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內江市威遠縣向義鎮大沖村有個“林三爺”——林樹清,是大沖村第一個大學生,曾任威遠縣縣長和內江市人大副主任。退休后,他回到大沖村,不僅與鄉親們打成一片,還為大沖村的建設出謀劃策,帶領村民們走上了致富路。提起“林三爺”,村民們都毫不吝惜贊美之詞,紛紛夸贊這個領導“能干得很”。
大沖村曾是一個非常貧困的鄉村,村支書吳金容回憶道:“以前的大沖村人均純收入不到一千元,經常有人偷雞摸狗,有一家村民擔心自家羊羔子被偷,晚上就拴在床腳邊,但第二天早上發現還是被偷了。村民們住的是土墻茅屋,年年都是看天吃飯。”
如今,大沖村人均年收入已增至14600元。村里修上了戶戶通公路,土墻房全變成了“小洋房”,電話、手機、光纖、電視也已普及,小汽車、空調更是早已進村。不僅如此,大沖村多年來沒有發生一起治安刑事案件,從過去的貧困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村”。大沖村的這些變化,都和“林三爺”分不開。
“林三爺”常和鄉親們一起挑糞、插秧苗,田間農活也都會做。他帶領鄉親們建成水泥路78條,全長26.93公里;為附近5個村新修橋3座、整修橋2座;開展大頭菜種植,產品遠銷省內外,他個人也先后榮獲“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四川省優秀共產黨員”、“2012年感動四川十大人物”等榮譽稱號。他將“共產黨員永不退休”作為自己的的座右銘,是真正的永不退休的扶貧人。
多方協調 基建開啟致富門
“這個村子為啥這么窮,瓶頸在交通。” 林樹清研究發現,要讓大沖村脫貧,必須先修路。過去的大沖村無公路無橋梁,是三面環水的“孤島”,在村口中渠河上僅有一截一米多寬的石橋墩,且大多時候沒在水下。就因路不通,村民每次賣肥豬都要請人抬到5公里外的場鎮上去,人工費就占賣豬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
林樹清回大沖村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發動大家修路。修路要過鄰村,要占村民的地,他就挨家挨戶登門拜訪做工作。他自己掏錢買煙,見人就遞,見人就講理,有時還要請吃陪喝。幾個月下來,鄰村的人被感動了,同意讓他占地修路。
在修路的過程中林樹清也付出了很多,吳金容說起一個插曲,由于修路要過一位村民的地,該村民死活不讓過,“后來三爺去了,做工作還是不行,三爺最后就跪下了,我們所有在場的人都哭了。”
土地雖然協調好了,但是修路的錢從哪里來?林樹清說:“第一個,老百姓捐資、集資;第二個,發動社會捐資,有好多企業經常十萬八萬地向外捐;第三個方面就是去申請項目,比如說農田項目、水電項目、科技扶貧項目等等。還有一個渠道,就是村干部、村民小組長,大家把房產證(宅基地證)抵押,向銀行貸款。”
為修路,林樹清放棄了所有休息時間,退休后天天 “泡”在工地,工程初期,他每天必跑10多個工地,到每個工地把好質量關;為修路,他用去了工資的一大半,兩次放棄了市人大常委會組織到美國考察學習的機會;為修路,他買回了專業書籍,四處請教專家,成了修路架橋的行家,附近的寧靜村、石象村等5個村都請他去修路架橋。
在林樹清家堂屋下面赫然擺放著他親手繪制的《大沖村公路建設示意圖》,室內家具陳舊,一臺舊冰箱內放著一袋米、一包玉米粉和一把干面。村干部說,三爺平時干活晚了,就吃點玉米粥,熬點稀飯,炒盤紅苕尖,從不接受村民的吃請。
“三爺賬也算得精,”村會計徐津忠說,“他經常拿著計算器算賬至深夜,以致建筑老板怕跟他談工程。”村主干道水泥厚22厘米,山重四級水泥路,路緣石平均每公里達1500方,每公里造價26萬多元,行家們說按定額應該在30萬元以上。
為幫助村民爭取修路項目資金,這位70歲的老人十年來跑遍了各個政府部門,先后爭取了80多筆、數百萬元的項目資金,大沖村終于修起了村里的一條致富路——金大路。十多年來,他籌資新修3座橋、整修2座橋,共228.5米長,座座造價低,質量優。“金大路”竣工12年多,進出10多萬噸物資,包括承受二三十噸的重型車,仍完好如初。政府要獎勵林樹清1.41萬元,他卻推脫了:“為老百姓辦事,不應得獎金。”
水是農業之命根。從2005年開始,“林三爺”跑項目籌集資金,改造磚渠4.9公里,打防旱池30口,維修山平塘28口,維修電灌站1座,大沖村由過去的旱片死角變成了旱澇保豐收村。
小小大頭菜 種出億元產業鏈
林樹清讀大學時學的是農業,他回鄉后從小小的大頭菜看到了致富的商機。“我們的思路是‘一路、二水、三產業、四增收、五科技,要致富,沒有產業不行。”林樹清說,“解放前大沖村就有種大頭菜的傳統,那時大頭菜是干腌著,到時候拿出來吃。”
為了讓大沖村的大頭菜更具市場競爭力,林三爺請來市里的農業專家,改良了大頭菜品質。剛開始村民們種植積極性不高,林樹清就和村干部一道試種,經過兩年多的提純選優,大沖村培育出了自己的新品種“香型大頭菜”,村里又引入龍頭企業,形成了產、供、銷一體的“香型大頭菜”產業,產量增加兩倍。由于色澤純亮、香甜可口,售價比外地的高出兩三成。
目前,大沖村全村大頭菜種植面積達2551畝,僅此一項全村就收入400多萬元,人均增收3200多元。每逢9月,村民們就開始播種,大約3個月時間大頭菜就成熟了。經過該村自建的加工廠加工后,大頭菜遠銷兩廣一帶,部分出口韓國,產值達890萬元。以大沖村為中心,周邊種植大頭菜種植面積達到了4.5萬畝,年產值1億多元,形成了獨特的大頭菜特色產業鏈;還引來外地老板長年駐村辦廠,村民們在廠里打工年增收 70多萬元。
“大多數顧客對我們的大頭菜都很滿意,為此我們還專門注冊了商標。”吳金榮說,現在村子里的大頭菜根本不愁銷路。
關心下一代 做永不退休的共產黨員
大沖村有一個“關心下一代”工作小組,還有一個“留守兒童之家”。吳金容介紹,這都是在“林三爺”的建議和過問下成立的。村里的孩子上學遠、讀書難,林樹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為此,林樹清從公交公司聯系來班車接送學生上下學。現在,每天有8班客車開進村,孩子們的上學路不再泥濘,也不用起早貪黑了,孩子們開心了,家長也放心了。
此外,林樹清還千方百計籌措到65萬余元資金,維修共華中心校和大沖村小的教室、平整操場、購置教學和體育設施等,讓孩子們有了一個較好的學習環境。
在大沖村,村民對“林三爺”充滿感激:“多虧了‘林三爺,我們才有現在的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