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海英+郭霞+卓金秀
[摘 要] 我國農村社會工作研究一直處于低潮時期。“三農”問題的解決和新農村建設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社會工作的發展。學者們從反貧窮問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農村養老問題等方面來研究農村社會工作,從宏觀到微觀,層層深入探析,為農村社會工作本土化打通脈絡。“政府主導、社會工作者引領、農民廣泛參與”的農村社會工作介入模式和以能力建設為核心的方法是農村社會工作的研究成果,但由于我國農村社會問題復雜,農村社會工作還應不斷深入。
[關鍵詞] 農村社會工作;研究現狀;展望
[中圖分類號] F270 [文獻標識碼] B
農村社會工作是相對于城市社會工作而言的社會工作領域,是專業社會工作者和實際社會工作者(政府或準政府社會工作者)合作,以村莊為基礎,持守社會公正、社會關懷和真誠信任的理論情懷,以重建政府與農民信任關系和農民的自信心、自尊和權利意識為根本宗旨,通過社區工作、小組工作和個案工作等方法開展各種活動,實現農村的和諧發展。農村社會工作在我國的開展主要是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由梁漱溟和晏陽初等一批學者帶頭發起,之后農村社會工作的發展一直處于低潮甚至是停滯的時期。20世紀80年代后,農村社會工作研究主要包括農村社會救助工作、農村社會保險、農村社會優撫和農村社會福利,這期間學者比較注重宏觀上的政策研究。近年來,解決“三農”問題的制度背景日益成熟,為新時期農村社會工作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當代農村社會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會工作介入新農村建設的可行性分析、農村社會工作的內容、介入模式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本文通過梳理、評述學術界的相關研究,形成綜述,以求為我國農村社會工作的發展提供參考。
一、社會工作介入新農村建設的可行性分析
解決“三農”問題和新農村建設為農村社會工作的發展帶來了契機與挑戰。眾多學者對農村社會工作介入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進行了探析,許多學者認為農村社會工作自身的特質決定了其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必不可少的角色。社會工作作為預防和解決社會問題、維護社會穩定的專業力量,將會成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農村的中堅力量。還有學者分別從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貧困農村地區發展、留守婦女問題、農村養老福利問題、農村社區建設問題等方面旁證了農村社會工作介入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農村社會工作在解決農村社會各方面的問題上有著極大的作用,可以說社會工作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帶領新農村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并最終實現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社會。因此,農村社會工作的發展將直接關系到社會穩定及新農村建設的順利進行,意義十分重要。雖然由于中國農村自身問題的復雜性,使得農村社會工作介入新農村建設仍有一定的困境,但社會主義和諧農村的建設,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社會工作的發展。
二、農村社會工作的內容研究
隨著學術界近幾年來對農村社會工作的關注,許多學者也紛紛投入了對農村社會工作內容的研究。梳理文獻發現,學術界比較關注的農村社會工作內容有以下幾方面:
反貧窮社會工作的研究。貧窮的議題,并不單單是饑餓和經濟的問題,因為經濟的貧窮衍生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包括教育、醫療、文化、兇殺、賣淫、虐待兒童、家庭暴力、艾滋病感染等。不同國家的農村所面對的貧窮問題各不相同,而且貧窮的議題也是不斷的在變化。反貧窮是全球農村社會工作的重點,如何解決農村貧窮人口的溫飽問題,提高其收入水平是農村社會工作者面臨的主要任務。在傳統的反貧窮策略和行動中,大部分都采取缺乏視角進行反貧。在這種視角制度下的農村社會工作者總是關注農村社區缺乏和不足的地方。呂潔等人指出反貧窮應借鑒專業化的反貧窮工作方法,尤其應該借助社會工作的方法和理論,培養專業的反貧窮社會工作者,運用專業的助人技巧對貧窮人口進行扶助,使貧窮人口增強自助能力,增強自助脫貧的意識。基于對這個問題的認識,現在學者們提出了與之相反的視角——優勢視角。從優勢視角出發,農村社會工作者注重從農村社區豐富的資源和當地農民的自身能力出發,致力于挖掘農村社區的優勢,協助民眾尋找資源,這就使得農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
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研究。到目前為止,大多數學者對于社會工作介入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研究停留在理論層面上,所論述的方法還需更深入的實驗檢驗和實踐反饋去不斷修正。對于如何介入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許多學者的研究成果都顯示是利用相關政策加以輔助專業基本方法的方式去介入。胡善平、潘春宇以安徽省為例,采取多階段隨機抽樣方法和結構式訪談方式進行調研,研究發現留守兒童的教育存在教育理念污名化、標簽化、教育延續性缺乏、社會資源缺乏系統整合、教育缺乏公正性等問題,認為可以通過引入社會工作的三大方法加以解決,同時也闡釋了社會政策相輔的必要性。李磊、徐楊在探討、分析和評估了留守兒童“學校代行式”社會工作模式的效能后,發現這種模式利大于弊,并提出了“一校一社工”的構想,同時也提到利用社會工作的基本方法來協助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農村老年人社會工作的研究。我國大部分人口在農村,而農村老人所占比重較大,農村老年社會工作極具發展空間。近一兩年學術界也有學者關注農村老年社會工作的研究。龐飛通過實際調查了解西部農村老人對社會工作服務的主觀需求,探討了目前能否根據中國西部農村的實際情況發展起能應對西部農村養老問題挑戰的實踐操作模式,同時也為社會工作在養老領域的本土化構建中提供了參考。龐飛也就社會工作如何介入西部農村養老這一問題的過程中建構實踐模式進行了探討,對西部農村老年社會工作服務的價值取向、服務形式、服務內容以及管理和運作都進行了相應的探究。另外,也有學者從理論上嘗試性的提出農村老年具體社會工作的構想。如何蕓、衛小將嘗試從理論上探尋社會工作介入五保老人服務,構想利用個案工作發掘五保老人潛能,構建心理支持網絡,利用小組工作構建五保老人“內核-中層-外圍”三層鄰里互助網絡,利用社區工作推動社區互助力量構建五保老人支持網絡。遺憾的是目前具體的農村老年社會工作如何開展、面臨哪些挑戰等,這方面的研究較少。endprint
此外,學術界還關注完善相關社會制度體系、留守婦女問題、農民工服務等研究。不可否認,學者們從各個方面來研究農村社會工作,從宏觀到微觀,從整個農村社區到個人,層層深入探析,他們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將為農村社會工作本土化打通脈絡。
三、我國農村社會工作介入模式與方法的研究
相比城市社會工作,專業的農村社會工作理論和實務發展都相對較落后。國內現有的農村社會工作的探索還很有限,影響較大的有云南綠寨經驗、湖南湘西探索和江西萬載模式等三種實踐模式。
云南綠寨經驗始于2001年,香港理工大學與云南大學合作,以項目運作的方式開始在少數民族村落探索專業農村社會工作的發展模式。該項目前后聚集了大批學者,經過十年多理論與實踐的循環往復,農村社會工作者和實踐者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綠寨經驗在廣東某些農村社會工作試點得到了推廣。
實踐經驗證明,“政府主導、社會工作者引領、農民廣泛參與”模式很適合我國農村社會工作介入。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我國一些發達地區農村的社會工作正逐步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工作者引領、農民廣泛參與”的良性運行模式,這種模式是農村社會工作得以服務新農村建設的制度保證。如廣東綠耕社會工作發展中心成立至今已有十余年,它承接政府項目,社工扎根于村莊與村民相伴同行,引領社區積極分子動員組成互助組來開展服務。多年來,他們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還成立了“城鄉匯”聯盟,這不僅推動了豐富多樣的城鄉互動活動,還擺脫了中間商的剝削,實現了互惠互利。國內其他一些較發達的農村地區也采取這種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筆者認為這種介入模式可以在中國廣大較發達的農村地區推廣。
研究發現,文化順應是農村社會工作介入的有效途徑之一,是有效構建農村社會工作支持網絡的前提。在社會工作本土化的過程中離不開與本土文化的交流與滲透,開展農村社會工作更加要全面準確地理解中國農民的日常起居以及其中蘊含的農村文化基礎,在順應當地農村文化中尋找更為深入可靠的途徑。李錦順以廣州農村社會工作為例,對如何順應鄉村文化內核、構建農村社會工作支持網絡的問題作了探討。他認為農村社會工作的介入必須注意和鄉村社會建立好良好的關系、注意和農民之間的人情互動、注意增進農民的利益以及注意使用權力資源的優勢。同時古學斌等人在綠寨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反思農村社會工作專業知識與村落文化的矛盾,認為每個村落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如果我們一味地以專業理念去介入,而無視當地的村落文化,那我們所做的都只不過是我們一廂情愿的,并不能從根本上去深入介入。由此可見,社會工作要在中國鄉村扎根,不僅需要細致理解村落文化的內涵和運作,敏感察覺地方性村落文化的重要性,更需要自我反思專業知識的盲點和陷阱,以真正理解村民的行為規范基礎。
以能力建設為核心,方法整合的優勢視角下的農村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介入模式的范式轉變。在“探索中國農村社區發展的能力建設模式——以云南為例”的行動研究中,張和清等人從此次的經驗中總結出一種優勢視角和以能力建設為核心的農村社會工作實踐模式。近年來,能力建設成為社區發展中一個廣為使用的說法,學術界也針對一些實踐例子進行了探討。如張和清以廣州社工參與災后恢復重建的行動為例,向我們闡述了廣州社工如何通過與社區民眾同行逐步通向能力建設的助人自助。廣州社工擺脫受助困境的另一個嘗試是推動“映秀母親”羌藏刺繡小組逐步邁向能力建設,并經過一年的努力,“映秀母親”已經成為汶川母親們自力更生、重拾信心的品牌,但受問題解決思維模式的限制和民眾平等意識薄弱的限制,社工和“映秀母親”的自助能力提升還經常處于兩難的困境中。所以要以能力建設為核心,還必須平衡各方面的利與弊,防止副作用的出現。
湖南湘西探索實質是以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社會工作系在湘西農村開展專業實習方式來運作,其社會工作實踐很大程度上是對云南綠寨經驗的借鑒。在扎根村寨的實踐中,他們經歷了村情調查、文化入手、社區活動中心打造、扶貧工作、能力建設等歷程,斷續接力式服務已經持續了十年左右。
江西萬載探索起步雖晚于云南綠賽和湖南湘西,但由于政府強有力的介入,推進的步伐很快,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萬載縣創造出了“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主導推動、部門密切配合、整合現有資源、社工義工聯動、公眾廣泛參與、廣大群眾受益”的“萬載模式”。不單試點類型全面,在具體分工上,省廳倡導實施“1+3”模式,即一個專業大學生,帶一個民政干部、一個試點單位干部和一個志愿者。這種政府主導、高校配合的聯動模式,成功搭建起了運作平臺。
綜上所述,目前農村社會工作在國內尚處于起步階段,本土理論還很缺乏,現有的理論研究還局限于一些學者研究和探索的實驗研究。由此可見我國農村社會工作介入模式、方法方面的研究還很缺乏,加上我國農村社會問題的復雜性質,農村社會工作在我國的普及還需很長一段時期。
四、關于農村社會工作的展望
目前學術界對農村社會工作的研究大多關注農村社會工作背景以及其內容、介入模式方法方面的研究,有些學者提出農村社會工作研究的新視角,例如農村社區優勢視角、社區能力建設視角,為我國農村社會工作的發展開辟了新道路。筆者認為當今農村社會工作的理念發生了變化,農村社會工作已從過去那種旨在對貧民進行救濟和保證基本生活保障,轉變到注重調動農民個體的主體性,致力于動員村莊及村民的力量(資源、智慧、知識、能力等)來實現他們的目標和愿望,以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農民不再以單純受惠于社會的角色出現在社會上,而是以創造自身價值的新農民身份出現,這充分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原則,但這僅僅是體現在個別的試點上。那么農村社會工作的存在、發展空間以及普及將是如何?目前雖有學者借助研究基金的支持來創造社會工作在農村的工作空間,從而去探討農村社會工作的理念與介入,這無疑是農村社會工作在中國復雜國情下發展的必由之路,但這也將是非常漫長的奮斗之路。那么該如何來改變這一種局面呢?目前我國社會工作都是由自上而下的體制去推動發展的,所以完善相關農村社會政策,將農村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相結合起來,關注“政策的倡導、農村社區動員參與、增能”等社區層面的介入以及家庭、小組和個人層面,這樣一個由宏觀到微觀層層深入的農村社會工作體系將更符合農民的真實需求以及更有效的解決問題。endprint
[參 考 文 獻]
[1]吳燕玲,鄭振佺,肖慧欣.農民參合現狀對農村社會工作的啟示[J].醫學與社會,2008(4)
[2]汪紅.關于農村社會工作在和諧農村建設中的功能研究的文獻綜述[J].中國礦業大學,2011
[3]李亞.社會工作的介入:一種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4]常新枝.淺析社會工作介入新農村建設的困境[J].社會縱橫(新理論版),2012(4)
[5]屈勇.農民對農村社會工作的認知研究——以江蘇省的調查為例[J].社會工作下半月(理論),2010(8)
[6]古學斌、張和清、楊錫聰.專業限制于文化識盲:農村社會工作實踐中的文化問題[J].社會學研究,2007(6)
[7]呂潔,楊曉娟,等.社會工作介入我國農村反貧窮的困境及對策分析——以河北省農村反貧窮工作為切入點[Z].實踐與探索,2012
[8]胡善平,潘春宇.安徽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從社會工作的視角出發[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8)
[9]李磊,徐楊.農村留守兒童的“學校代行式”社會工作——基于對皖北M校“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的調研[J].宿州學院學報,2013(4)
[10]龐飛.西部農村老人對社會工作服務需求的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2(18)
[11]龐飛.西部農村老年社會工作的實踐探討[J].社會工作,2012(6)
[12]何蕓,衛小將.著力強化農村五保老人社會支持網絡——基于社會工作的分析視角[J].理論探索,2012(4)
[13]李迎生,李文靜,吳詠梅,葉笛.社會工作服務新農村建設:需要、模式與介入路徑[J].學習與社會實踐,2013(1)
[14]李錦順.文化內核和文化順應:差序格局與廣州農村社會工作支持網絡構建[J].社會福利(理論版),2013(1)
[16]張和清.農村社會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35.
[17]張和清.社會工作:通向能力建設的助人自助——以廣州社工參與災后恢復重建的行動為例[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18]民政部社會工作司.農村社會工作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1:175
[責任編輯:劉玉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