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克攀,葛忠強,高琳琳,韓英煥
(1.沈陽工程學院公共外語教學部,沈陽 110136;2.沈陽工程學院國際教育學院,沈陽 110136)
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目前,高校采取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種:設置心理咨詢室,為主動上門求助的學生提供咨詢;通過各種調查方式“圈出”個別問題較嚴重卻不愿主動尋求幫助的個體,并啟動危機干預;開展相關專題的講座、設置心理健康宣傳日,宣傳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然而,從實踐效果來看,上述方式只能傳遞給部分學生一些排解負性信息、負性情緒的方法,而對于如何建立積極向上、正面快樂的心理情緒,大部分學生還是一無所知。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是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而積極心理學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優辦法。
21世紀以來,以塞里格曼(Seligman)和西卡森特米哈伊( Csikszentmihalyi)著寫的 Positive Psychology為標志,積極心理學突露鋒芒,矛頭直指在過去近一個世紀中占主導地位的消極心理學模式。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利用心理學目前已經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種心理學思潮。提倡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對人的許多心理現象(包括心理問題)做出新的解讀,從而激發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并利用這些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來幫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賦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并獲得良好的生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目標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發展性目標,即幫助學生不斷正確地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質;二是面向部分或個別學生的調適性目標,即對少數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使他們盡快擺脫障礙,調節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自我教育能力;三是在教育的過程中發現并培養具有非凡才能的學生,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
1.以人為本原則
以“以人為本”的理念為指導原則,高等教育要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才觀。以學生為中心就是要以學生的全面而充分發展為本,真正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是要符合學生的精神需要和成才需要去了解學生、尊重學生;是要給學生提供最大的選擇機會,包括學習時間、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等等;是要既使學生正確地繼承知識,又使學生發展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當代教育是在探索全人類幸福的途徑,為現在和未來的人們能更好、更幸福地生活開辟道路。因此,現代教育離不開對人類本身的關注,“以人為本”理念應貫穿教育的始終。
2.積極( 欣賞)教育原則
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引導學生挖掘自(身的潛在積極因素,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隨著年齡的增長,思維的獨立性增強,大學生們喜歡懷疑、爭論,對別人的意見不輕易盲從。而積極心理學主張的“賞識教育”以人性為基礎,以賞識為先導,便于激發被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和潛在能力。不管是在課堂上還是在平時的生活里,教師應該用肯定的態度、欣賞的眼光、鼓勵的語言面對他們,以激勵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挖掘自身積極因素,體會美好人生。
3.個性與共性結合原則
在培養學生發展個性的同時也強調其融入社會的重要性。積極心理學的自我決定理論探討了人類三種相關的需要:能力的需要、歸屬的需要和自主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共性培養與個性發展的關系。不同高校、不同專業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各不相同的。比如理工科專業的學生普遍共性較強、缺乏個性發展,而外語院校學生的特點是個性充分、共性不足。在對共性強的專業的學生進行積極心理因素培養時應引導其多發展個性鼓勵創新;在對個性強的專業的學生進行積極心理因素培養時應加強其共性建設,鼓勵其多融入集體,增強集體榮譽感。
4.全方位原則
由于高校人數眾多,高校心理咨詢師或者輔導員接觸的學生有限,并不能接觸到每一名學生。此外,與心理咨詢師或輔導員相比,學生接觸任課老師的時間更多,任課老師的言行對學生的影響更大。實踐中,師生關系良好的班集體比師生關系一般的班集體更具有凝聚力,學生之間的關系也普遍比較友好。積極心理學提倡的“全員教育”理所當然地包括所有教師,還有學校各層面的領導、各部門的職工。只有全體師生員工共同關愛學生、鼓勵學生,才能創造真正和諧友好的校園環境。
5.開放( 終身)性原則
人既具有理性思維又具有非理性思維,即人的思維有其理性、合理的一面,也有其非理性的、不合理的一面。當人們按照合理的信念去思維、行動時,他們就會愉快、能與他人進行良好的溝通,并建立親密關系,通過思考和學習來推動行為,實現人生理想和價值的目標。這時個體在愛的體驗中生存與發展,他的情緒是愉快的,也就自然地可以體驗到幸福。合理的信念是個體體驗幸福的關鍵。教育者們應該幫助大學生們將所接受的幸福教育中傳遞的價值體系內化為自身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這種合理信念的支持下,通過自己的理性思維,個體可以用新的觀念和認識去取代舊的非理性的觀念和認識,通過思想去調整情緒、完善自我,使自己向好的方向發展。
積極心理學的學習和教育應不僅僅在在校期間,更重要的是,在畢業后的社會實踐中,畢業生們也能夠運用此心理學理論,積極調試自己身心來適應社會,朝著積極的走向創造社會。遇到問題時候,擁有積極的心態來解決問題,在一帆風順時,利用多種渠道,繼續學習,充實自己的頭腦和心靈。在積極心理的引導下,成為終身不斷的學習者和實踐者,這正是積極心理學指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學生能夠終身提醒自己用正確的積極的思維觀念來指導自己的思想行為,從而導致良好的情緒和正能量的結果。
[1]趙興萬.以積極心理學理念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1,(10).
[2]鄭蘭.積極心理學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1.
[3]張雪,楊占嶺,李瑋.積極心理學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幾點思考[J].才智,2012,(20):249.
[4]孟萬金.積極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5]周秀艷.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工會論壇,2011,(1):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