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溪英
【摘要】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本文就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語文文體知識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語文課堂;語文知識;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說到語文知識,經歷過上世紀語文教學大綱時代的老師,記憶猶新。那時候,“字詞句篇,語修邏文”是咱們語文老師的口頭禪。語文知識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或許是過于強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那時候語文中考和高考的命題中,語文知識所占的比例和比重都相當的大;語文知識教學也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頭戲。這種重“知”教學,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新世紀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其諸多不足之處也日益明顯。語文的“人文性”呼聲日漸高漲,于是在2001年世紀之交,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應運而生。先是2001年的課標中說了一句話,“不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接著便是語文中高考有關語文知識分值的驟然下降,再接著“不刻意追求”就變成了“不追求”,最終語文課堂,尤其是那些所謂的展示課、觀摩課、優質課,語文知識教學就微乎其微,甚至蕩然無存。語文知識教學遠離語文家園一去便是十年,所帶來的損失不可低估。誠然,在語文課堂上,語文知識教學是無需過多糾纏,但完全讓它缺席,這無疑是有失偏頗的。“不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這句話,在2011年的語文課程標準中已悄然剔除。語文知識的地位重新獲得了認同。上語文課要不要教語文知識已不再是個問題,問題就看如何教學,如何化整為零,如何化繁為簡,如何更有效高效地體現“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個語文最根本的屬性。下面就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隨文講授語文寫作知識,如何運用語文文體知識,談點自己的做法。
下面是筆者執教《我的老師》一文的一段課堂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默讀全文后,概括了文章所選取的七件事,明確了“師生互愛”的主題。(板書:圍繞中心選材)
師:作者所選的這七件事有詳有略,產生文章結構疏密之美。(板書:依據中心剪裁)
師:記敘性文章常常有一條線索,線索是貫穿全文之脈絡。作者通過線索將表現文章中心思想的材料聯珠綴玉般地交織起來,使文章的各個層次貫通彌合,形成一個嚴密的整體。本文除敘事外,還有一條情感線索貫穿其中,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說明。(打造一條線索)
生(1):本文的感情線索是回憶、依戀、思念“我的蔡老師”。
生(2):文章以“最使我難忘的,是我小學時候的女教師蔡蕓芝先生”開頭,引出對蔡老師的回憶,接著列舉有關蔡老師的七件事,不僅寫老師愛學生、學生愛老師的真摯感情,更表達了作者對蔡老師的依戀:“一個孩子站在那里對你是多么依戀!”
生(3)(舉手打斷):老師,這位同學在偷看“教參”!
(學生們議論紛紛)
師:安靜,請安靜,這位同學能主動找資料,這種“自主”的學習精神值得大家學習。請這位同學繼續。
生(2):最后,文章以“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師啊!”“什么時候,我能再見一見我的蔡老師呢”,直接抒發對蔡老師的思念之情,與開頭相呼應。濃厚的感情貫穿全文,使文章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師:從老師平時寫作的經驗來看,寫文章常常要寫好一個“重點”。本文中的“蔡老師寫信慰勉”,“我夢中尋找蔡老師”,這兩處就是文章的“重點”。這樣安排,既能使文章結構疏密相間,又表現了師生感情的步步深入,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線思想。同學們要好好用心體會。(板書:寫好一個重點)
師:茅盾曾說過,“模仿是學習的最初形式”。高爾基也曾說,“對初學者來說,不在讀書和模仿中寫些什么,就很難有所創造”。請同學們課后模仿《我的老師》一文,運用這堂課中所學的語文寫作知識,寫一篇表達自己真情實感的文章,題目自擬。
除記敘文以外,課文中的說明文、議論文和小說等都各具其語文知識。說明文有“特征”、“方法”和“順序”。議論文有論點、論據和論證。小說有人物、故事情節和環境。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重視這些語文文體知識的講解,讓學生先了解這些必要的語文知識,再運用這些知識閱讀文章,最后用閱讀所得的經驗去仿作。筆者認為,上語文課如果沒有這些“文體”知識的體現,很容易“走樣變味”。“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個語文的根本性質就為嚴重損傷。事實上,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文體”知識,常常可以作為一個教學的“主問題”而切入。這對那些不看“教參”,不看“課件”,不看“教案”就無法確定教學重難點的年輕老師來說,不失為很實用的一招。例如,《中國石拱橋》一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筆者就作如下的確定:重點,了解和掌握說明文的文體知識,即說明對象的“特征”,所采用的說明“方法”,所安排的說明“順序”。難點,“方法”和“順序”是如何進行對“特征”的解說。教學的重難點確定好了,教學的種種行為手段就自然落到了實處,語文課也就有了語文的“味道和樣子”。
行文將至尾處,不免感慨現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一個“怪象”,老師都怕“講”,好像一開口就成了傳統的“滿堂灌”,沒了課改的味道,這實在是膚淺、庸俗、可悲。康德有句銘文:“有兩種東西,我們對他思索越是深沉和持久,他們在我心中所喚起的贊嘆和敬畏就會越來越歷久彌新,一是我們頭頂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則”。我們語文老師的頭頂也有燦爛的“星空”,那就是“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我們語文老師的心靈也有崇高的“語文法則”,那就是“語文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
一個真正愛語文的語文老師,一個真正學高為師的語文老師,一個真正有語文思想的語文老師,你是絕不怕在課堂上“講”的。上語文課,請講點語文知識。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