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英
【摘要】研究者們認識到九十年代動機理論研究忽視了心理學的其他動機視角及其動機理論。為此,本文從動機的其它視角,重點從外語學習動機構建理論和認知等兩個不同視角,闡述并討論了九十年代以來不同動機理論研究及其對外語學習教學的意義。
【關鍵詞】動機 構建理論 認知
一、引言
在教育領域越來越重視如何教會學生學會學習的今天,一些外語學習非智力因素的影響日益引起當今教育界的普遍關注。對外語學習的研究表明,外語學習動機是語言學習者個體因素中最具能動性的因素之一。90年代以來,隨著對外語學習者個性差異探討的深入展開,外語學習動機呈現多元化。研究者們認識到Lambert 和 Gardner 早期對學習動機研究的不足,外語學習動機研究進入了一個多元化時代,研究動機不再局限于從社會心理學角度著手,而更多的是基于學校和課堂教育環境下的外語學習動機研究,動機因素和教育結合成為一個研究的焦點。
二、九十年代以后關于外語學習動機的研究
九十年代以來,研究者們對外語學習動機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社會心理學的框架,而是從主流動機心理學及教育心理學的框架內對外語學習動機進行全方位的透視,使其研究領域大大擴展。以下本文就從外語學習動機理論模型和認知的角度進行一下闡述。
外語學習動機理論三個模型:
1.Tremblay和Gardner的擴展動機理論。Tremblay和Gardner的擴展動機理論基于Gardner以前的第二語言學習動機模式理論,又融合了主流動機心理學的期望理論和目標理論。該模式反映了Gardner等人的“語言態度——動機行為——學習成績”三大因素之間線形關系的一貫立場,同時又在態度與動機之間增加了目標顯著性、效價及自我效能等三個中間變量。這樣,該模式既體現了Gardner早期理論中重視社會變量的特點,又融入了近期認知動機理論的內容,使得Gardner動機理論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由于該模式以實證研究為基礎,在理論上有很強的說服力。
2.Dornyei的外語學習動機三層次說。Dornyei于1994年提出了外語學習動機三層說:語言層、學習者層和學習情景層。該模式與外語學習過程中的外語、外語學習者及外語學習環境這3個基本要素相吻合。其中的課程特定動機組件指的是與大綱、教材、教學方法及學習任務相關的動機因素。其中包括了學習者對該課程的內在興趣、教學與學生個體需要及目標的相關性、學生對學好該課程成功程度的期望值,以及學生對活動效果的滿意程度。教師特定動機組件則與老師的行為、個性及教學風格相關,其中包括學生取悅老師親和動力、權威類型及學生動機的直接社會化等。最后,學習集體動機組件與學習者所在學習小組的集體動力有關,其中包括目標定向、規范和獎勵體系及課堂目標結構。
該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強調了語言學習動機的多維性質。它綜合了前人的觀點,賦予了動機研究更廣泛、更深入的研究內容,并同課堂教學實際緊密聯系,對外語教學產生更積極的意義,同時也為今后在這一領域的深入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貢獻。由于學習動機的多樣化,導致對學習動機的解釋也呈多樣化,由此派生出來多種不同的學習動機理論,分別強調不同的側面。以下在認知觀點下主要闡述以下的幾個學習動機理論。
3.期望價值理論(Expectancy Theory)。期望價值理論認為學習者追求各種目標的動機大小取決于兩個因素:對現實目標可能性的估計——期望(expectancy)和個人對行為目標的意義的估計——效價(value)。該理論強調激勵,即完成目標的期望和目標本身價值的結合體,認為期望、價值和動機三者之間成正比,即外語學習者的成敗期望和價值決定學習動機的強度。如果學習者認為自己的學習行為能帶來成功而且很有價值,那么他們的學習動機就高;反之,動機則會降低。由Eccles等人的價值理論我們可以推知,外語學習的價值體現在學習它是否重要、是否有趣、是否有用以及付出的學習代價是否太大。這些因素相互聯系也彼此制約,影響英語學習的效價高低。
4.成就動機理論(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y)。Atkinson的成就動機理論將個人的成就動機分為兩部分,一是力求成功的意向;二是避免失敗的意向。該理論對成就動機可以解釋為對成功的期望和對失敗的擔心兩者之間的沖突。他的理論模型提出了需要、期望、誘因價值的綜合動機理論,把人的情感方面和認知方面統一起來,并用數學模式簡明地表達出來。追求成功的動機涉及到成就需要、對行為成功的主觀期望概率以及取得成就的誘因三者乘積的函數。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三者相互影響彼此制約,也就是該函數中三者中一旦有一個為零,那么成就動機就為零;當三者都較高時,成就動機就高。
5.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歸因理論強調個體對過去行為經驗的解釋,因為積極吸取以往的成敗經驗能夠影響未來成就的獲得。該理論可以從三個維度進行解釋成敗的原因:內在性(內部/外部原因)、穩定性(穩定/不穩定原因)和控制性(可控/不可控制原因)。不同的歸因產生的學習動機強度不同,在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影響二語的學習。
6.目標理論(Goal Theory)。目標理論認為動機是個體對任務 目標進行任職處理的結果。該理論包含兩部分:目標方向理論(goal orientation theory)和目標設置理論(goal setting theory)。目標方向理論確認了兩種不同的目標取向,即精通取向(mastery orientation)和行為取向(performance orientation),代表兩種不同的成功標準,從而產生不同的學習動機。前者注重學習內容、知識的積累和個人的完善,后者注重個人能力,從而得到社會認可。目標設置理論認為目標有難易、一般/具體、長/短之分,而且設定目標可以引導注意力、調節努力程度、激勵個體的毅力和恒心并促進其為完成目標而追求適宜的計劃和策略。目標具體且難度大比目標不具體或具體但比較容易更能激發個體的學習動機。
7.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自我決定理論繼承并發展了傳統的內在/外在動機理論。Deci和Ryan(1999)區分了學習行為本身、自我決定的內在動機和僅僅把行為當作現實目標的一種手段,受外力控制的外在動機,并把外在動機劃分為四類:外在調節、投射調節、確認調節和融合調節。Vallerand(Vallerand 1997:29)把內在動機分為三類:學習、成就和刺激經歷等不同方面的內在動機。早期研究把內在和外在動機對立起來,認為二者水火不相容,但是后來基于大量的研究調查,研究者們發現:具有內在動機的學習者,其成就要優于外在動機的學習者;二者在學習中的作用不同,各有其優點;如果把二者結合起來,內在動機優惠發揮更大的作用,提高動機的強度。
三、外語學習動機理論研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了解了理論,我們的最終目的還是將理論運用到實踐當中去。因此如何將外語學習動機理論運用到課堂實踐當中去是最核心的問題。由于學習動機對學生的外語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外語教學的實踐中,教育工作者如何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的任務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幫助學生有效提高外語學習的效果,本文提出了幾點教學建議:
大量的觀察和調查研究證明:教師在學生學習動機形成過程中是一個十分強有力的因素。作為教師,應該明確教師的榜樣作用。
1.讓學生熟悉目的語文化,激發和培養他們對外語學習的興趣。
2.幫助學生樹立語言學習成敗的正確信念,消除他們對失敗的恐懼,幫助學生建立語言學習的自信心。
3.創造輕松和活躍的課堂氣氛,降低學生語言學習的焦慮感。
4.我們應該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并為他們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目標。
參考文獻:
[1]武和平.九十年代外語/二語學習動機研究述略[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2).
[2]華惠芳.試論英語學習動機與策略的研究[J].外語界,1998(3).
[3]劉亞寧.外語學習動機研究及其對教學實踐的啟示[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5).
[4]秦曉晴.動機理論研究及其對外語學習的意義[J].外語研究. 2002(4):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