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摘要】本文通過對日常生活中原語言者和非原語言者之間產生誤解的實例與原因進行分析,強調掌握不同語言及文化的重要性。對中國和英語國家之間文化及語言差異作分析領會,從而避免交流中的誤解。
【關鍵詞】語用學 跨文化 差異 交流
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們,甚至不同民族的人們,他們都熟悉各自的文化和語言,相互間存在的差異在不同種族間劃出鴻溝。本文通過分析中國和西方國家之間的文化及語言的差異,以期避免交流中的誤解。
在跨文化交際中的哪些方面容易產生誤用呢? 在研究領域,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Tannen在跨文化交際中提到,由于不同的文化,交流者有八種可能的說話方式差異。它們是“什么時候說,說什么,語速及停頓時間,聽者表達的行為,語調和韻律,公式語言,間接語言,結構聯合和意義聯合。 ”Tannen認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說話方式的差異既不屬于非語言學,也不屬于副語言學,而是語言的本質。因此分析跨文化語用學就是分析語言本身。
從1980年開始,我國開始關注中英文之間的語用差異,特別側重于調查中國英語學習者在與原語言者溝通過程中出現的語用失誤。閻莊的試驗是在1985年,79名年輕的大學英語教師作為被試用于區分中文和英文的語用差異。這是我國在該領域的首個綜合性的調查。測試的內容共包含20道選擇題,每一個主題都有一段簡單的場景描述,它包括說話人,他們的社會關系,地理位置和環境等等。每個主題包括許多常見的語用現象。他們用托馬斯理論判斷測試的結論。顯示出中國學習者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語用失誤。首先是不符合原語言者的語言習慣,錯誤地使用英語表達形式;第二,不懂英語的正確表達形式,只是根據母語,使用中文的詞義和結構來構造英語。
例如,A secretary (B) of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country joint company,one day did a good job,the manager (A) was very satisfied with her,and said:A:Thanks a lot.That a great help.B: Never mind.
在這里B想表達“這沒什么。”“你太客氣了?!敝惖脑?,但是她用了英語 “Never mind.”,在英語中“Never mind.”用來表達某人不介意道歉者的錯,這是一個慣用詞組。B明顯使用了不正確的短語,導致了語言錯誤。
閻莊在《漢英語用文化》中提到“中國學生在交流中產生的社交語用錯誤是因為不了解彼此間的文化背景差異,因此影響了語言形式的選擇。這與說話人的地位,語域和對話題的熟悉程度有關。”
例如,對于祝賀的回答,用英語我們說:“Thank you.”,用漢語總是說:“您過獎了。”“慚愧慚愧?!敝惖摹?/p>
Oatey認為中西方在交流中的文化和語言差異涉及八個方面的內容,“稱謂、問候、開始話題、安排、拜訪、采訪、告別和使用謝謝”。Oatey指出,陌生人應該從一開始就根據環境找到合適的話題。他們不能唐突地問這些問題:Where are you from?/ Are you from America?/ 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Where is your husband (or wife)?/ How many children have you got?/ How much do you earn?/ How can I improve my English? 很多的話題都可以同時為西方人和中國人所接受,如個人愛好,假期,天氣,本地的或國內的新聞事件、職業、電影或書籍。但許多西方人認為以下話題屬于私人信息,所以應該小心選擇。
例如,西方人認為詢問年齡是不禮貌的,特別是對女性而言。我們應該避免直接詢問: How old are you?西方人往往會拒絕回答或間接回答。例如,A: How old are you? B: I am a very wise person.另外,西方人認為薪水是一個完全隱私的話題,那么你最好不要問: How much do you earn? 西方人談論家庭通常通過這種方式:Is your family a large one?/ Are there many in your family? 這些詢問聽起來更加靈活,回答者可以談談父母,兄弟姐妹,如果已婚,也可以談論配偶或孩子。我們看到這兩個問題: Is your husband (or wife) with you?/ How many children have you got?單身或離婚的人會感到尷尬。
語言的學習最終的目的是為了交流,所以了解文化差異成為克服跨文化交流障礙、消除偏差的基礎。語言學習者不能只關注學習語法和詞匯,因為語法和詞匯僅僅是語言知識的一部分,僅僅了解語法和詞匯不能保證跨文化交流的成功。另外,在跨文化的語言交際中,社會文化知識是關鍵元素結構的溝通能力。溝通是一個雙重方向的過程。為了避免跨文化交際的障礙,人們應該至少有兩種能力:第一,明智的感覺不完全成功的溝通進展;第二,發現溝通障礙的能力,知道如何彌補這個缺點。
參考文獻:
[1]Tannen,D.“The Pragmatic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pplied linguistics.1984.
[2]Datey,H.“Chinese and Wester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In Ha,Wen Zhong.1988.
[3]閻莊.漢英語用文化[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86.
[4]王得杏.跨文化交際[M].北京:外研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