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河北大廠北塢回民小學
育德于教文道結合
李利
河北大廠北塢回民小學
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是學校教育的首要工作。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讓德育與智育共同發展,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堅持文道結合的原則,把德育滲透到語文課堂的各個環節之中,讓思想品德教育無處不在,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
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
語文學科是滲透和強化德育的主渠道之一。但是語文學科不同于思品課,教學中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不是直露的,也不是拋開載體隨意發揮,牽強附會,而是含蓄、潛移默化的進行的。語文學科既有工具性又有思想性,“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又是思想的載體”。因此,只有根據學科特點,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找準語言文字訓練與思想教育的融合點,有機結合,自然滲透,才能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受到春雨潤物般的感染熏陶,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文章不是無情物”,小學語文教材精選的課文可謂是文學寶庫中智慧的結晶,他們不但是語言文字訓練的精彩樣本,而且是每篇課文都體現著作者的喜怒愛憎和是非評價,蘊含豐富的情感因素,涉及到學生思想教育的方方面面。教學中,教師要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以讀為本的教學思想,努力創設讀的氛圍:如自由讀、默讀、指名讀、齊讀、小組讀、分角色朗讀、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等等,使學生的口、耳、眼、心協調并用,使學生對語調的高低、聲音的輕重、速度的輕慢、停頓的長短有內心的體驗,讓學生在充分的讀的基礎上深入理解課文,從而感受到文章的藝術魅力,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的產生崇尚真善美、鄙夷假丑惡之情。這正如朱作仁教授所說的,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以生命。例如教學《難忘的一課》時,我緊緊抓住“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一情感主線,精心設計這一朗讀形式:同學們,讓我們跨越時空,一起來到這所光復不久的臺灣鄉村小學,你們就是那群學生,我就是那位年輕的臺灣教師,我們一起來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接著,我“嚴肅認真的”、“富有感情的”、“不太熟練的”、“教”學生“一遍一遍地”讀“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同學們如臨其境,深受感染,愛國之情溢于言表。
小學語文教材文質兼優,作者常通過文中的字、詞、句、標點來表達某種思想感情,或樹立某種典范、或提示一定哲理。大綱指出:“教師要指導學生逐步學會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句子,對于含義比較深刻的文眼、句眼,要理解它在課文中的意思和對于表達文章中心的作用。”教學時,教師要找準觸及學生意識領域和精神需要的詞、句、段,讓學生在細讀品析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教學《我的戰友邱少云》時,我緊扣“紋絲不動”這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詞語,設計三個環環相扣的問題:(1)什么是“紋絲不動”?(2)為什么要“紋絲不動”?(3)邱少云在烈火燒身時是怎樣“紋絲不動”的?他心里是怎么想的?這說明什么?這樣設計,引導學生從文眼切入,以高層建筑之勢把握文章中心。學生在揣摩咀嚼之中讀、劃、議,邱少云在烈火中壯烈犧牲的感人心魄的悲壯情景不斷地映現在學生的腦海之中,自然激起學生對邱少云嚴守紀律、勇于獻身的思想境界產生敬佩之情。又如《苦柚》中老華僑對小姑娘說:“憑著你這顆善良的心,誠實的心,苦柚也會變甜的。”教學時,我讓學生仔細品讀這句話,并討論為什么苦柚子會變甜?學生經過思考、體味,明白了是因為小姑娘誠實善良,處處為別人著想,老華僑深受感動,所以內心倍感甜蜜。
語文課滲透德育最具優勢,因為一篇文章、一段話都可能給學生帶來啟示,只有教師抓住教學時機,適時點撥就會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例如教學《豐碑》一課時,剛出示完課題,我就提問學生:“碑是什么?”“石碑”學生回答,“是用來干什么的?”“紀念去世的人”“這篇文章是紀念誰的?”“我們為什么要紀念他?”“文章為什么要以豐碑為題?”學生帶者問題快速地閱讀著課文,尋找著答案,幾分鐘后便爭先恐后地回答“軍需處長在嚴寒的冬天把自己的棉衣讓給其他戰士,自己被活活凍死了”,“軍需處長舍己為人的精神成為戰士心中永久的紀念”,“他為革命戰爭所做出的豐功偉績永遠的留在了人們的心中”。從課題入手揭示文章的中心,通過層層深入的理解課文讓學生受到在革命先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的感召,自覺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再例如教學《清澈的湖水》中,船靠岸了,小潔還是緊緊地攥著面包紙,如果她把面包紙扔進湖里面會怎樣?通過誘導啟發,學生們充分認識到“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然后布置實踐作業,做一個保護環境提示牌,把它放在小區的草坪上,讓學生在實踐中增強環保意識。
“大語文”教育觀認為:語文教學應該是個開放的系統。可見,語文教學中的德育不應該局限在一節課內,更不應該拘泥于就文講文,要注意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引導學生參與德育實踐活動,讓學生在體驗、感受、實踐的過程中升華內化,深化感悟,從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例如學完了《只有一個地球》,我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你們的身邊有哪些破壞環境的人和事?請給有關部門寫一封建議書,學生深入社會、細心洞察,提出了許多難能可貴的建議。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當感情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動中歡騰流動的時候,之時才會觸及人的精神世界。”育德育于語文教學之中,要根據學科教材特點找準語言訓練和思想教育的結合點,在情不自禁中點化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學生,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這樣,才能達到“育德于教,文道結合”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