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玉潔
(河北農業大學,河北 保定 071001)
自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我國中小企業受到重創,很多中小企業開始動蕩,難以維持生計,紛紛破產倒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資金鏈的斷裂。在中小企業自有資金不足時,難以及時通過融資補充資金,維持生計。中小企業占中國企業總數的99%以上,但長期以來80%的中小企業的流動資金需求不能得到滿足,60%的中小企業沒有中長期貸款,普遍面臨資金短缺的問題。中小企業很難得到國有銀行貸款,銀行對民營中小企業存在“重公輕私”的現象。相比較其他國家,中國中小企業的資金缺口比其他國家要大得多。據統計,國外企業70%靠直接融資,30%靠貸款。而中國小企業直接融資只占2%,98%靠借錢,或者向地下錢莊貸款。
中小企業融資難是一個多年沒有解決的難題。雖然政府在逐漸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但并沒有太多地惠及中小企業。我國中長期貸款增加了很多,但用以解決流動資金問題的短期貸款所占比例不高,即便是短期貸款,其中很多也是投給了大企業。
我國目前的經濟、金融政策,主要還是依據所有制類型、規模大小和行業特征而制定的,因此,大多數社會資源都通過政府流向了大企業。銀行的大部分貸款也是貸給大企業。這幾年來,針對中小企業貸款難、擔保難的問題,雖然頒布了一些新的政策,但是還未形成完整的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金融政策體系,致使中小企業的融資和貸款仍然受到束縛和影響。
首先是擔保機構本身的運作機制存在的一些問題,既制約了資金的擴充,使民間社會資本無法進入,又使這一市場化的產物在行政管理的方式下運行不暢。其次是缺乏應對擔保風險和損失的措施,政府財政資金一次下撥而沒有定期的損失補償機制和來源,基金風險只得采取簡單地分擔攤派而不是有效的風險分散。再次是由于財政、經貿委、銀行三方面的協調配合還不夠密切,使一些具體操作性問題無法及時、有效解決,影響了擔保功能的正常發揮。
首先,相當一部分中小企業尚處在初創階段,企業的經營風險往往大于收益,尤其是高新技術企業,經營風險很高。其次,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成本比大企業高。中小企業貸款數額不高,但發放程序、經營環節缺一不可,據測算,對中小企業貸款的管理成本,平均大于大企業的5倍左右。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前提下,銀行當然青睞于大企業。再次,銀行放貸的壞賬損失與信貸員個人責任掛鉤,使信貸員感到壓力沉重,不敢輕易貸款。另外,目前國內銀行因降息已進入了微利時期,加上擔保機構在與銀行的合作中還要求銀行對貸款本金也要分擔10%~30%的風險損失,銀行更缺乏積極性。
證券市場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向社會籌資,促進產權流動,優化資源配置等作用。然而目前我國中小企業難以通過證券市場籌資。其主要原因首先是一部分小企業缺乏現代素質和經營理念不愿上市;其次是中小企業缺乏上市的條件和政策環境支持而不能上市:(1)企業發行股票上市必須根據《公司法》和《證券法》的規定通過規范的公司制改造,確立法人治理機構。而中小企業改制后的形式往往不具規范性。(2)中小企業即使改制為股份公司,也僅限于內部職工入股。公司股權不易流動,也難以向企業注資。(3)受我國股市上市規模限制。(4)競爭上市的企業多。
1.加強制度建設,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中小企業要想切實提高自身素質,提高運營水平,首先要搞好企業自身的經營管理。而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治理結構的有效性。努力做到決策正確、管理到位、執行有力,創造較好的業績,使企業向著健康、有序、持續發展的方向邁進。只有這樣,才能給金融機構以充足的信心,促使金融機構給中小企業提供充足的資金。
2.規范企業財務制度,提高信息透明度。中小企業應該根據國家的有關規定,提高企業財務管理水平,建立起規范的財務制度,使企業的財務信息清晰明朗,便于被銀行等金融機構查閱、認證。
3.改變融資觀念,加強風險控制意識。中小企業必須要有長遠眼光,切實強化信用意識,保全銀行債權,盡量按時還本付息,有困難時與銀行協商解決。通過初次的嘗試和多次合作,慢慢在銀行建立優良的信用記錄,建立良好的銀企關系,為企業融資創造條件。
4.樹立品牌化和規?;l展意識。企業品牌是企業重要的無形資產,是企業整體素質、綜合實力與核心競爭力的具體表現,也是企業發展壯大的寶貴財富。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個企業的成功就是一個品牌的成功,就是企業價值鏈整體的成功。
1.制定和完善與中小企業發展相關的政策法規。我國要加快與中小企業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依法管理中小企業,使中小企業管理走向法制化軌道,并對中小企業銀行、基金等金融機構專門立法,規范其職責,資金的來源、數量、用途、對象、支付方式和補貼方式等,使中小企業金融機構以及中小企業的融資等具有法律地位。清除對中小企業不利的歧視政策和法規條例,為中小企業營造一個健全、公平的經營環境,加強對中小企業的保護和扶持。
2.構建完善的中小企業信用評估體系和信用擔保體系。我國亟須建立多層次、多功能、多渠道的信用擔保體系,為不同的中小企業提供不同層次的信用擔保。應建立公開、透明、信息共享的咨詢平臺—中小企業網絡信用系統。該系統通過整理、加工和儲存收集來的中小企業的信用信息,形成信用檔案數據庫,為銀行和其他信息使用者了解企業信用和信譽狀況提供服務。
3.建全中小企業板塊,拓寬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
我國應建立多層次、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中小資本市場體系。中小資本市場體系應主要包括兩個層面:二板市場和區域性小額資本市場。二板市場主要解決處于創業中后期階段的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區域性小額資本市場則主要為達不到進入二板市場資格標準的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
4.逐步建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補償機制。在這種機制下,地方擔保機構直接面對中小企業,通過為中小企業進行信用風險分析評價,為企業提供貸款擔保。再擔保機構直接面對擔保機構,通過與擔保機構簽訂再擔保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擔保機構按預定支付再擔保費,再擔保機構則按照與擔保機構的約定比例承擔相應的風險。
1.更新理念,強化中小企業融資。近年來,為進一步搞好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業務,各商業銀行逐步建立了包括風險定價、獨立核算、貸款審批、激勵約束、人員培訓以及違約信息通報等機制,不斷加大產品創新力度,小企業金融服務狀況得到明顯改善。但多數金融機構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在實際操作中還是顧慮太多,貸款的數量也極其有限。
2.提供特色服務,開發新型信貸產品。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商業銀行應圍繞專業和特色市場,積極創建特色支行,推廣特色業務,如根據中小企業的不同性質,提供特色的營銷模式、特色信貸產品、特色服務方式等,使銀行既能充分開展業務,又能防御信貸風險。
3.確定商業銀行的貸款比例,保證貸款數量。一是銀行制訂保障中小企業貸款的機制。從銀行角度來說,需要建立一套機制保障中小企業貸款。建議管理部門限定各家銀行對于中小企業貸款需要達到的比例,適當放寬銀行業小企業貸款不良率容忍度,制定更為靈活的專項管理辦法,引導銀行貸款流向中小企業。
4.加強中小企業貸款的風險管理。我國在整個法律制度安排中,缺乏對信貸人權利的保護,嚴重影響到中小企業融資的有效性。近幾年來,為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國家已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但這些政策能否長期有效,關鍵還在于信貸人權利是否在制度上和法律上得到切實保障。加強對債權人的保護,需要進一步完善貸款擔保的法律和制度框架,特別是擴大可抵押資產的范圍;建立統一的財產抵押登記體系;建立高效的破產制度,使債權人能夠低成本地實現擔保利益。
建立健全中小企業金融支持社會輔助系統,主要是完善包括中小企業服務中心、輔導中心、咨詢中心、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在內的社會化中介機構和以貸款評估、信息咨詢、管理咨詢、技術合作等為主要內容的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1]Schmidt-MohrU.Rationing versus collateralization in the Competitiveand Monopolistic Credit Marketswith Asymmetric Information[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7,(41):1321-1342.
[2]鄭曙光.民營中小企業融資新政:金融創新的制度基礎與法制化路徑[J].中國軟科學,2012,(6).
[3]樊綱.金融發展與企業改革[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61-63.
[4]郭娜.政府、市場、誰更有效—中小企業融資難解決機制有效性研究[J].金融研究,2013,(3).
[5]林毅夫.服務民營中小企業,銀行貢獻社會和諧[J].新金融,2007,(2):17-18.
[6]尹丹莉.當前我國財政扶持中小企業融資的政策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1,(8):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