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小英
【摘要】高職藝術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以案例教學法為載體,對筆者任教的環藝、服裝、廣告三個專業的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教學研究。我們都認可案例教學法的使用價值,但也不可否認它存在的弊端。本文從之前系列論文中涉及到的弊端著手,結合具體的教學研究,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來進行優化處理。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 弊端 優化 實證研究
一、案例教學法的使用價值
我們已經深刻認識到:案例教學法就是一種把理論貫徹于實踐中,將書本知識與真實能力培養兼顧的有效的教學方式。學者陳建平強調,“案例是為適應特定的教學目的而編寫的”,教學過程主要是“學生之間的討論和辯論”,教學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能力”。與其他教學法相比較而言,案例教學法有著不可替代的使用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教學方式靈活多變,非常具有真實性、目的性、趣味性;第二,對于學生而言,有助于培養他們的思辨能力和創新思維;第三,對于老師而言,對他們提出了更高的標準來為案例教學準備合適的優質案例。簡言之,案例教學法有利于提高跨文化交際教學的效果,有利于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
二、案例教學法的弊端簡述
盡管案例教學法有著種種優點,但我們也必須直面它的弊端。在之前的系列論文中,我們剖析了案例教學法的弊端,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闡述:1.案例教學法內容選擇的限制;2.定位準確難以把握;3.流于形式;4.模擬訓練的功利性。雖然有種種弊端,并不影響它成為目前我們授課時進行跨文化交際實證研究的首選教學法。關鍵是:我們如何在這次實證研究中,將這些弊端通過我們制定的具體措施,來進行優化,繼續更好地為本次研究發揮重要作用。
三、案例教學法弊端的具體分析及優化措施
1.案例教學法內容選擇的標準。案例教學法內容的選擇必須結合高職藝術類專業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生本身的興趣及專業關聯度來設置。當然,我們在前期操作的時候,不可能面面俱到兼顧所有的方面,但能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有所側重地進行。研究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生認知逐漸提高、老師的教學專業化選擇逐步完善的階段。雖然我們前期的準備工作很充分,但在真正實施的過程中還是有點手足無措。如在研究的第二個層次:我為學生講授聚會時如何和外國友人交流的跨文化交際內容時,同學們的各抒己見使得我難以作出孰是孰非的回答。
筆者采用了胡文仲編寫的案例。案例如下:留學生李明初次去美國留學,到美國不久便被朋友邀請去參加一個聚會。他準時赴約,卻發現其他人姍姍來遲,而且打扮隨意。聚會上只有一些簡單的食物。來的都是陌生人,好不容易看到一個熟人-馬克,于是兩人攀談了大約10分鐘,馬克說要和其他朋友談談,就走開了。李明大失所望。聚會的主人把他介紹給一兩個人,就不再理會他了。兩個小時后,李明倍感無聊,于是借口離開。回家后,感覺還沒吃飽,不得不煮些面條充饑。他決定以后再也不參加類似聚會了。
Davis提及,跨文化交際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個人之間的交際,或者說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所發生的相互作用。因此,李明有那樣的反應應該是意料之中的事。
選擇該案例的主要原因是:引導學生如何來了解外國的文化,尤其是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這個案例應該是普適性比較大的,對于各專業學生的待人處世都有很大的幫助。我們可以結合教學實際情況,對案例的著重點進行理性的判斷,引導學生來進行思辨性、創造性的思維才是最關鍵的。因此,我們借助案例教學法這個平臺,引導學生具有自由開放的心態,拓寬眼界,有意識地培養反思、創造性的意識,就已經達到了初步的成功。
2.定位準確的難度。案例教學法即通過學生針對典型的案例充分而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見解,以期達到一種高層次認知學習的目標。
案例教學法的教學模式:案例-理論-案例,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為:案例既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又是落腳點,剖析案例需要解讀理論,解讀理論也是為了剖析案例;這整個過程是一種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學習為首要前提的;而在其他教學方法中案例教學分析的教學模式:理論-案例-理論,因此我們可以相應地闡述為:理論既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又是落腳點,掌握理論需要研讀案例,研讀案例是為了掌握理論。由此可見,案例教學法中的案例演繹和解讀尤其重要,這需要師生、生生的默契配合??赡軐W生剛開始參與實證研究,由于缺乏經驗和必要的專業知識,他們會非常緊張,面面相覷。但隨著實證研究成為常態之后,學生的表現同樣會逐步正?;?。
筆者在課堂實踐之外,也花費了很多業余時間來做籌備工作。案例必須提前一周分發下去,對學生分工明確,責任到人。筆者發揮本人指導的藝術系影音控社團的核心力量,對部分主觀能動性強的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前期培訓。如果說他們是點的話,那些相對比較落后的學生即為面,在課堂上就由點及面地輻射開去,創造有序的自由辯論,把整個班級帶動起來參與實證研究。另外,我們要尊重個體的發言。部分后進生可能暫時用中文來表達自己的意見,老師有責任也有義務來為這個學習上的弱勢群體創造民主的氛圍,使得案例演繹下去。只要發言中沒有原則性的錯誤,絕不能粗暴地打斷他們的發言。因為如果從一開始就否認了他們的主張,也許他們就遺憾地成為課堂中沉默的“冰山一角”。學習本身是一種終生教育,我們盡可能地使各層次的學生能樹立“活到老,學到老”的理念,而不僅僅是為了參與這次實證研究。因此,無論是優秀生,還是后進生,都能從筆者的課堂上獲得感悟。
3.流于形式。與傳統教學法相比,案例教學法的授課方式顯得比較靈活。最常見的如圓桌會議。這種形式從心理學上來解析:能使彼此放下戒備心理,進行民主、自由地討論,從而能產生和諧的氛圍來解決問題。但并不是圍成個圈聊天就是自由思辨了。
建構主義認為,基于我們每個人的個人經歷,我們構建了自己的學習經歷。也就是說,每個學生的學習經歷也許是不同的,雖然他們的學習經歷有所不同,但案例和經驗是同樣的事情。我們的框架組織,案例使我們能將一些新發生的事情同已發生的事情聯系起來,以便能理解目前的新事情。這個學習原理就是屬于建構主義的。
案例教學法的著眼點是內容必須要有新穎性,或者具有時代特征。崇尚新事物是人類的本性,尤其是對于這些發散性思維很強大的藝術生來說,要在最短時間內打動他們的內心,引起他們共鳴的案例應該是首選。當然,舊的案例如果是賦予了新鮮的概念也可以值得討論。很普通的案例如下:筆者在服裝班授課時講到設計之美。中國人傳統的審美觀點是講究對稱,但西方思維則在不對稱上大做文章,大到精神方面,小到生活物品如衣服、鞋子等的款式。學生在這方面的跨文化交際知識的運用游刃有余,自然能很快地理解并接受這種理念,因為他們生活中就特別鐘愛這種類型的衣服、鞋子。對于這種發散性思維要珍惜,可能會成為今后職場生涯的亮點。不墨守陳規、能推陳出新,進行主動建構新知識。人的學習本來就是個終生的過程。如果學生在對案例處理時有幾種答案,也無可厚非。因為有時只是價值觀念、判斷標準的差異而已,無所謂對錯。另外,我們還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組間競爭的規則來鼓勵他們進行課堂實踐。老師要對案例演繹給予中肯且合理的評價。案例的進行要有梯度的層次,幫助學生樹立切實可行的具體目標,要逐漸拔高高度,讓他們有實現的成功感,賦予他們繼續前進的內在動力,這種正能量也能輻射到今后的生活中去。
4.模擬訓練的功利性。根據當今社會市場經濟的大環境和學生的就業趨勢,所以案例教學法更關注案例是否具有實效性。即我們進行跨文化交際案例內容選擇時,盡可能挑選時代氣息濃厚,與將來的就業狀況密切相關的內容。由于案例教學內容選擇有限,我們肯定要摒棄那些早已過時的卻飽含人文氣息的跨文化交際內容。我們或許可以用這句哲理來解釋“我們吃飯是為了生存,但我們生存不僅僅是為了吃飯”。理解了這句話的精髓,我們就容易理順關系,在合適的階段安排合適的課時為了實現不同的目標。同時,在筆者創建的藝術系影音控社團中,我們由學生提供大量的精心挑選的飽含人文精神的跨文化交際內容,負責人根據專業關聯度進行一定的取舍,以供我們活動時進行自由地討論、批判。我們的社團活動每次都可以開展得意猶未盡、引人深思,都跟我們理念息息相關。
四、結語
學者夏紅梅(2002:562-564)總結:21世紀的教育目標是以培養一種獲取知識、處理知識和創造知識的能力來替代獲得現成的知識;21世紀的學習是以思辨性、創造性地學習來替代復制性、積累性地學習;因此,21世紀的教育對象已經不再是“買魚的人”,而是“打魚的人”。我們要盡量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真才實學的“打魚的人”,從容不迫地走向社會。誠然,案例教學法絕對不是完美無缺的教學方法,但在對高職高專的藝術類專業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中,它的載體作用影響深刻,意義重大。通過這一輪實證研究,項目組收獲很多,但也有部分因素沒有考慮周全,導致各種意料之外的情況產生。在下一輪的新的教學改革中,項目組將修正方案,更新觀念,繼續探索。
參考文獻:
[1]陳建平.案例教學法與商務英語教學[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5):113-115.
[2]李華,徐敏.案例教學在大學“跨文化交際”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2( 9):185-187.
[3]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4.
[4]Davis,Linell.Doing Culture: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in A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5]張潤蓮.案例教學法及其運用[J].桂林電子工業學院學報, 2004(4):102-104.
[6]Jean Piaget Structuralism[M].New York Harper Collins,1958.
[7]夏紅梅.現代外語課程設計理論和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2013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高職高專藝術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在案例教學中的應用與研究”(項目編號:2013SJB74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