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豐斌
不同的時代喊著不同的口號,十年前流行的熱詞是和諧社會,今天人人都在做中國夢。以往商家們喜歡標榜消費者就是上帝,而今天,掛在嘴邊的是粉絲經濟。不同的口號又反襯出不同的時代精神,消費者的身份如何從上帝演變成粉絲了,好似從天上落到了地面,管窺其中的變遷,可以觸摸到當下網絡時代的脈搏。
以前隱約有一個感覺,消費者這個稱謂似乎對大伙兒有欠尊奉,百度一下消費者的概念,出來一行這樣的解釋:Consumer ,科學上的定義為食物鏈中的一個環節,代表著不能生產,只能通過消耗其他生物來達到自我存活的生物。如此看來,消費者不能算作一個好聽的詞兒,追根求源,把蕓蕓眾生變成消費者,是福特生產模式出現之后的事情。當百年前出現了大規模標準化產品制造,才有了所謂消費者。那是一個產品中心的年代,消費者通過對商品的占有和使用,來滿足基本生活需求。消費者和產品一樣都是無差異的,標準化的產品賣給蕓蕓眾生。
由于技術與效率的不斷提升,解決物質匱乏和應付生存需要的時代終結,后福特時代來臨。生產能力與商品出現過剩,愈來愈激烈的市場競爭迫使廠商迎合和討好消費者,消費者的地位不斷被重視,以至于被標榜為上帝。但是,在大眾傳播的年代里,由于信息、勢能、力量對比的懸殊,廠商好比大象,消費者就像沒有組織起來的無數螞蟻。一方面消費者被推上圣壇尊為上帝,另一方面,卻常常聽到消費者被坑蒙欺壓的故事。盡管后來有了消費者權益保障組織,也有了王海式的維權行動,但說到底,廠商與消費者之間的博弈,是一場不對等的游戲。消費者是上帝,不過是廠商們一句虛偽的修辭。
真正讓情況發生改變的是網絡時代的到來。隨著信息透明開放,隨著消費者之間自由結盟的便捷,一場真正的博弈時代開始了。甚至,博弈的天平倒向了消費者那一端,幾年前的羅永浩事件說明,一個消費者可以瞬間集聚百萬螞蟻雄兵,可以放倒大象。互聯網賦權使得消費者站在了高處,這是大象們從未遇到過的局面。
如何改變失衡的世界,一些聰明的大象開始思考對策,互聯網思維隨即成為新的熱詞。在互聯網思維之下,一方面是繼續高喊用戶為王,另一方面,開始模糊廠商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刻意營造廠商和消費者一體化的氛圍,要么請消費者共同參與產品研發,要么找所謂意見領袖影響消費者。不知不覺中,消費者有了多重身份,可以是生產者、協作者、傳播者,最成功也最極致的互聯網思維案例是“小米模式”。深諳互聯網精髓的小米,把消費者變成了粉絲,也成就了其在手機領域迅速崛起的神話,小米成為“粉絲經濟”典范。
粉絲的價值如此神奇,在無數效仿者之外,又出現了另一種粉絲運營模式:有一位號稱魅力人格體的羅胖,搞了一個羅輯思維。小米模式是為了一個確定的主業方向,聚合粉絲占領行業制高點,而羅胖則更像是在生產粉絲,把自由個體時代的剩余時間精力情緒匯聚成生產力。前者的粉絲價值領域是大致確定的,后者則是開放的、流動的大篷車,開到哪兒都可以。進而言之,小米把消費者變成粉絲,轉化成小米生產力,羅胖則把粉絲變成了信息、利益、價值共同體,形成一種開放性的力量。這個力量既屬于羅胖,又與整體息息相關。
其實,消費者到底是上帝還是粉絲并不重要,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我們進入了一個協作開放共生共享的時代,順之者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