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德拉
最近兩個月打開手機微信訂閱號里的自媒體,突然發現越來越多的軟文身影,有些是自媒體編輯撰寫的、把野心隱藏在小清新文風下的軟文,有些則是廠家提供的、硬不忍讀的軟文,標著顯著的“品牌”二字。
這讓人不得不感嘆,軟文才是那個生命力最強的家伙,可以適應任何環境和土壤,甚至比一些土壤本身還要頑強。
這對自媒體而言是一件好事,正面說明了自媒體們創造了被品牌認可的價值,至于是什么價值大家看法不一。但管它是豐富了八股的新聞報道,還是娛樂了單調的生活,能掙錢是硬道理,畢竟有了錢才能活下去。
讓人略感遺憾的是,抱著顛覆傳統媒體志向的自媒體們,這盈利模式看起來和傳統媒體也沒什么兩樣。就在去年,老師們剛剛證據鑿鑿地分析并得出結論——傳統媒體衰落的關鍵就是對軟文的縱容,沒想到軟文模式這么快就開始在自媒體重新上演。雖說這歷史都是重復的,但也不應該是這么簡單的重復吧。
自媒體擁有超越廣告、軟文的更靈活的盈利模式,比如出書、會員制、商品拍賣等。但既然咱都戒不掉軟文,而當下大家也都依賴軟文模式盈利,咱們就來聊聊自媒體上的軟文怎么做。
有人曾經在一篇駁斥《救救軟文》的文章里說過:越明顯的軟文對媒體的公信力傷害越小,因為直接亮出的野心比隱藏野心的欺騙更讓人接受。我部分認同這句話,前提是,這些軟文只有被放在廣告版面才說得通,如果放在新聞版面,一樣會傷害媒體的公信力。
現在的問題是,微信自媒體從一開始就沒有廣告版面,消費者訂閱的都是有趣有料的內容。當這些預期中的內容版面被連續替換成帶有“品牌”標識的明顯軟文時,這些對植入廣告容忍度很低的網絡用戶們,會輕易地拋棄你。
自媒體本身就是碎片化和去中心化,所以一個微信自媒體不可能做得很大,說自己公眾號訂閱人達到幾十上百萬的那都是吹牛不上稅。但微信自媒體的魅力也在于,不是泛泛地影響幾十萬人,而是深度地影響幾萬人,憑借自己一貫的內容、觀點與風格獲得喜愛,你的粉絲們在這里期待的不是新聞,而是觀點和風格,所以你有義務去維護這種風格。
而很多來自廠商的軟文會大大地破壞你的風格,哪怕標著“品牌”二字。
所以,在自媒體里,還真不能把軟文做得那么明顯。我不光想要說服自媒體朋友們,也一樣想要說服廠家的品牌們,咱花錢發一個沒人看的明顯軟文,對品牌絕對不會加分。
盡管文章從屬性上可以劃分為“軟文”和“硬文(新聞)”,但從用戶的閱讀體驗上,經常被簡單地劃分為“好文”和“壞文”。
寫一篇好文從來都不容易,而寫一篇隱藏野心還討人喜歡的好文,是不容易的平方。
自媒體只能帶著粉絲的期待有選擇地寫軟文,可以挑剔話題,可以選擇觀點,可以要求自由度(不接受無理改稿之類的)。這么做,顯然比放一篇篇廠家提供的品牌軟文來得更辛苦,以至于掙錢的速度更慢,但你掙錢的時間會更長久,甚至有一天還能從用戶端掙錢。
而對于品牌和公關公司而言,需要做的不是在微信里直接植入一篇篇的軟文,而是在自媒體人的腦袋里植入一個個觀點,盡管這可能需要多花上幾倍的時間和精力。
自媒體漫長的修煉和積淀是一場寂寞的長跑,我多余地擔心,那些太過急迫的軟文是一種騷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