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林
摘 要:本文從高校協商民主內涵、建立意義、機制模式、保障措施等四大方面對高校民主管理中的協商民主機制做一探討。
關鍵詞:高校;協商民主;機制;研究
一、高校協商民主內涵
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學術界興起了協商民主理論研究的熱潮。不同國度和學術背景的學者如哈貝馬斯、羅爾斯、吉登斯、米勒等都孜孜埋首于探求這種新的理論轉向的內在理路。梳理這些學者的研究成果,關于“協商民主”的內涵無外乎是:協商民主是一定的協商主體通過對話、討論、審視等方式及機制實現有序協商參與,從而賦予決策和立法合法性的一種治理形式。與“協商民主”相比,“民主協商”則專指政治協商,是中國共產黨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和正確處理統一戰線內部關系,實行互相監督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派長期合作的一種重要方法。協商民主比民主協商涉及的范圍更廣,民主協商是協商民主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
協商民主衍生的“高校協商民主”則是指在高等學校中,黨內人士、民主黨派人士、無黨派民主人士及在校學生之間通過對話、討論、協商、審視等方式,參與高校教學、科研、師德、學風、文化、后勤等方面活動,從而為高校決策提供建議或意見的一種民主管理形式。
二、我國高校建立協商民主機制的意義
(一)擴大了民主管理參與范圍。根據《學校教職工代表大會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2011第32號)規定:學校教職工代表大會是教職工依法參與學校民主管理和監督的基本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保障了我國各類學校民主管理工作的開展。然而,由于教職工代表大會的參會者是教職工的代表,故在高校民主管理參與的廣泛性上,教職工代表大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高校協商民主的參與者涵蓋了黨內人士、民主黨派人士、無黨派人士及在校學生。
(二)深化了民主管理公平內涵。教職工代表大會下的高校民主管理是一種傳統代議制的自由主義民主,傳統民主理論的公平只體現在投票形式上,缺乏充分掌握信息的公平,參與集體決策過程中發言機會的公平。高校協商民主強調協商的參與者在形式和實質上的公平,力求重塑高校師生參政議政的熱情與信心,擔負起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責任,貢獻自己的力量。參與者們在一起求同存異,只要是推進學??茖W發展的好建議、好想法都可以暢所欲言,有利于營造民主的氣氛,有利于暢通民主渠道,有利于學校的改革發展和穩定。這種廣泛的代表性、包容性,使得高校更好地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推進了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建設。
(三)保障了民主管理決策質量。在現行的高校民主管理中,決策參與通道狹窄、決策過程不透明等問題仍然存在,這些問題反映了在決策中沒有體現平等參與、討論協商的決策理念,這直接影響了高校決策的質量。廣泛性參與的高校協商民主,一改現有高校內部決策過程的一團和氣狀況,往往通過論辯的形式,各抒己見,將眾多不同意見在一起相互磨合、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形成較為科學的決策。并且建立決策反饋機制,在決策產生以后,對多方面、多層次的反饋意見,通過個人(校長信箱)和群體反饋機制(工會、團委、學生會等)對決策及時檢驗與評估,影響政策的調整與完善。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民主管理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化。
三、我國高校協商民主機制模式
(一)廣泛性。目前,高校需通過搭建全方位的民主參與平臺,來容納各類行為主體進行民主參與。(1)以教職工代表大學為基礎,加強校、院(系)兩級教職工代表大會建設;(2)創新基層黨組織的設立和運作方式,構造更多更細的參與機制,提高廣大黨員在學校公共決策中的地位和作用;(3)完善多黨合作的制度建設,構造校園獻言獻策、多黨合作的制度平臺,充分發揮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決策作用;(4)加強學生會和學生社團的建設,暢通利益訴求和表達的渠道,充分尊重廣大學生的決策主體地位。
(二)公開性。當前,高校公共事務的公開性已由高校現行的“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制度做了保障,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仍存在著不公開、不透明的現象。在一些復雜問題上,有的領導從穩妥出發,剝奪了廣大師生的知情權。高校協商民主要把握好協商的形式與內容。在形式上,盡可能舉辦民主懇談、民主議事會,學校重大會議的參會、旁聽,以及網絡參與等,通過這樣的形式,促進民主黨派人士、無黨派民主人士及在校學生積極參與到學校各項事務的協商之中,參政議政、建言獻策,推進學校的科學發展。在內容上,要包涵學校各個方面的發展和建設,尤其是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等高等教育的職能發揮上,提出真知灼見。另外,還要及時反映涉及到學校各個方面根本利益的要求和意愿,最大限度化解矛盾、推動發展,促進校園和諧。并使得協商民主的形式與內容相統一,發揮出協商民主的效果。
(三)價值性。高校協商民主的最終成果是形成科學的、民主的決策,從而指導高校的改革與發展。切實維護高校黨內人士、民主黨派人士、無黨派人士及在校學生的權益,是高校協商民主決策的核心。高校協商民主在協商主體廣泛性參與,擴大協商民主公開性基礎上,應有討論與論辯的程序設計與制度安排,應強化政策論證的力度。這樣的目的在于:使不同眾多參與主體的分歧與對立的觀點,通過論辯來剖析和論證, 緩和與消解利益的沖突,從而形成較為有效的決策。另外,實際決策必須對參與觀點有所回應,經過充分協商的決策方案,應該充分考慮參與過程中各類觀點的應有價值,公開評判,合理取舍,對于沒有采納的意見、建議,也應向當事人做出有說服力的解釋和說明,以期取得理解和同意,由此才能保證參與行為的有效性。
四、如何保障我國高校建立協商民主機制
(一)明確高校協商民主的基本問題。明確高校協商民主“與誰協商”、“協商什么”、“何時協商”等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的目的即是:擴大協商主體范圍、明確協商內容、增強協商價值。
(二)規范、完善“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1)定期化。教職工代表大會必須按期召開,一般一到兩年召開一次;(2)具體化。學校的哪些問題必須交給教職工代表討論、協商和決定,必須有明確的規定;(3)程序化。學校的重大決策要有法定的程序,這些在學校教代會實施細則中要有明確的規定,以保證決策的程序化、科學化;(4)民主化。參加教職工代表大會的教職工代表要通過民主渠道產生,要考慮各階層、各方面的利益要求,使代表具有一定的廣泛性;(5)規范化。學校的重大決策一經教職工代表大會商討決定,必須執行,一定要規范。否則,教代會就會流于形式,喪失它的權威性和吸引力。
(三)完善高校協商民主機制。高校協商民主應建立四種工作機制:一是建立協商內容的醞釀確定機制;二是建立協商活動的組織安排機制;三是建立協商成果的整理報送機制,協商成果的整理與學校黨政部門的辦事程序相銜接,使每次協商建議能夠及時進入黨政工作程序;四是建立高校協商意見建議的促進辦理轉化機制,即堅持和完善“黨委書記促辦—行政校長領辦—職能部門或學院承辦”三級聯動機制,把辦理建議和協商辦理實現有機結合。
(四)重點發展重大決策聽證制度。目前,我國高校管理體制采用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到學院基層,采用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輔之以學術委員會(或教授委員會等)制度和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類似于行政法學上的聽證程序,在高校重大決策中使用的還較少。尤其是聽證制度中的代表發言及論辯尤為缺乏。論辯主體反省自己與接受對方,兩相啟發,取長補短,都會帶來對決策問題及最優決策方案的嶄新理解,都有可能對科學決策有所貢獻。另外,整個協商的過程需以允許旁聽,以及通過現代網絡技術實時發布等形式公開,從而保障協商民主的價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