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利娟
當我們欣賞一幅抽象畫時,各人理解不同,因為我們以往的經驗或經歷對我們的認知產生影響。同樣,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處理他們所接收到的知識信息時,也要受到他們以往的“經驗與經歷”影響,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知識背景”。
從語言教學的角度來看,知識背景是指一個人已有的整體知識以及有關某一專題的專有知識。整體知識是學生校內外學習與各種經驗的積累,專有知識則是學生在理解某一特定主題(如涉及某篇課文的話題)時所必需的專門的知識。我們在英語教學中強調知識背景,其理論依據源于圖式理論。該理論最早由哲學家康德提出,后經皮亞杰引入心理學加以完善發展。所謂圖式,是人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的網絡。圖式一旦形成,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并決定著人們做信息選擇時相應的內容和傾向偏好。同時,新信息的加工需要在原有圖式的基礎上進行;若不相吻合,則可能不會形成新的認識或效率低下。由此可知,知識背景對于“教”與“學”的最終成果來說是具有一定且重要的影響力的。若能有效激活學生的知識背景,教師就能更順利地展開教學活動,學生也能從課堂教學活動中獲得更多收獲,提高學習效率。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采取一定的策略來激活學生的知識背景,從而到達更好的教學效果。
從教學內容角度劃分,我們可以將高中英語課型大致分為閱讀、詞匯、語法、聽說課等。其中,閱讀課因其涵蓋語言知識范圍之廣、涉及話題面之大、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要求之高而一直成為教師最愛上卻又最難上好的課型之一。下面,我們就選取幾篇各具特色的高中英語教材中的文本為例,談談如何激活學生知識背景的策略的運用。
一、利用直觀視聽刺激引領學生從“陌生”走向“熟悉”
現今我們所使用的英語教材包羅萬象,每個單元都有一個“話題”,貫穿了歷史、地理、科學、文學、藝術、價值觀、行為規范等豐富的內容。然而這些內容對于一位高中生來說,并不一定都是熟悉的,有時甚至是陌生難懂的。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搜索大量與課文話題相關的資料(包括圖片、音頻、視頻以及文字材料),用最直觀的方式為學生展現一個未知的世界。
例如,上海牛津教材S2A第六單元的reading部分是一篇關于移民火星的科學說明文。全文向學生介紹了火星目前的情況,并展示了要改造火星使其適合人類居住所需要經歷的幾個階段。如此兼具科學性和前瞻性的文章對大多學生來說可能就造成了一定理解上的隔閡。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首先播放一段學生熟悉或有趣的視頻,如電影《阿凡達》的片段。緊接著教師提問:Do you think human beings can live in other planets? 學生回答并展開討論。教師順勢將話題引向移民火星的可能性。之后再展示火星和地球的圖片和數據,引導學生將兩者比較,從而思考:What can we do if we want to live on Mars? Brainstorming(頭腦風暴)之后再開始閱讀,學生的目的更明確了,對知識的渴求也被激發出來,閱讀效果也就可以大幅度提高了。
二、巧設懸念和鋪墊,幫助學生快速融入文本情境
教材中也有很多文本屬于記敘文的范疇,用簡潔的文字敘述給學生講述了一個個精彩的故事。教師在教授此類文章時,不僅僅是使學生掌握文章大意,更要讓學生明確其中所暗含的敘事和描寫手法,為今后學生運用語言進行書面或口頭表達埋下伏筆。
這里我們可以以上海牛津教材S2B第二單元reading部分為例。本單元話題是“laughter heals”,教師可以巧妙利用課本練習中的插圖設計教學活動,以此來加強學生對故事發展所必須的前因后果的體驗和理解。首先,教師展現一幅插圖,圖中故事主人公戴了一頂過大的帽子,有人在嘲笑他。教師提問: What do you think makes the man wear a hat that isnt fit? 學生回答后,再展現兩幅插圖,其中一幅故事主人公戴著一頂過小的帽子,另一幅是有人在調換帽子。教師與學生就圖片討論之后,要求學生make up a story(編故事)將三幅圖片聯系在一起。學生的想法五花八門,不一定與課文相同,但學生在此活動中不僅鍛煉了語言運用能力,而且了解了故事敘述的必備要素,而在此基礎上的課文閱讀也就變得順理成章了。最終學生迅速融入情景,達到掌握文章大意的教學目的。
三、從文本視角出發,鼓勵學生迸發思維的火花
談到這個話題,我們先來看看上海牛津教材S3A第二單元的reading部分:“A Womans place is in the home?”這是一篇辯論稿,典型的議論文。在高三階段,學生已經加強了此方面的訓練,因此,在處理這樣一篇文章時,教師完全可以將其與寫作結合起來。首先,可以從事入手,再拋出課文的辯題,組織學生展開小組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并列出論點和論據。如此學生便不易受到文本的限制,可以有更多的思維火花的迸發。
以上海《新世紀教材》高一Unit 2 Reading“The Sydney Harbour Bridge”為例。本單元的主題是“國外旅游”,此話題對于郊區普通中學的學生來說是十分遙遠且陌生的。他們對其他國家的人文地理、風土人情等方面知之甚少,但同時卻又是充滿期待和向往的。在這樣一個整體背景下,教師對學生的知識背景的激活就比較適合直觀試聽刺激,而應避免直接提問,如“What do you know about Sydney or the Sydney Harbour Bridge?”因此,教師可先向學生展示了一系列各個國家的地標性建筑的圖片,并再從圖片引出悉尼另一地標性建筑——悉尼海港大橋。為了能夠更大喚起他們的共鳴,還可為他們播放悉尼奧運會開幕式的片段,展現了悉尼海港大橋在禮花照耀下的風姿。學生至此與文本主題產生了共鳴。
總之,立足于學生實際的激活知識背景的策略運用是否得當,是一堂課能否取得最大教學效果的關鍵。因此,教師應設法激活學生的知識背景,激發其學習動機,真正把握住學生的思維脈搏,為之后的教學環節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