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紅玉河北安平縣第三實驗小學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構(gòu)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許紅玉
河北安平縣第三實驗小學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也是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者,應該讓學生親歷思考和探究的過程,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但幾年來我們實施新課標的教學現(xiàn)狀來看,教師講授灌輸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重教輕學傾向還沒有根本改觀,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仍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這已成為新課標實施的一個主要的“瓶頸”。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我們?nèi)匀蝗狈Υ龠M學生“自主探究”的具體教學策略。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中實現(xiàn)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構(gòu)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勢在必行。
小學語文教學中構(gòu)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實施素質(zhì)教育,貫徹《語文課程標準》,全面培養(yǎng)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科學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和生存、生活實踐能力,及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與方法,具有優(yōu)秀品德情操和心理素質(zhì)的有效途徑,也是實現(xiàn)語文現(xiàn)代性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我在進行新課程理念下實施一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有新的體會。下面再談談自己的一點粗淺體會。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模式,過分強調(diào)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是教學內(nèi)容的制定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過程的控制者,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和服從的地位,自主探究、創(chuàng)新意識被嚴重束縛,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持續(xù)發(fā)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宰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師的角色應當是學生學習的伙伴,是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者、誘導者和輔導者。教師角色的改變,首先要充滿期待,傾注熱情地對待課程改革;其次要更新觀念,要準確理解新課程理念,再次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zhì)。還要向我們的教育對象——學生學習。如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語文百花園六“語文大課堂”中的“慶祝六一聯(lián)歡會”,要想把這一綜合性學習課學習好還真不容易,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素質(zhì),還要有極大的熱情,還要向?qū)W生學習,有條不紊地組織、引導、誘導學生走進聯(lián)歡會。充分發(fā)揮學生愛唱愛跳的特長,才能把這節(jié)課上得生動,有趣,久久難忘。從講臺走向?qū)W生,將課堂教學的視線集中到學生身上。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合作二字,而小組學習是課堂合作的主要形式,要使小組學習積極、有序,有效地開展起來,我們常有這樣幾種做法:(1)四人一小組;(2)培養(yǎng)好小組長提高小組學習效率;(3)每節(jié)課安排10至15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小組學習;(4)提出學習的基本程序,基本程序大致可分為:目標定向→獨立學習→小組討論→集體交流→相互評價。事實正是這樣:我們不能把世上所有的知識都教給學生,正如我們不能帶領他們走遍世界每個角落一樣;但我們卻能把掌握知識的方法教給學生,正像我們能指點他們邁向我們尚未走過的道路一樣。因此,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孩子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使學生成為學習的行動者。以合作為手段,發(fā)揮小組學習作用。我經(jīng)常讓學生先在小組里挑最喜愛的詞句來品賞、交流,讀讀背背,然后再在班上交流。在人物群出現(xiàn)的課文中,如《找不到快樂的波斯貓》中的主要人物波斯貓、燕子、蜜蜂、青蛙等,讓學生談談最喜歡誰,最不喜歡誰,為什么?這樣,學生就覺得有話可講,自主能力也隨之得到培養(yǎng)。實踐證明,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分組學習,不僅能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學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探索問題的積極性,使學生由一個被動者變?yōu)橐粋€主動探索者,把學習潛力充分開發(fā)出來。
1.多一些民主和平等。
要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營造一種民主、和諧、寬松、安全的教學氛圍。課堂上不要有這樣或那樣的清規(guī)戒律,要有目的地拓寬學生自主活動的天地,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教學活動的設計,可與學生商量后確定,教師尊重學生的選擇,師生在平等的基礎上對話,學生的心靈才會舒展,愉悅地進入學習情境。
2.多一些信任和尊重。
一方面是相信學生的能力,教師要給他們充分展示的時間和空間;另一方面每個學生都應感受到教師對自己尊嚴、權(quán)利、靈感和積極性的尊重,感受到教師對自己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學習效果的肯定。
3.多一些寬容和激勵。
教師要寬容學生,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去摸索他們的思維方式,允許學生出現(xiàn)錯誤,鼓勵學生對教師、教材提出不同的意見,贊賞學生獨特的內(nèi)心體驗和感受,保護學生迸發(fā)的探究火花。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和方法,是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新理念,只要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了探究的過程,教師都要給以肯定。可用“你的理解盡管不全面,但主動思考的精神應該表揚”“你看,他比以前肯動腦筋了,敢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這多好啊”“如果再多給你一點時間,你會完成的更好”等語言,激勵學生產(chǎn)生成功的愉悅。如果在教學中一味地求全責備,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求知欲將從一次次的斥責、嘲笑中逐漸消失,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品質(zhì)只能是一句空話。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前提必須是學生自主性,教師要堅信學生的能力不是“講”出來的,而是學生自己“讀”和探討出來的,只有學生自己“讀”出來的能力,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性體現(xiàn)。
這就是我在學習《語文課程標準》新理念時,并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經(jīng)歷所談的一些體會,只是一些非常粗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