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遠+王劍雄
劍川縣位于滇西北橫斷山脈中段,屬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北大門,地處大理、麗江、香格里拉三個重點旅游區的交通樞紐和中間地帶,是大麗香旅游區內的新興旅游熱點地區??h域面積2250平方公里,縣境內最低海拔1973米,最高海拔4295.3米,境內有白、漢、彝、回、納西等16個世居民族,2013年末全縣總人口18.04萬人,其中白族占總人口的89.2%,是全國白族人口比例最高的縣份。
劍川縣開展旅游扶貧有著自己的考慮:
一方面,滇西是云南旅游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堪稱世界級休閑旅游天堂,“大理—麗江—香格里拉”旅游線路是全國知名的黃金旅游線,云南旅游產業近80%的貢獻率來自這條旅游線路。劍川位于“大理—麗江—香格里拉”滇西北黃金旅游線上的中心地段,大理—麗江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使得劍川到達大理、麗江和香格里拉三個知名旅游城市的時間都在2小時以內。劍川縣城到達大理機場、麗江機場、大理火車站的時間都在1.5小時以內,交通便捷,旅游區位優勢非常明顯。
另一方面,劍川屬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滇西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片區縣和云南省革命老區縣,是一個集老、少、邊、窮為一體的經濟欠發達縣份。全縣8個鄉鎮中有5個是山區鄉鎮,均為扶貧攻堅鄉鎮,其余3個鄉鎮三分之一的行政村居住在山區、半山區,居住條件差,基礎設施薄弱。2014年農村扶貧對象建檔立卡工作中,全縣共有4個鄉鎮被識別為貧困鄉鎮、26個行政村被識別為貧困村,識別出貧困人口30771人,貧困發生率為20.19%,仍然是云南省貧困人口分布較廣、貧困發生率較高的縣份之一,扶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
近年來,劍川縣委、縣人民政府努力將旅游產業作為支柱產業加以培植,并將扶貧開發工作列為全縣八項重點工作之一,鼓勵劍川本地居民參與旅游開發和環境保護,努力將旅游開發和扶貧開發相結合,充分利用當地的旅游景點開展旅游接待,制造和出售旅游紀念品,為游客提供服務等多種旅游服務方式,使當地民眾獲得豐厚收益,提高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以及自我文化認同感,積極探索扶貧開發與旅游發展相結合的新模式。
秀美劍川藏深閨
劍川縣內自然風光秀麗、名勝古跡眾多、美麗鄉村特色濃郁、白族文化積淀深厚、旅游資源豐富、交通區位優勢明顯,具有發展旅游產業的良好優勢。
這里是云南文明之源。曾入選2008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海門口文化遺址,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水濱“干欄式”建筑聚落遺址,考古發掘出土的碳化麥、彩陶、銅器、石范等2000多件文物,以確切的地層關系證實,早在5300多年前的劍川就有人類居住,3500多年前開創了云南“青銅文明”和“稻耕文化”的先河,是云貴高原青銅文明和青銅冶鑄技術的發源地之一,2014年劍川稻麥復種系統被列為第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開鑿于晚唐的石鐘山石窟于1961年同北京故宮、敦煌莫高窟等一起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金庸先生譽為“南天瑰寶”,為研究南詔、大理國歷史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2013年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認證為“千獅雙絕”的千獅山滿賢林,雕刻了九個朝代的石獅3268頭,其中最大的一頭利用山上巨石自然雕刻而成,高達25米,數量最多和個頭最大使之成為了世界之最。
劍川森林覆蓋率達77.83%,縣內自然風光秀麗,名勝古跡眾多,美麗鄉村特色濃郁。老君山屬“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八大片區之一,沙溪寺登街為世界瀕危建筑遺產,石寶山景區是全國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石寶山—沙溪古鎮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滿賢林千獅山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劍湖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劍川古城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沙溪古鎮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石寶山石窟、沙溪興教寺、劍川古城西門街古建筑群、景風閣古建筑群、海門口遺址、茶馬古道(沙溪段)同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劍川木雕歷史悠久,工藝精湛,1996年就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木雕藝術之鄉”,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全縣從事木器木雕產業人員達18000多人,其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民間工藝美術大師”2人,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1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21人。劍川木雕已形成了古典木雕家具、古建筑、現代家具、裝飾裝潢和旅游小件等五大類2000多個品種,產品遠銷127個國家和地區。
劍川是白族文化積淀最深厚、傳承最古老、分布最集中、特點最鮮明的地區。長期以來,白族群眾與其它各民族群眾和睦相處,榮辱與共,共同譜寫了民族大團結的新篇章,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風情,被譽為“白族文化的聚寶盆”。劍川是云南“文獻名邦”,有撰寫成都武侯祠“攻心聯”和書寫昆明大觀樓長聯的趙藩,題寫南京“總統府”的周鐘岳,編撰《社會主義簡史》的第一位白族共產黨員張伯簡等文化名人。民族節日和集會四季不斷,其中一年一度的石寶山歌會節最負盛名,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還有火把節、本主會、太子會、青姑娘節等傳統節日,從各個方面充分展現了白族人民純樸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才華。
近年來,劍川縣不斷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提升旅游服務水平,加大旅游宣傳促銷力度。以石寶山和沙溪古鎮為主要吸引點的白族文化生態旅游日益升溫,2014年1-10月份全縣共接待海內外游客235.49萬人次,同比增長85.63%,其中海外游客6.953萬人次,同比增長13.96%,實現旅游社會總收入17.51億元,同比增長41%。劍川正逐漸成為新的旅游目的地。
2014年,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將劍川縣列為旅游管理體制改革試點縣,組建“劍川縣旅游資源保護建設管理委員會”,把旅游資源保護、旅游產品開發、旅游行業管理和市場開拓等職能融為一體,按“大市場、大監管、大部制”模式將景區景點內的綜合行政執法進行整合,加強行政管理職能,提高綜合執法水平,加大統籌協調力度,推動旅游產業持續跨越發展。今年10月,中央編辦將劍川旅游管理和綜合執法列為了改革試點。同時,為進一步深化旅游體制改革,組建成立了劍川縣旅游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對我縣旅游文化資源進行整合、策劃、融資和開發建設,充分利用旅游文化公司、旅投公司融資平臺,吸引社會各方資本參與旅游文化項目建設,實現劍川旅游文化產業健康發展。
劍川旅游扶貧開發思路
劍川縣在實施扶貧開發工作中,結合扶貧工作特點,圍繞旅游產業所提供的增收渠道,深入論證、科學研究,依托縣內豐富的旅游資源,根據新時期扶貧開發的新要求,在扶貧開發項目規劃時,將產業培植、基礎設施建設、安居房建設等項目與旅游開發規劃相結合,積極探索扶貧開發與旅游發展相結合的新模式,努力把劍川縣打造成為扶貧開發與旅游發展相結合的示范區。
劍川縣在基礎設施建設中努力實現扶貧開發與旅游開發的“雙推進”。按劍川旅游產業發展及群眾需求,在實施扶貧開發工作中,要努力完善農村交通網絡,加強通村道路改造,逐步完善農村道路、停車場等基礎設施;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工程,提高農村居民生活用電保障水平;消除自然村、交通沿線和旅游景區通信盲區,完善和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努力提高旅游景點的基礎服務設施建設水平,為旅游產業的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硬件環境。同時,引導當地廣大貧困群眾積極參與到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之中,為旅游產業發展提供各類產品和服務,并實現增收致富的目標。
在產業培植過程中努力實現扶貧開發與旅游開發的“雙推進”。金華鎮文華村群眾有著悠久的繡花產品制作傳統,生產的繡花鞋等各種刺繡產品深受廣大游客喜愛,市場需求很大。近年來,刺繡產品已成為劍川縣旅游產品的重要代表。為進一步提高刺繡產品的生產能力,在實施金華片區綜合扶貧項目中,安排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5萬元,購買了100臺刺繡機扶持文華村刺繡合作社提高系列刺繡旅游產品的生產能力。
為提高劍川縣旅游餐飲市場的食材品質,金華片區綜合扶貧項目中安排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50萬元,購買優質奶牛200頭,發放優質土雞11萬羽。該項目有力推動了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并為旅游扶貧開發積累了寶貴的工作經驗。
針對沙溪鎮和老君山景區現有游客住宿接待能力弱的現狀,劍川縣在黑潓江片區沙溪扶貧綜合開發項目和老君山鎮扶貧開發整鄉推進項目規劃中,整合資金425萬元,補助沙溪和老君山貧困群眾建設符合當地建筑風格的民居客棧420間,日接待游客住宿能力將增加700多人。
為了豐富旅游產品種類,增加當地群眾收入,劍川縣扶持當地群眾種植旅游農特產品——地參,沙溪鎮每年種植面積將達到4000畝以上,每畝收益突破6000元。黑潓江片區沙溪扶貧綜合開發項目安排50萬元專項財政扶貧資金,補助當地貧困群眾集中種植油菜2000畝。為了提高老君山周邊村落貧困群眾增收致富水平,在老君山鎮扶貧開發整鄉推進項目規劃中,劍川縣整合資金800萬元,扶持當地貧困群眾種植瑪咖、秦芄等中藥材,養殖土蜂、山羊等能與旅游消費市場有機結合的農特產品。
在深度貧困自然村整村推進中,劍川縣努力實現扶貧開發與旅游開發的“雙推進”。一是根據華叢山片區的貧困狀況,以及該片區毗鄰沙溪古鎮、擁有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的實際,劍川縣積極向上爭取專項扶貧項目,總投資780萬元專項財政扶貧資金,用于華叢山散居少數民族綜合扶貧建設。通過項目的實施,使該片區的基礎設施、群眾住房條件、公共服務水平都得以改善和提升,滿足各方游客到此旅游的基本需求,促進該片區生態旅游項目的健康發展。二是安排資金300萬元,用于建設馬坪關古村落的通村道路,完善村內基礎設施,修繕村內古建筑。使更多的游客能以便捷的方式到達極具特色的傳統古村落——馬坪關,進行體驗式旅游,引導馬坪關貧困群眾積極參與旅游服務,以此增加群眾收入。三是爭取資金1000多萬元,扶持石龍村道路建設、村莊環境整治、路燈安裝、民族文化傳承保護等工作。通過項目的實施,處于石寶山風景區之中的石龍村必將成為劍川白族文化生態旅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劍川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基礎設施滯后,群眾可支配財力弱,引導貧困群眾發展和參與旅游產業開發,政府必須整合各類資源,集中各方可用財力,通過各種方式加大對貧困群眾的扶持力度:
1、加大金融扶貧力度。在實施特色旅游產業扶貧項目過程中,單一依靠專項到戶補助資金,很多貧困群眾是無力發展和培植家庭增收產業項目的。針對此類情況,劍川縣將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的導向作用,用活用好創業貸款、小額到戶扶貧貸款、“紅色信貸”、貧困村互助資金等財政貼息信貸資金。根據旅游扶貧產業的發展需求,加大對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貧困農戶的資金支持,通過示范戶帶動貧困農戶在發展本地優勢旅游扶貧產業中實現增收致富。
2、積極推行合作經濟,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實力。積極探索“合作股份”運行機制,逐步擴大行政村“合作股份”集體經濟試點范圍,加大對試點村的指導和扶持,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從而帶動貧困地區和群眾脫貧致富。
3、努力整合項目資金,加大對鄉村旅游扶貧重點示范村的扶持力度。寺登村、石龍村、新和村、水古樓村、三河村、文華村、獅河村、彌井村等村旅游資源豐富、特色鮮明,是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示范村,是劍川縣發展旅游扶貧產業的重點村落。在建設過程中,劍川縣將有效整合新農村建設、扶貧、民宗、旅游、財政等方面的項目資金,加大資金投入,努力將這些重點村打造成設施完備、各具特色、安居樂業的旅游扶貧示范村、扶貧開發的樣板村。
4、積極爭取社會力量,加大旅游扶貧資金投入。在開展旅游扶貧工作中,劍川縣將積極與中國電力建設集團、中央美術學院、云南省交警總隊等對口幫扶部門溝通聯系,加強與“樂施會”等慈善組織的合作。結合旅游扶貧規劃,積極申報社會扶貧項目,努力爭取更多的社會幫扶力量和慈善資金參與旅游扶貧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