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啟萍
產業化扶貧是新一輪扶貧攻堅的重要手段,它要求貧困地區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以市場為導向,以增加貧困群眾收入為中心,變“輸血”為“造血”,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生存、發展問題。河池市作為廣西扶貧攻堅的主戰場,2012年全市7個縣被列為新時期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經過幾年來的探索和實踐,河池市大膽開拓產業化扶貧新思路,推動扶貧開發工作邁上新臺階。
據統計,河池農民人均純收入已由2011年的4118元增加到2013年的5220元,年均增長13%以上;2011年以來全市共有78萬多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河池實施產業化扶貧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貧困村正經歷著巨大的變化:南丹縣城關鎮四山村實施300畝紅陽獼猴桃特色水果種植項目,帶動了貧困農戶48戶,去年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農民喜上眉梢。項目收效顯著,其他村紛紛效仿,南丹縣芒場鎮者麻村去年得到扶貧產業項目扶持,種植紅陽獼猴桃625畝,預計收入1250萬元。
河池市采取重點培育、連片開發、精準扶持、貧困戶全覆蓋等措施,創建產業化扶貧新模式,引領貧困農民學技術、抓本領,做強做大可持續發展增收的扶貧產業,逐步斬窮根、脫窮帽,促進農村經濟持久繁榮,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當地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生存和發展問題,產業化扶貧走進發展新常態。
重點培育,實施連片產業扶貧開發
河池市結合本地特色資源、農民意愿和市場需求,實施“整市推進”連片開發產業扶貧新模式,調整產業結構,在全市11個縣(市、區)分別實施“十百千”產業扶貧示范工程項目,重點培育壯大收益好、見效快的支柱產業,在全區率先實現“十百千”產業扶貧示范工程項目全覆蓋。2014年投入扶貧產業資金共7471.4萬元,把核桃、桑蠶、家禽、肉豬、油茶、特色水果、毛葡萄、糖料蔗、板栗、水產養殖等10大產業確定為扶貧主導產業,集中全市力量,以“會戰”形式推進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特別是針對大石山區糧食種植困難的實際,按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兼收、富民產業和富縣產業兼顧、短線產品和長線產品兼有的“三兼”原則,把核桃作為整市推進的扶貧主導產業,全力推進產業建設,力爭到2015年全市核桃種植面積發展到200萬畝,到2020年全市核桃種植面積達500萬畝,使河池成為廣西乃至全國主要的核桃生產、加工基地。
精準扶持,推進產業全覆蓋貧困戶
“重點培育支柱產業,推進產業全覆蓋貧困戶”是河池市成功實施開發扶貧“整鄉推進”大安示范區建設的主要做法之一,是解決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困難問題的有效途徑。2014年以來,為推廣產業全覆蓋扶持貧困農戶的經驗,河池市深入開展建檔立卡工作,精準識別出684個貧困村、273059個貧困戶和1002480個貧困人口,按照“一村一品、一戶一冊”的方案,培育貧困村支柱產業,落實產業扶持幫扶措施。全市共派駐貧困村的工作隊725個,駐村干部1761人,落實貧困戶幫扶責任人27190人,制定幫扶計劃19301個,落實幫扶單位765個,制定貧困村幫扶計劃275個,力爭實現產業覆蓋全市貧困農戶。
加強培訓,提升貧困農民素質
在工作中,河池市制定能人帶領激勵政策,加強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提升貧困農民基本素質。全市共成立94個村級扶貧互助協會,615個互助小組,入會農戶6181人,其中在冊貧困戶4943人,占入會農戶的80%。通過“能人帶動貧困戶、產業帶動千萬家”的形式,充分發揮致富帶頭人的示范引領作用,為群眾免費提供技術指導、銷售信息等服務。通過邀請專家能人到田間地頭開展種養實用技術培訓的方式,河池全年培訓8665人,提高了貧困農民的基本素質。不定期組織貧困村種植需求戶代表到市內外種植示范基地實地參觀考察,增強了貧困村群眾發展產業致富的信心。
引進技術,促進貧困農民增收
樹立“科學技術是產業發展的生命線”的理念,從2014年5月起,河池引進永業集團等擁有先進技術的企業協同開展科技扶貧產業開發示范性項目建設,使用動、植物“生命素”營養液為農產品增產,在全市銜接落實了五縣十地“科技扶貧生命素項目高產示范區”。糖料蔗、獼猴桃、桑蠶業、黑山豬、紅薯、水果葡萄等產業項目在使用引進的技術后,產量都有所增加,產品質量明顯提高。優良技術的引進,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扶貧產業生命力,給產業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帶來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