統銀行業的影響[J].南方金融,2013,(5):86-88.
[3]Nikil Chande.A Survey and Risk Analysis of Selected Non-bank Retail Payments Sys-tems[M].Canada: Bank of Canada,2008.
[4]BISMonetaiy and Economic Department.Electronic Finance:A New Perspective andChallengesf[M].Basel,Switzerland;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2001.
[5]貝為智.第三方支付平臺對商業銀行經營的影響與對策[J].區域金融研究,2011,(1):40-44.
[6]張玉梅.P2P小額網絡貸款模式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0,(12):162-165.
[7]于潤鴻.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經營的影響分析[J].管理觀察,2013,(25):149-150.
[8]馮娟娟.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商業銀行競爭策略研究[J].現代金融,2013,(4):14-16.
[9]Levitin A.The Merchant-Bank Struggle for Control of Payment Systems[J].Journal of Financial Transformation,2006,(17):73-84.
[10]鄒煒.商業銀行發展電子商務平臺策略[D].廣州:廣東工業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