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麗華
【摘要】營造校園英語文化氛圍是有效開展教學活動、推進英語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本文著重從課堂內的文化與教學的融合,校園內英語文化環境和氛圍的構建,以及“網絡”這一文化延伸的平臺的搭建三個方面入手,探討了如何建設校園英語文化,促進學生英語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校園英語文化 課堂 校園 英語綜合運用能力
英語的學習,離不開語言的環境,更離不開對語言背后文化的理解。從目前的英語教學現狀來看,學生的英語學習和語言運用大部分只局限于課堂上的語言輸入和運用,很少有其他途徑來輸入語言和運用語言,大大阻礙了學生語言綜合能力發展。要改變這一現狀,必須開發更廣闊的語言空間,把英語課堂交際活動延伸到課外,擴展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精心織好課外英語活動,為學生營造一種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那么,如何來營造學校的英語學習氛圍呢?經過幾年的探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 構建“英倫”味十足的課堂
1.滲透西方文化背景知識,提升學生語用能力。英語課程標準中對基礎教育各階段學生英語應達到的能力要求,較以往注入了更多的英語文化內涵,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的介紹英美文化背景知識、風俗習慣等,引導學生更進一步了解西方文化。
牛津初中英語教材在編排上更多地引入了語言文化方面的知識學習,如西方的萬圣節;美國、英國等國家的語言差異和學校差異,西方的星座等知識。這些文化知識的補充,使學生開闊了視野,增強了學習語言的興趣,同時也對語言內涵了解得更全面了。通過兩種不同文化的對比,有意識地展示兩種文化的共性和差異性,培養其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整體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
2.創設生活化情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要克服語言環境與文化差異兩方面的障礙,難度很大,因此《英語課程標準2011》中就提出“學生在語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語言,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和運用語言”,主張教師“要通過創設接近實際生活的各種語境,采用循序漸進的語言實踐活動,以及各種強調過程與結果并重的教學途徑和方法,如任務型語言教學途徑等,培養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
在課堂上,教師盡量使用全英文上課,給學生創設英語環境,讓英語課堂充滿“英倫”味道,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正確使用語言交際的能力。為學生盡可能的創設真實的語言情境,如問路、購物、邀請、采訪別人等;引導學生在不同的語境中使用得體的語言,體會如稱呼的不同;交談內容的不同;餐桌禮儀的不同;表示關心的方式不同;表示謙虛的方式不同;打電話的方式不同等等。
比如,筆者在教授完9A Unit3 Teenage Problems 的閱讀第一課時后,要求學生仿寫一封信,來傾訴自己的煩惱。到第二課時的時候,我隨機將這些信發到其他同學的手中,請他們在課上針對這些同學的問題給出建議,并與同伴完成一個對話,之后再給信件主人回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用英語思維來進行思考,同時操練了聽、說、讀、寫等多項技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語言學家布魯姆說過:“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該是創造更多的情景,讓學生有機會用自己已學到的語言材料”,教師應當努力創設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置身其中,去看、去聽、去說、去感受,去獲得語言知識,去使用英語的思維,一步一步地從課堂走向真實的英語語言世界。
二、 創設洋溢著英語文化氣息的校園
1.構建校園大英語教育環境。大英語教育的環境包括:開放的英語活動室,讓學生有地方可學、可說、可用語言;充滿異國文化的校園環境、教室環境等。目前,我校創設了英語宣傳窗,所設內容不拘一格,可以反映學生的校園生活;可以展示學生的優秀作業;可以介紹英美風土人情等,做到圖文并茂,內容豐富,融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成為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鞏固學生所學知識,擴大學生知識面的重要手段。同時,我們在校園內適當張貼一些雙語標語,如名人名言、格言、諺語等,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熏陶。我們在午間開設了英語廣播節目,增加英語信息的輸入量,讓學生沉浸在英語的文化氛圍里,在潛移默化中感受異域文化。
2.組織校園英語課外活動。在校園里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課外活動,可以有效創設英語文化氛圍,提升英語學習的興趣。自2010年12月開始,我校開始了 “雙語節”的嘗試。作為綜合性英語環境的營造活動,其更具整體聯動性和廣泛的參與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英文手抄報”、“圣誕節賀卡設計比賽”和“英語電腦小報”比賽,讓那些有繪畫天分、有英語興趣和對電腦感興趣的學生有了用武之地;英語街,進行舊貨交易,提供了學生用英語進行基本的買賣活動的機會;英語電影欣賞讓學生從中體會到了西方真正的背景文化、生活模式、語言模式和結構。同時在各年級段也開展了各類英語競賽活動,如:在七年級舉行英語歌曲大賽、百詞大賽和西方國家習俗知識競賽等;在八年級舉行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課本劇表演、朗誦比賽等;在九年級舉行的英語辯論賽等。除了雙語節之外,我校利用學校英語興趣小組和外教等資源,定期圍繞某個主題開展英語活動,如英語角活動,英語迎新年Party等。
精彩紛呈的活動大大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也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展示自己英語才藝的舞臺,激發和保持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逐漸了解并尊重英語國家的文化,拓展了他們的國際視野。
三、 打造形式多樣的英語“網絡平臺”
《英語課程標準2011》中明確指出要“教師要因地制宜,創造性地利用和開發現實生活中鮮活的英語學習資源,積極利用音像、廣播、電視、書報雜志、網絡信息為學生拓展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同時,教師還應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主動參與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網絡可以打破時空界限,為學生創設一種有聲、有色、有情、有景的語言環境,為校園英語文化建設搭建了另外一個平臺。
在實踐中,我校英語組使用了“善學”這個互動網絡平臺。該網站為學生提供了多個互動平臺,如:我的任務、作業中心(其中包括練習記錄、我的單詞本、錯題集等),班級社區等,學生在課內或課外可通過訪問、下載該網絡課件,共享學習資源。而在教師中心的平臺上,教師可以通過其具有的任務模式,作業中心和學生管理,有計劃地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網絡英語教學活動。如:采用人機會話形式的 “與外教面對面”、“語音小麥霸”和“英語游戲大闖關”等。學生在這種虛擬的真實語言學習情境中,大大拓寬了學生練習的渠道,提高他們的英語會話能力。
我們還利用班級社區,開辟了英語BBS,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或放學后進入英語BBS,繼續對課堂主題進行交流,如談談中西方的早餐差異、說說西方的節日、聊聊自己喜愛的運動等等,努力營造出一個平等、和諧、自然的語言交流氛圍。
在這個平臺上,我們還為每一個學生建立學習電子檔案,實時地將學生情況反饋給家長,建立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網絡聯系平臺,真正實現了“生—生”互動 ,“師—生”互動,“生—機”互動和“家—?!被?。形式多樣的英語“網絡平臺”,無疑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種輔助,網絡英語校園文化和現實英語校園文化相結合,可以使學生更加充分地接觸英語,提高學生的綜合語用能力。
四、 結束語
于丹曾用一杯茶來形容文化的力量:“就像我們眼前的這盞茶一樣,讓它徐徐地散開優雅的清香,讓它氤氳入懷,滋潤人心,滋養我們內心的一種信任”,校園英語文化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將英語文化融合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的心靈為之浸潤;將文化融合與生活氛圍中,讓學生的素養為之熏陶;將文化與現代技術相結合,讓學生個性飛揚!
今后,我們將站在更廣闊的視角去構建和諧的育人環境,去關注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培養,讓英語文化的花朵在課內外盡情綻放!
參考文獻:
[1]顧秀嵐.校園英語文化建設實踐[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1(3).
[2]王颯.談英語校園文化建設中網絡平臺的建構[J].考試周刊.2013(13).
[3]徐冉鳳.營造校園英語文化氛圍,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和成績[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18).
[4]張自瑞.營造校園英語文化氛圍的實踐與思考[J].甘肅科技縱橫.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