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麗霞河北省武安市西苑小學
芻議新課改下的語文素質教學
溫麗霞
河北省武安市西苑小學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
小學語文;素質教育;策略
在新課改背景下,這應該是我們進行語文教學改革的指針與方向,我們應以此為依據,進行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新的語文教學應用全人類文化的神韻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引領他們登堂入室,領略人類文化大廈的恢弘氣勢和神奇美麗,充分享受徜徉人類文化之中的無窮樂趣;新的語文教學,應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作心靈的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
(1)從重傳遞到重視學生發展。在課堂上,基本看不到師問生答,師講生聽,單向呆板的傳授教學現象,取而代之的是教師依據教學目標創設情境或引導自讀文本,進而開展學生、文本、教師之間的互動對話。
(2)從單向的信息到綜合、立體信息交流。課堂仍是語文學習的主渠道,課外識字是識字教學的必要補充。以課內引導課外,以課外促課內。
(3)教師語言的轉化。忌浮語。有的教師對學生喜歡用浮夸、吹噓和不切實際的語言。這會使學生愛虛榮、愛吹擂,不能踏踏實實地為人、學習、做事。 忌煩語。個別教師說話講課總是啰嗦重復,嘮嘮叨叨;或東山一犁,西溝一耙,廢話連篇,離題太遠。這樣會使學生滋生厭煩情緒、逆反心理。
(4)有趣的作業形式 。五花八門的教學內容和名目繁多的作業任務也兼顧到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理想,并常以自主活動的方式進行。為了解決自己熱衷的問題,學生要做很多的工作,如到圖書館搜集資料、到社會上做調查、寫出報告等等。由于這些活動多是學生自己選擇的,所以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也帶給學生由衷的快樂。對問題的答案教師并不做統一要求,而重在有自己的思考觀點。學生可以探索,可以懷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標新立異。也許正是這種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創新的火花,也使語文對學生產生了巨大吸引力。
(1)在新課改的實踐中,我們要抓好“四基”訓練:即基礎年級、基礎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也是一門工具學科,是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我們要指導學生扎扎實實地練好有關的語文基本功。要著眼于漢語言文字重整體感知,重內心感悟的特點,結合課文安排訓練。訓練時要注意大綱要求,結合學生特點,不拔高要求,不增加難度,不機械練習,要通過形式多樣的訓練,使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語文基本功。
(2)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加強語言的積累和運用。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窺其全貌的,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去加強語言的積累和運用。著重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指導:一是積累好詞佳句美文,這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教師要指導學生多留心、勤動筆、善思考,捕捉住生活中那些優美動人的語言、詼諧幽默的俚詞俗語、寓意深刻的名言警句。二是積累寫作技巧。不同的題材要不同的布局,不同的要求用不同的體裁,不同的敘述順序突出不同的重點,不同的修辭手法產生不同的表達效果。這些靈活的方法都需要我們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加強積累、借鑒。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新課改提出的目標之一,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英國作家培根說過:“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作為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良好習慣對學生全面素質的發展的極其重要的作用。各個年級要根據大綱的要求,教材的安排,堅持不懈地抓好學生正確的讀書姿勢、朗誦、預習、復習、聽講、發言、討論、探究、細致觀察、有選擇讀書、不懂就問、記日記等方面習慣的培養,要堅持嚴格要求,嚴格訓練,把訓練落實到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落實到學生學習活動的各個方面,務求達到預期的目標。
(1)評語評價與記錄評價相結合。賞識激勵性的評語評價,縮短了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融洽了師生感情,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2)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評價調節教學,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功效,預防各種學習弊病的發生。
(3)日常評價與階段評價相結合。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要將學生日常表現、作業完成情況與單元測驗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評價。
新課程改革對于我們是一次挑戰,但它同樣給了我們一次鍛煉機會。只要我們用心去做,知難而上,鼓勵創新,追求特色,相信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會隨著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斷地提高!
(4)方法上有所創新。語文課的活動主要方式是聽、說、讀、寫及其綜合。在這樣的前提下,如何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自主參與到語文學習中來,我們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如通過看、做、唱等方式,讓小朋友把有利于語文學習的非本性活動方式統統拿來。例如,在春天里,讓學生在課堂上走出教室,去觀賞校園里的迎春花、桃樹,親自觀察它們分別是怎樣開花的,色彩如何,形狀怎樣,這樣為學生學習課文鋪設了臺階。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唱一唱春天的歌曲《嘀哩、嘀哩》、《小鳥、小鳥》等。
只有全面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才能真正實現語文素質化教學。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感受和再現作品的情思美感,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從而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并期待終身學習所帶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