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超
立法法規定設區的市獲得授權并非一步到位,而是由省級人大常委會根據設區的市的人口數量、地域面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以及立法需求、立法能力等因素,確定授權的具體步驟和時間,并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
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設區的市的人口數量、地域面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以及立法需求、立法能力等因素,這些因素之間怎樣合理地界定和排列組合,以此形成綜合性評價指標體系,為授權機關分批授權,定下一個相對客觀與合理的標準。
具體到這些因素來說,筆者首先認為,人口數量和地域面積僅應作為授權的參考,而不宜直接納入評價體系。這是因為,這些條件基本上是“先天”形成,除非行政區劃調整,否則設區的市人口數量短期內不會有很大變化,地域面積也相對固定,“后天”再努力也很難改變。如果將人口數量和地域面積作為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意味著人口較少和地域面積較小的市,將直接成為立法權授權的“替補隊員”,只能放在最后一個梯隊,這顯然有失公平。
評價指標體系的第一個構成,是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筆者認為,這應當是一個權重較高的指標。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不僅指GDP、人均GDP、財政收入等經濟總量指標,也應當涵蓋科研、教育、衛生、人才、社會保障等社會發展水平指標。實際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與立法需求緊密相聯。總體來看,由于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農民市民化的速度會不斷加快,城市規模會不斷膨脹,環境對發展的限制也會越來越緊,城鄉建設管理領域、環境保護領域必然會遇到很多新情況新問題,需要以地方立法權來為城市發展提供法治保障。
評價指標的第二個構成,是立法需求。如前所述,經濟社會發展對地方立法產生了需求。比如在城鄉建設管理領域,住宅小區車輛亂停亂放、城市養犬、亂張貼與小廣告、擅自改變小區內停車場、菜場及其他物業配套設施用途等問題,在環境保護領域,煙花爆竹限放、建筑施工揚塵等問題,上位法律法規或者沒作規定,或者規定得不夠詳細、操作性不強,這些“真空”地帶就是立法需求。
評價指標的第三個構成,是立法能力。一方面是“硬件”,指機構,包括設立人大法制委員會、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市政府的法制工作機構。另一方面是“軟件”,指人,包括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會委員中法律專業背景的比例,全市公務員隊伍法律人才比例、全市法律從業人員數量,市民的法治意識等等。
筆者認為,授權機關應當綜合考慮這三個指標構成,形成一個相對客觀與合理的授權評價體系,并且要盡快啟動授權工作,為設區的市的發展提供立法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