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娜 曹晨濤 彭嘉荷 馮明康
摘 要:2013年8月22日,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上海自由貿易區,上海1自貿區由此成為新一輪制度改革的試驗田。本文以上海自貿區的成立為背景,以上海自貿區的溢出效應為前提,從連云港區位和發展現狀出發,分析了連云港承接上海自貿區溢出效應的瓶頸,以及連云港克服這些瓶頸的路徑:堅持錯位發展,揚長避短;緊抓機遇,探索自身自貿區的建設;規避虹吸風險,與上海自貿區協同發展,共享改革紅利。
關鍵詞:上海自貿區;連云港;溢出效應瓶頸;超越路徑
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6年后,世界經濟并未完全擺脫危機陰霾,發達經濟體走勢不一,不少新興經濟體也面臨增速下滑挑戰,國際資本和商品市場波動異常,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世界經濟前景不確定性增加,經濟復蘇進程凹凸不平。與此同時,美國試圖主導國際貿易新規則,建立諸多邊服務業協議(PSA)、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TTIP)、 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將金磚國家全部排除在外。面對嚴峻的國家貿易和投資環境以及“二次入世”的威脅,中國經濟發展變革面臨著日益增長的外部壓力。
一、上海自貿區溢出效應分析
上海自貿區有利于培育我國面向全球的競爭新優勢,構建與各國合作發展的新平臺,拓展經濟增長的新空間,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它不僅為上海帶來了發展的紅利,也對周邊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貿易、服務等一系列的發展起到了帶動作用。作為長三角重要的港口城市,上海自貿區的設立為連云港的產業轉型升級起到了示范和帶動作用,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管理等資源要素匯聚連云港,完善港城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連云港經濟與世界經濟的接軌。
1.推動周邊地區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上海自貿區的政策優惠和改革紅利必然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資,而從改革的領域來看,以第三產業居多,因此必定會引起第三產業的集聚和溢出,而在溢出過程中發生的產業轉移和地區間的分工合作則會推動周邊地區的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具體表現則為第三產業數量和質量的提高,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上升,也會使周邊地區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占優勢向資本、知識密集型轉變。對連云港來說,從2000年-2013年,第三產業所占比重逐年平穩上升,到2013年達到了40.26%,但與其他較為發達的地區相比,第三產業仍然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圖 2000年-2013年連云港第三產業比重
數據來源:連云港統計局網站
2.要素溢出效應會為周邊地區的發展提供更有利的條件
上海自貿區的建設必將加劇上海區域范圍內的要素稀缺度,進一步推動上海的土地、勞動力、交通等有形要素成本大幅度上升,導致各種要素向周邊地區溢出,為周邊地區承接上海自貿區的溢出效應提供了前提條件。
3.推動周邊地區外向型經濟的發展
上海自貿區的一系列擴大貿易開放領域的措施會提供更多的貿易機會,導致周邊地區進入國際市場搜尋成本大幅度降低,進入國際市場的距離大大縮短;另一方面,也是使得國際企業更加容易接近周邊城市,從而大大增加對外貿易合作的機會。
4.促進周邊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上海自貿區向周邊地區的產業轉移必然要求周邊地區加強配套設施建設,自貿區建設中的倉儲、加工、配送等服務需求必然會轉移到周邊地區,這就要求周邊地區完善自身的港口、公路、鐵路、倉庫、電信、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周邊地區通過上海自貿區來吸引外資,擴大貿易,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也需要完善的基礎設施作為支撐。
二、連云港承接上海自貿區溢出效應的瓶頸探討
1.區位劣勢,不利于吸收周邊較發達城市的要素溢出
連云港雖然被譽為“海濱城市”,但卻存在“港城分離”的現象,不利于城市依托港口發展,同時也制約著制約港口的發展。連云港雖然位于東部沿海地帶,對外溝通較為便利,但正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連云港的城市定位也一直存在著問題。從連云港向西部的地區,經濟發展都比較落后,因此連云港的發展得不到周邊地區有效的資本、技術和人才支持;而連云港的東部地區對外聯系也不是很緊密,開放度較低,對外資的引進不夠充分。經濟學認為,一個地區的經濟輻射范圍最大半徑是300公里,因此,從這個層面上來看,連云港的位置并不是十分理想。
2.連云港產業結構不合理,影響力經濟增長質量的提升
2013年連云港市三次產業結構14.4:45.3:40.3,與全省6.2:49.2:44.7和全國10.01:43.9:46.1相比,農業比重明顯偏高,非農產業比重明顯偏低。其中,農村仍基本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小規模分散經營,產業結構調整存在一定的趨同性和盲目性,難以適應農業產業化和規?;囊?。農產品加工層次低,產品結構單一,附加值較低,缺乏競爭力。
3.連云港經濟基礎和基礎設施建設不發達,無法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便利的條件
連云港與其他其他沿海開放城市如大連、青島、煙臺、福建等相比,經濟基礎和基礎設施也明顯處于落后,也缺乏充足的資金、人才、技術等為其產業發展和轉型提供有力的支持。并且,連云港雖然有著大陸橋的交通優勢,但缺乏雄厚的“大后方”作依托。改革開放以來,連云港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在這段時間,連云港雖然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政府和企業并沒有抓住機遇,進行深刻的開放和變革,因此便不知不覺中擴大了同其他港口和地區發展的差距。與同為首批開放的寧波港比較,在1985年,雙方發展水平相當,基本在同一起跑線上;但由于各方面的發展原因,兩港口之間的發展差距逐年拉大,具體體現在港口建設和貨物吞吐量上,2013年,連云港的貨物吞吐量為2.02億噸,而寧波港的貨物吞吐量達到4.96億噸,二者無論從規模還是發展情況來看,都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對上海自貿區航運、物流等方面的承接上,寧波港將成為連云港的主要競爭對手之一。
4.蘇北地區的交通等基礎設施不完善,無法為連云港的發展提供一個優良的外部環境
從交通條件來說,盡管蘇北交通經過十余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得到了較大的改觀,但蘇北目前的交通條件還是比較落后的,貫穿南北、聯通東西的綜合交通網依然還在建設完善當中,交通條件依然在制約著蘇北的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
三、連云港超越承接上海自貿區溢出效應瓶頸路徑的思考
1.堅持錯位發展,揚長避短
連云港具有較為完善的港口集疏運體系,從港口的地位和作用來看,其在全國港口布局中很重要,尤其對通過隴海線進行腹地中轉起到了一個重要的作用。連云港港口“十一五”期間建設投入190億元,是“十五”期間的5.8倍。主體港區15萬噸級航道建成通航,30萬噸級航道先導試挖工程完成階段性目標,30萬噸級礦石碼頭試運營,12個生產性泊位建成投產。因此,連云港應該積極承接上海自貿區的物流、倉儲,抓住機遇,進一步拓展港口優勢,重點發展遠洋集裝箱運輸,擴大港口的各項功能。
2.抓住機遇,實現自身產業升級
要抓住上海自貿區的“溢出效應”帶來的機遇,強化對上海自貿區轉移產業的承接,以此為契機,加強定點招商,向外推廣連云港的產業發展條件、區位優勢和服務水平,吸引資本、技術、人才等向連云港的擴散轉移,爭取溢出效應產生的先進的制造業、服務業項目在連云港運行發展,從而加快自身原有產業的發展和升級。同時,連云港應加強對自貿區配套產業的發展,對物流、倉儲、租賃、批發、服務外包和金融后臺進行重點建設,承接大企業總部的分部和職能,發展區域性、職能性總部經濟。
3.理性應對上海自貿區的虹吸效應
上海自貿區各種投資、貿易、金融的便利政策將對周邊地區的企業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可能會導致高端人才、企業外流,對周邊地區的服務業造成一定的沖擊,短期內可能對周邊城市的產業結構調整和提高經濟實力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因此,上海自貿區的成立意味著機遇與挑戰并存,連云港在承接上海自貿區的產業轉移,享受上海自貿區改革“紅利”的同時,也要正視上海自貿區可能對周邊地區產生的虹吸效應。對此,連云港應該將其看成是一次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機,吸收上海自貿區的人才溢出,對上海自貿區形成反向虹吸。通過制定一系列人引進的政策措施,積極進行宣傳,廣泛接納人才,為對接自貿區、提升開放水平打好人才的基礎。對于內部資金、人才外流的情況,政府應積極應對,通過出臺一系列吸引資本回流的政策,簡政放權,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降低企業進入的門檻,鼓勵企業實行“區外注冊,區內經營”的運行模式,為企業提供一個相對寬松的經營環境,在享受自貿區一切優惠政策的同時,帶動港內產業的轉型升級。
4.探索本地自貿區建設
繼上海自貿區之后,2014年底,國務院又批復了天津、廣東和福建三個自由貿易園區。對連云港來說,距離自貿區的申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作為長江三角洲經濟帶重要的港口城市以及“一帶一路”的橋頭堡,連云港特殊的地理位置為這一設想提供了可能。連云港依托上海自貿區進行發展的根本目的是實現自身的發展和升級,在連云港保稅物流中心發展逐漸成熟的同時,也可嘗試申請連云港自由貿易園區,自上而下為自貿區打造完善的發展環境,擴大內需,吸引技術、人才、資本向區內流動。同時,加強與周邊其他發達城市的聯動,處理好連云港和大陸東海岸都市圈的關系,樹立連云港作為國際性港口城市的新形象;要依靠獨特的區位優勢和港口優勢,加強與中國內地企業和制造商的聯動,密切關注國際市場動態,進一步擴大進出口的數量和質量,充分發揮連云港在國際貿易中的樞紐作用,擴大在國際貨物和服務貿易的知名度,打造連云港品牌。
參考文獻:
[1]張忠.上海自貿區對太倉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群眾,2014(7):56-57.
[2]葉紅玉.上海自貿區對長三角地區經濟的影響及對策[J].新經濟,2014(3):9-10.
[3]李曉鐘,黃建康.上海自貿區發展對周邊經濟體的影響——以無錫為例的分析[J].江南論壇,2013(11):9-10.
[4]管顥生.借力上海,南通面臨新機遇[N].南通日報.2013(9).
[5]王春麗.上海自貿區影響下的福建對外開放政策取向[J].學術評論,2014(2):44-49.
[6]楊楓樺.上海自貿區——新一輪的發展戰略與效應探討[J].中國商貿,2014(31):145-146.
作者簡介:吳娜(1993.12- ),女,山東省萊州市人,漢族,本科,江蘇省無錫市江南大學商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