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文潔
作者信息:510220,廣東廣州,廣東省廣州市第五中學
yangwenjie197042@126.com
教學實踐表明,掌握一定的語法規則,才能正確地理解和使用語言。初中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能力的培養,離不開英語語法教學。如何進行語法教學,首先要了解初中英語語法教學的現狀。
《新課標》要求初中英語教學應努力做到:堅持英語教學的實踐性原則,改變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傾向;防止過于強調模仿、死記硬背、機械操練的教學傾向。這一要求影響著初中英語教師的教學。分析目前初中英語語法教學的現狀,可歸結為以下問題:
傳統的英語教學常用翻譯法,它的弊端已被大家認識到,目前,實踐性很強的任務型教學法和交際教學法被廣泛采用。使用多媒體形象生動地展示教學內容,師生互動,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開展,使得初中英語語法教學生動有趣。在這其中,一些教師很少講解英語語法知識;但還有一部分教師仍單一地采用“講解法”教學語法知識,用例脫離社會生活實際,講解枯燥無味,使得學生覺得學習無趣。
大班教學,學生人數多,教師實施課堂教學時“語法知識教學”與“用英語做事情”常常顧此失彼,讓所有學生都能掌握語法知識的目標在實踐過程中存在較大的困難。
可以說,探求初中英語語法教學策略是課程改革的要求。
認知心理學把認識的感性階段和理性階段結合起來,并把知覺作為認知的起點,強調人的心智的內在系統的作用。皮亞杰(Jean Piaget)認為,認識是主體與客體不斷作用的過程,幼兒在最先建立的動作圖式(action schema)的基礎上通過同化(assimilation,新接收的信息經過大腦的加工整理后和已有的知識結構相結合)、順應(accommodation,認知結構接受了新的信息自身作出的自我調整)、調節(equilibration,“同化”與“順應”之間的調節,表現為認知結構不斷完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水平)的不斷循環,逐步發展了認知能力。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諾(J.S.Bruner)認為,人的認識過程是通過主動地把進入感官的事物進行選擇、轉化、儲存和應用而進行的。他重視學習者已有的經驗和內在動機的作用。他主張讓學生獨立思考、改組材料、自行發現知識、掌握原理原則。發現學習的過程包括簡單講解后的歸納(舉出典型例子以得出一般結論,舉一反三)和通過錯誤后不斷摸索學習(學生通過嘗試錯誤和反復實踐來學習知識)。
筆者從認知心理學理論獲得如下啟示:學習者是主動參與意義構建的個體,其學習積極主動程度決定著語法教學的成效。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是否積極主動,不僅表現在學習情緒上,更表現在激活原有的英語語法圖式,積極主動感知新的學習內容,“同化”“順應”環節的思維活躍上。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在愉悅的情緒中進入學習狀態。其次是開啟、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其順利地進入教學內容的認知活動過程中。初中學生的認知發展已經進入形式運算階段,能進行抽象的邏輯思維,教師要借用一切教學手段,展示教學內容,采用歸納、演繹、類比、運用等教學方法,通過觀察、比較、歸納,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并掌握新的語言規則,逐步發展英語語言運用能力。
筆者根據初中英語《新課標》的要求,在認知心理學理論和發現學習法指導下,探析初中英語語法教學策略,把語法教學分為三步進行:課前導學,鼓勵學生“發現”語言規則;課堂創情景,讓學生在真實語境中學習掌握語法;課堂小測驗,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
語法的學習并非全部需要在英語課堂上完成,40分鐘的課堂時間是有限的,語法學習活動應拓展到課外。比如:組織學生課前看電影、學唱英文歌曲等活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語法學習積累豐富的感性認識,設計語法課導學案,引導學生發現新的語法規則。
1.“觀影唱歌”學語法
在交際語境中的電影經典臺詞、英語歌詞帶給學生的不只是語言的魅力,更多的還有深刻的情感體驗。布置學生觀看英語電影、唱英文歌、收集影片中的經典臺詞;截取2分鐘視頻播放;解說經典臺詞;模仿電影人物的動作和語音、語調,進行即興課堂表演等,讓學生感受英語的美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以身試法”說語法
每星期選取兩節課,安排5~8分鐘給學生上講臺說語法。學生將課余時間收集的諺語、成語等投影到屏幕上,對全班同學講解句子的含意、語法結構,然后其他同學對講授者進行提問、質疑。如果講授者能及時回答其他同學的提問、質疑,就算成功;如果不能及時解答,則要受罰——唱歌或表演節目。筆者美其名為“以身試法”說語法。“以身試法”說語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者,學生用多媒體演示個人或小組的學習成果,滿足了表現欲,激發了學習英語語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精心設計導學案
語法課前,教師通過集體備課,研讀教材,分析學情后制定課前導學案。課前導學案包括:(1)學習目標;(2)“語法觀察室”,即觀察所給的幾個句子,歸納某些語法規則;(3)“牛刀小試”,即嘗試運用語法規則等三個部分。課前導學案對學生的語法學習具有引領和指導作用。
通過課前的自主合作探究、討論和自學,讓學生自己去歸納語法規則,其中涉及觀察、比較、歸納、回憶等加工過程,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得到發展。
課堂上,教師必須設計和開展個性化的、多層次的學習任務,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促進學生實現語法知識的內化,使語法學習成為一個梯級認知過程(即觀察、比較、歸納、演繹)。學生要調動新的語法圖式,在聽、說、讀、寫的活動中,經過觀察,逐步推理出一些語法規則,在反復運用后,習得語法,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1.聽說結合,重在流利
(1)游戲激趣
游戲種類繁多,一般持續10分鐘左右。例如:①可將學生分成兩個隊,請一隊學生模仿某一日常行為(模仿開汽車、擦皮鞋、騎自行車、刷牙等);另一隊學生運用語法組句猜測其行為。②把日常行為寫在卡片上,或給學生提供情景圖片,讓兩隊學生運用語法組句、口頭描述卡片或圖片的內容。猜測與描述表達正確可得一分;錯誤的話則對方得一分。
(2)操練個性化
操練(drills),是一種集中、重復性練習的常見方式,其目的在于通過習慣的養成使學生掌握目標語言。它的缺陷是容易使人感到單調。如果我們把操練的內容和學生的真實生活聯系起來,那么語法操練就會顯得有趣。例如:操練不定式做表語,要求每位學生站起來說My dream is___,注意不能重復前面學生說過的話。T代表教師,S代表學生。
T:My dream is to visit Mo Yan.(pause)S1
S1:My dream is to study in a university.(pause)S2
S2:My dream is to be a doctor.(pause)S3...
(3)信息溝任務
為完成信息溝任務,可將學生分成雙人組或多人組來活動。每個學生接觸不同的信息,再將不同的信息集中起來解決問題或達成共識。在這樣的任務中,學生自然能感受到在特定語境下使用特定語法項目的區別。例如,在學習語法項目“一般將來時”時:
每個小組若干名學生,他們手上有兩種不同的紙條,相互之間必須使用一般將來時進行詢問,才能完成口頭報告。紙條1:Jack and Tim like travelling,so they decide to visit an old temple.Jack will buy the food.Jack has a radio.The radio says it is going to be rainy.
手里拿著紙條1的學生需要詢問對方來了解以下的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對方拿著紙條2,上面寫著:Jack and Tim like travelling.Tim will bring umbrellas and some water.They will start at 8 am.And they will meet at the No.2 bus station.他應要求需回答提問,且要與別人進行對話了解更多的情況(如表2所示),才算完成自己的任務。

表2
在口語互動的過程中,他們需要用到“疑問詞+will+動詞原形”。語法教學中,學生將熟悉的單詞、詞組和結構用新的、不熟悉的方式重新組合,創造性地運用語言表達與交際,教師巡堂,通過及時的指導,使學生正確運用語言規則,使新的語法規則成為學生的語法圖式。
2.讀寫結合,重在準確
語法對語言的流利程度和意義表達準確程度的影響,在閱讀和寫作中更為明顯。筆者認為,以下讀寫活動能使學生通過上下文語境,不僅掌握語法的形式,而且能關注到語法的意義及其功能。
(1)完成對話
初中的起始年級我們從完成對話開始,要求學生根據對話提示,完成對話,這有助于學生加強句子結構和單詞的位置,檢驗學生在對話語輪中運用語法,以便做出恰當的表達。例如7上牛津版Unit 1語法:一般現在時。課本中設計了這樣的練習:
S1:①Does Sam go(go)to school by bus?
S2:No,he②____.He③____(go)to school on foot.
S1:④____Sam and his friends____(play)games during the morning break?
S2:Yes,they ⑤_____.
S1:What⑥______Sam _________(do)after school?
S2:He⑦_____part in the school band practice.
(2)短文填空
短文填空有助于學生聯系上下文語境辨別運用語法規則,進一步熟悉語法的形式以及它的語境功能,而不是孤立地進行無意義的單個句子的學習。例如:學習被動語態時,我們設計了這樣一篇短文填空:
It was a cold morning.A dog_________(fall)into the gap near the road.“The dog___________(must/hurt).He__________(should/take)to the pet hospital.Some doctors__________ (must/call).”said Mr.King.The ambulance came.“The dog___________ (need/not/send)to the hospital.Some food and hot milk__________(should/give),it’s just hungry.”Mr.King__________ (tell)by the doctor.So the dog__________ (look after)by Mr.King and became his family member.
(3)話題寫作
話題寫作要關注語法項目具有的功能意義。例如:學習一般現在時時,它的基本用法之一是表示經常的、習慣性的動作或狀態。我們給出一篇daily life的例文,經過讓學生閱讀后討論,幫助學生從文中提取相關的句型和詞匯,分析需要何種語法表達形式,熟悉本結構。寫作過程中讓學生經構思(激發創意、記錄創意)、草擬修改(反饋—同伴互評,自我訂正,教師回應)、編輯、終稿,寫自己的daily life。
訓練要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與學生的知識能力相適應。比如學生在寫作完成后,與同學的作文進行比較,發現哪些句子寫得好,再對比修改自己作文的不足之處。實踐證明,讀、寫結合能提高學生的觀察思考能力,增強語言使用的規范性。
為檢查教學效果,課堂小測是必要的。測驗是復習功課的最好機會。從學生角度而言,經過測驗的考核,能了解自己的學習成績,可以明白學習上的得失,成績好的繼續保持或求得更好;差的則希望迎頭趕上或力求進步。這兩種情況皆可激發繼續學習的動機,尤其是成績較好的,對于知識的熟悉與成就的喜悅,就是最好的再學習動機(亦即學生獲得了正面的加強)。
從教師角度而言,測驗也能對教師的教學效果顯示一些值得參考的意義,它可以澄清課程與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教師可由學生受測的結果明了是否達成教學的目標,教材是否選擇得當,施教的方法是否正確,學生有什么學習困難等。教師至少在完成某一個教學單元,或一學期的教學之后作適當的考核,以改進教學過程中的缺失。
因為是大班教學,學生的水平各不相同。因此,測試題需分為兩層。再由教師對學生進行分層次的語法項目檢測,了解學生對語法要點的掌握,以便做好下一節課的教學設計。
第一層次的檢測題是單項選擇題或者句形轉換。側重對語法形式的檢查,是全班學生的必做題。
例:根據要求改寫句子。
She does a lot of homework to help her mum.(改成一般疑問句)
______she______a lot of homework to help her mum?
第二層次的檢測題可以是較短的短文填空,考查在上下文語境中對語法的掌握。學生根據完成第一層次題目的情況,可以挑戰沖刺第二層次的題目。
實施測驗時,我們需要注意避免過多需要死記的知識,注重思考與應用的問題;事先通知學生舉行測驗的目的與時間,給學生有測前復習的機會;盡快評定成績,使學生對自我的學習情況有所了解并及時采取對策。
初中英語教師要分析講解語法規則,進行練習時側重語言形式的正確運用。一旦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就會不自覺地退出學習主動者的位置,被動地學習。將認知心理學理論和發現學習法運用于初中英語語法教學,創設學生熟悉而生動的情境,開展游戲、交際等教學活動,能使學生充分調動起原有的語法圖式,進入同化、順應等認知過程,在互動合作中主動地感知、發現語法規則,在運用中掌握語法規則。同時,其認知能力可得到不斷的發展。可以說,認知心理學理論和發現學習法給予初中英語語法教學新的理念與新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