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君鳳河北省固安縣第四小學
作文教學隨想
段君鳳
河北省固安縣第四小學
我們的作文教學,往往為作文而作文,為分數而作文,結果把作文當作編造謊言的園地,當作涂抹文字的游戲,當作折磨心靈的苦差事,學生一聽作文就頭疼,一寫作文就絞盡腦汁。
其實,作文作為表情達意的工具,不應該是痛苦的事,而應該是快樂的事。當然要想做到這一點,必須克服畏懼作文的心理障礙,要以平常心對待作文,要把作文當作自己的伙伴,當作貼心的朋友,對它哭,對它笑,對它訴說心事,對它暢想前程,無話不說,無所不談,一天不見就不舒服,一天不和它溝通就嘴癢癢,心癢癢,只有這樣,才能徹底走出作文教學的怪圈,才能徹底放松學生的手腳,才能有真止意義上的快樂作文。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把作文當作最好的朋友呢
心理學告訴我們: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發揮。在傳統的教育中,由于師道尊嚴,緊張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前怕狼,后怕虎,不敢想,不敢說,這種現象顯然不利于創新精神的發揚。因此,我們要喚回學生自信,這勢必要求我們在作文教學中,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營造寬松的氣氛,放手讓學生自由學、思、疑、問,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課堂上敢說敢想,潛能得到發揮。為了營造融洽的氣氛,我試著讓游戲滲入到作文訓練中。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游戲是孩子們最正當的行為,讓學生在游戲中作文,或者說和作文一起游戲,通過游戲和作文交朋友。玩中學寫,寫中再現玩趣,作文也就成為最稀松平常的事了。學生有話可寫,有情可抒,有感可發,和作文一起分享游戲的快樂,再也不會感到作文是一件痛苦的事。教學實踐證明,這確實是一個切實可行的好辦法,下面我談一下在作文課上我曾做過的一個游戲:記得有一次教三年級的學生作文,我讓學生兩人一組玩“遙控機器人”的游戲,一個做遙控師,一個做機器人,機器人得用紅領巾蒙住眼睛。我掛出一幅簡筆畫:一只小鴨子。遙控師根據圖畫內容,用語言指揮機器畫畫。游戲一開始,整個教室炸開了窩,一個個嚷著:“畫一個圈,不對,不對。”“大一點,大一點。”“畫到中間去。”等等。指揮畫畫的同學都憋紅了臉,既為自己指揮不當而后悔,又為“機器人”不聽指揮而著急,恨不得自己抓住筆畫,機器人則是一臉茫然,既不知道自己要畫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畫的是什么,只能想當然,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成了個傀儡木偶。一聲停止,展示作品,課堂上一片笑聲,一張張興奮的笑臉,一個個笑得東倒西歪。接下來寫作文,同學們眼睛都閃著喜悅的光芒,紅潤的臉蛋上堆滿了微笑,這是以往作文課所沒有發現過的現象。30分鐘,學生交卷,都有三、四百字,且篇篇內容具體,情景交融,學生真止體會到作文的樂趣。
教師要讓學生知道:作文是最忠實的朋友,天天陪伴著同學們。當你煩惱時,可以向它傾訴;當你快樂時,可以和它分享;當你痛苦時,它會給你撫慰;當你愁悶時,它會悄悄地到你身邊,默默地跟著你,讓你不覺得孤獨。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徹底拋棄統一命題作文的做法,采用選擇式、自主式、情感式、符號式、片斷式等多種形式的命題、半命題或讓學生自由命題,讓學生喜歡怎樣寫就怎樣寫,以不斷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寫作積極性,逐步學會多種作文形式。具體做法有:
(1)把作文“書信化”。即以寫信代替作文,把作文訓練的內容,要求轉化到書信的寫作中去。學生對寫信很感興趣,因為寫信可以比較自由地傾注自己的感情,收到回信也是他們最高興和最幸福的事,且書信的表達方式也十分靈活,可以敘述,可以描寫,可以說明,可以議論,也可以抒情。在信中學生往往能比較容易地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2)把作文“日記化”。逐步引導,讓學生把作文當作是最好的傾訴對象,開拓出自己的一小塊大地,沒人打攪,沒人干涉。例如:當上了大隊委,和作文聊聊值日的煩惱:“早上6:30離開家門,踏上一條忙碌之路。一到學校,就和值日生一起站崗,一打早讀鈴,值日生吃早餐,我得去巡視各班值勤情況,上完第二節課后,又得空著肚子去檢查各班的衛生。望著誘人的面包,只能干吞口水,好容易檢查完,催命的鈴聲又響了,只能打起精神和饑餓作斗爭。”
(3)把作文“演講化”。把說和寫有機結合起來,就自己的某個觀點發表演說,讓作文做聽眾。這樣,文章才不會千篇一律,才能達到情真意切。“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口”。同時,通過各種形式的作文訓練,注入時代“活水”,提高學生素質。從而讓學生從為作文而作文的束縛中解脫山來,開拓思維,解放心理,使學生感到作文是交往的需要、表達的需要、自我表現的需要,按動學生感情的琴弦,使其“情動而詞發”、“情至而文生”,形成“不吐不快,非吐不可”的動態快樂的心理。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們周圍的生活寫出來,把我們平日所見、所聞、所做、所想寫出來,敘述喜聞樂見的事情,刻畫具體可感的人物,描寫時時變化的風景,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造比較豐富的生活,使之獲得取之不盡的寫作源泉。具體做法是:
(1)走向大自然,向大自然索取作文素材。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教師應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到自然中觀察動植物、景物,使學生對那些看似熟悉,其實并不完全熟悉的自然景物,留下較深刻的印象,這些會為學生寫作文提供實實在在的素材和內容。
(2)走向社會,到社會上搜集作文題材。有目的地帶領學生參觀工廠及其它場所,訪問各界人士。教師要注意盡可能讓學生獲得較多的感性認識,培養他們的真情實感,并在文章中寫出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3)精心布置教室和自己的居室,并常換常新,使教室和學生居室成為人、自然和社會的縮影。讓學生在自己設計、自己布置、自己享受的過稃中,獲得寫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