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汽車三包新規的發布,使家用汽車消費者的權益保護有了直接的法律依據。新規精髓在于三包責任,其中的責任承擔形式、實質責任內容及舉證責任分擔,都需要去探究和厘清。在此基礎上,著力于事前防范汽車購銷雙方的法律風險,促進汽車消費市場規范有序發展。
關鍵詞:汽車三包;三包責任;舉證責任;風險防范
2013年1月15日,國家質檢總局正式發布《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簡稱汽車三包),并于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汽車三包新規的精髓在于三包責任,其打破了過去對家用汽車“只修不退換”的老規矩。在汽車日益成為普通家庭消費品、汽車消費投訴與維權事例陡增的今天,新規最大亮點在于對生產者、銷售者、修理者強制制定了相關責任和義務。同時,延長了生產者承諾包修的期限,打破生產者過去對家用汽車“只修不退換”的老規矩。新規對家用汽車產品“三包”責任、爭議處理等方面都做出了較為詳細的規定,重點內容概括如下:
1.“三包”責任承擔采取“誰銷售誰負責”與“過錯追償”原則(第四條);
2.明確規定生產者、銷售者、修理者各自具體義務(第二、三、四章);
3.規定“包修期”與“三包有效期”判斷標準(第十七條);
4.詳細規定“換”、“退”等四種具體情形(第二十、二十一條)與“三包”責任免除的七種具體情形(第六章);
5.明晰汽車消費爭議處理法律路徑(第三十二條);
6.建立“技術咨詢人員庫”的鑒定機制雛形(第三十四條);
7.明確罰則(第八章)。
一、三包責任承擔形式與問題
自《汽車三包規定(第一次征求意見稿)》起,汽車三包責任就明確了“誰銷售誰負責”原則,即由銷售者依法承擔三包責任。新規增加了一項內容,即“過錯追償”原則,如果是屬于生產者或其他經營者責任的,銷售者有權向生產者、其他經營者進行追償。銷售者在承擔了質量問題汽車退換風險的三包責任后,可依據法律規定或合同條款向生產者索賠損失。此項規定將生產者義務提到比銷售者更重要的位置,意在明確汽車生產者應該是汽車產品質量的“最終責任人”。將與產品質量有直接關系的生產者作為最終責任人,有利于促使其通過提升產品品質來提高市場占有率,而不是盲目追求產量。
對于消費者而言,一旦出現產品質量問題,銷售者作為三包責任的“第一負責人”,可簡化糾紛關系和維權路徑。因此,三包責任承擔制度的明晰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消費者購買存在質量問題的汽車產品后,經銷商與廠家相互推諉與扯皮現象,而銷售者作為直接責任人又是明確可辨的,因此,極大地扭轉了消費者無法可依、投訴無門的兩難局面。
三包責任承擔形式在現實的法律監管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新規將三包的第一責任放在了汽車4S店身上,實質是將本該由生產者承擔的責任轉嫁給了銷售者。在目前汽車生產者話語權、利益分配權遠遠大于銷售者的情況下,由銷售者作為被追責的主體,可能導致一些弱勢的汽車4S店的消極抵制,使得消費者成為了最直接的受害者。
其次,生產者與銷售者素來就矛盾重重、利益各別。汽車4S店在對消費者進行了退、換車等賠償之后,生產者若不認賬,就會給汽車4S店造成巨大損失,由此可能偷天換日地將不能向生產者追償的成本損失進行違規“轉嫁”,消費者由此將會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二、三包責任內容要旨與借鑒
汽車三包新規第二至四章以專章的形式明確規定了生產者、銷售者、修理者各自的三包具體義務,為各環節的生產經營規范提供了法律依據。簡言之,生產者責任含出廠檢驗、備案說明;銷售者責任含進貨檢驗、銷售明示;修理者責任含質量保證、記錄存檔。
其中,消費者最為關心的“換、退”具體四種情形在新規第二十、二十一條做了詳細規定:具體集中在發動機、變速器、轉向系統、制動系統、懸架系統、前/后橋等車身主要零件以及嚴重安全性能故障,60日內或者行駛里程3000公里之內,經2次修理或更換,仍不能正常使用的,可免費更換或退貨。該條規定特別是對于一些動輒要求換車的消費者,明確了換車的條件,避免消費者提出過分要求。
縱觀美國的《檸檬法》(Lemon-Law,得名是因購買了出廠后問題不斷的問題車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吃了檸檬一樣又酸又苦,因此美國人把保護汽車消費者權益的法律稱為“檸檬法”,而問題不斷的車被稱為“檸檬車”)——汽車保用法,針對缺陷產品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責任界定作出了明確的法律規定:
1.生產者可以進行1次維修:產品的缺陷造成其存在導致死亡或嚴重傷害的可能性的,如涉及制動或轉向方面的嚴重安全缺陷;
2.生產者可以進行2次維修:產品存在非致命性安全缺陷;
3.生產者可以進行3或4次維修:產品存在其他類型的缺陷;
4.產品因質量缺陷進行維修導致一年中無法正常使用的時間累計達30日以上的。
消費者購買了存在上述任意條款中所描述的質量缺陷的汽車產品之后,有權向生產者提出換車或退車要求,同時廠商應當承擔或退還消費者此前修理汽車的合理費用。
可見,美國《檸檬法》相比于我國的汽車三包規定,對汽車存在質量缺陷的危害等級由重到輕進行了詳細分類,并規定各類危害有著1到4次的維修機會,“無法正常使用累計時間”的規定更是符合消費者用車要求與賠償實際。總之,對于車輛僅僅出現一般性的故障或缺陷,可以由維修解決的,生產者不必都承擔退、換車的成本,有效地把握消費者維權的適度原則。《檸檬法》的這些經驗和做法十分值得我國汽車消費市場法律監管的借鑒與思考。
三、三包舉證責任的法理釋疑
舉證責任是證明并確認三包責任歸屬的程序規則,要使三包責任兼顧各方利益、不偏不倚,必須考慮汽車4S店與消費者舉證能力強弱,平衡雙方的舉證責任,踐行“程序形式正義”是通往結果公正的必經之路。當保修期內的汽車出現質量問題時,銷售者認定是由消費者超常規使用引發的,而消費者認為是汽車本身存在的問題,面對這樣的糾紛,明晰三包舉證責任應是有效解決矛盾的關鍵。
但新規出臺后,我們發現,第三十條第五款“在家用汽車產品包修期和三包有效期內,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經營者對所涉及產品質量問題,可以不承擔本規定所規定的三包責任:(五)因消費者未按照使用說明書要求正確使用、維護、修理產品,而造成損壞的”最后部分刪去了原《汽車三包規定(第二次征求意見稿)》規定的“生產者、銷售者、修理者能夠證明不是由于產品質量原因造成的,不承擔三包責任”一句話。至于新規為何將明示由汽車生產者及4S店承擔舉證責任的條款內容刪除,其中的利益博弈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從新規的個別條款內容、措詞及其他相關法律規定中,我們依然能夠找到明確三包舉證責任的法理依據:
新規第二十、二十三條含有強制意味的載明:銷售者“應當”負責更換或退貨;第十八、二十一條載明:消費者可以憑三包憑證、購車發票,由銷售者負責更換。顯然,這并不要求消費者實質舉證,僅依相關憑據即可要求汽車4S店承擔三包責任。
同時,新規第三十五條載明:三包責任爭議,按照產品質量申訴處理有關規定執行。而依據《產品質量法》的規定,對產品質量缺陷的侵權之訴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原則,消費者只要能證明侵權事實是該產品所引起的,除非生產者或銷售者能夠證明該產品屬于法定免責情形,否則就必須承擔舉證不能之法律后果。另外,《侵權責任法》也明確規定,只要經銷商、生產商提供不出消費者使用不當的具體證據,就不需要進行質量鑒定,銷售商應首先履行免費維護、更換義務,如需做進一步質量鑒定,也應該由廠商來負責。
從舉證現實上看,消費者難以掌握汽車的生產工藝和技術參數。因此,一旦出現汽車質量爭議,應一律由汽車4S店承擔主要舉證責任,實現舉證責任與舉證能力相適應。涉及商品的質量標準、技術指標、安全性能等關鍵性證據,應提供沒有欺詐、侵權的證據,從而在程序上真正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充分體現保護消費者弱勢舉證群體權益的立法傾向。
四、三包責任的法律風險防范
1.三包責任的合同形式約定與意思自治
汽車三包新規在確立“誰銷售誰負責”與“過錯追償”原則的同時,還指出:家用汽車產品經營者之間可以訂立合同約定三包責任的承擔。這就為汽車4S店與生產者之間的責任劃分與風險防范提供了“私法契約自由”的法律進路。在美國等國家,只要車輛出了問題,就是生產廠商的直接責任。但在我國,牽涉汽車產品退換問題,最終還是要汽車廠商拍板,銷售者更多的是扮演“二傳手”角色,因此,只有通過合同形式的合理約定,才能使“傳遞”最終得到落實,有據可依。
從汽車4S店角度看,產品質量保障是由生產者提供,生產者應先把好質量關。銷售者提供的是服務和信息溝通渠道,應積極配合生產者解決消費者反映的問題。雙方可通過預先訂立合同,規范相關質量認證、明細“退、換”標準來劃清銷售者與生產者的責任,避免汽車4S店和生產者互相推脫責任的發生。
另外,汽車消費市場意思自治適用范疇還應當拓展至汽車4S店與消費者之間。就消費者無法獲知訂購車輛的內部識別信息,如發動機號、合格證代碼等信息,這些信息應在汽車銷售合同格式條款中進行標注,以便消費者在提車時核對與所定車輛是否一致,保障知情權,杜絕欺詐現象。
2.質檢承諾與換退車瑕疵標記
為了將汽車消費者合法權益置于事前保護狀態,汽車在出廠或銷售上牌時應先進行必要的檢測,一些質量問題在檢測中就可以發現,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日后的爭端。但令人遺憾的是,新規在第八條、第十一條僅籠統的規定了出廠檢驗制度、進貨檢查驗收制度,查驗結果不僅難以令消費者知曉,甚至容易造成逃避監管。
就汽車4S店銷售環節,在認真執行進貨檢查驗收制度的同時,汽車產品的任何瑕疵,銷售商應當向消費者明示。對于檢驗合格的車輛,應對消費者做出《質量承諾書》,這也可以作為今后消費者維權的最直接法律依據。
另外,在履行三包責任之后,退、換后的瑕疵汽車去向問題似乎鮮有關注,新規第四十四條也僅規定:銷售“三包換退車”應當經檢驗合格并明示該車更換、退貨的原因,其三包責任按合同約定執行。這一點將可能招致最大法律風險。汽車4S店若通過合同形式避重就輕的轉化來侵害其他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由此將可能陷入退換、再退換的惡性循環中,三包糾紛永無止息。
當務之急應是,建議汽車4S店對已辦理退貨手續的汽車產品在工商總局或質檢總局規定的網站上公布其退貨的詳細資料供消費者查詢,并且明確“三包換退車”再銷售的具體三包責任范圍。同時,借鑒美國《檸檬法》的“回購條款”(Lemon Law Buyback),強制規定購買具有已知具有瑕疵的車輛消費者也應當至少享受1年以上的質保期,獲得同樣保護。可見,完善瑕疵標記制度,不僅可以防范三包責任的法律風險,更使得消費者不必擔心買到所謂的“翻新車”。
參考文獻:
[1]劉文娟.我國汽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問題研究[C].新疆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11.
[2]葉弘.論我國汽車產品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制度的完善[C].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2.
[3]丁雪華.整車更換第一案與汽車三包規定研究[N].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8).
作者簡介: 王昕(1987.4- ),女,福建廈門人,廈門市思明區人民法院書記員,法學碩士,研究方向:司法實務